朝奏暮召


   指早晨上书帝王,晚上就被召见。形容被朝廷任用之速。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zhāo zòu mù zhào
成语注音 ㄓㄠ ㄗㄡˋ ㄇㄨˋ ㄓㄠˋ
成语简拼 zzmz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一般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指早晨上书帝王,晚上就被召见。形容被朝廷任用之速。


近义词



成语示例


公孙大廷之对,相如词赋之材,主父、严、徐之雄辩,少孺、曼倩之诙谐,或朝奏而暮召,或徒步而鼎台。元·陈植《金马门赋》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语出《史记 平津侯主父列传》:“扞主父偃呴资用乏,留久,诸公宾客多厌之,乃上书阙下。朝奏,暮召入见。所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


成语典故

谓早晨上书帝王,晚上就被召见。形容被朝廷任用之速。语出《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主父偃〕资用乏,留久,诸公宾客多厌之,乃上书阙下。朝奏,暮召入见。所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元 陈植《金马门赋》:“公孙大廷之对,相如词赋之材,主父、严、徐之雄辩,少孺、曼倩之诙谐,或朝奏而暮召,或徒步而鼎台。”亦作“朝奏夕召”。《新唐书.魏元忠传》:“布衣之人,怀奇抱策,而望朝奏夕召,岂易得哉?” 并列 早晨上奏,晚上就被召见。形容朝廷反馈之快。语本《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主父偃)资用乏,留久,诸公宾客多厌之。乃上书阙下。朝奏,暮召入见。所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元·陈植《金马门赋》:“公孙大廷之对,相如词赋之材,主父、严、徐之雄辩,少孺、曼倩之诙谐,或朝奏而暮召,或徒步而鼎名。”△褒义。多用于政务方面。也作“朝奏夕召”。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早晨:~阳。~晖。~暮。~霞。~气。~思暮想。~令夕改。~秦暮楚(喻反复无常)。 日,天:今~。明~。

向着,对着:~向。~前。~阳。坐北~南。 封建时代臣见君;亦指宗教徒的参拜:~见。~拜。~圣。~香。~仪。 封建时代帝王接见官吏,发号施令的地方,与“野”相对:~廷。上~。退~。~野。~政。~臣。~议。~房。 称一姓帝王世代相继的统治时代;亦称某一个皇帝统治的时期:~代。唐~。 〔~鲜族〕a.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等省;b.朝鲜和韩国的民族。 姓。

作乐(yuè ㄩㄝˋ),依照曲调吹弹乐器:演~。~国歌。~鸣曲。 封建时代臣子对皇帝陈述意见或说明事情:启~。~议。~疏。~折。~本。~对。 呈现,取得:~效。~功。~捷(取得胜利)。大~奇功。

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日~。~气。~色。日~途穷。~鼓晨钟。 晚,将尽:~春。~年。~节。~齿(晚年)。

召唤:~集。~见。 召致,引来:~祸。~人怨。

古通“邵”,古邑名,在今中国陕西省岐山县西南。(三)姓氏。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朝』

《唐韻》《廣韻》《集韻》《類篇》《韻會》𠀤陟遙切,音昭。 《說文》旦也。从倝舟聲。 《爾雅·釋詁》朝,早也。 《詩·鄘風》崇朝其雨。 《傳》崇,終也。從旦至食時爲終朝。  又朝鮮,國名。  又姓。 《姓氏急就篇》朝氏,蔡大夫朝吳聲子之後。唐日本人朝衡。漢鼂錯,亦作朝。  又《廣韻》直遙切《集韻》《韻會》《正韻》馳遙切,𠀤音潮。 《爾雅·釋言》陪朝也。 《註》臣見君曰朝。 《書·舜典》羣后四朝。 《周禮·春官·大宗伯》春見曰朝。 《註》朝,猶早也。欲其來之早。 《禮·曲禮》天子當宁而立,諸公東面,諸侯西面,曰朝。 《疏》凡天子三朝:其一在路門內,謂之燕朝。其二是路門外之朝,謂之治朝。其三是臯門之內,庫門之外,謂之外朝。  又《王制》天子無事,與諸侯相見曰朝。  又同類往見亦曰朝。 《史記·司馬相如傳》臨邛令謬爲恭敬,日往朝相如。  又郡守聽事亦曰朝。 《後漢·劉寵傳》山谷鄙生,未嘗識郡朝。  又《集韻》追輸切,音株。朝那,縣名。  又《韻補》叶陳如切。 《急就章》向夷吾竺諫朝。 《易林》赤帝懸車,廢職不朝。叔帶之災,居於氾廬。  又叶蚩於切。 《王逸·九思》望舊邦兮路逶隨,憂心悄兮心勤渠。魂煢煢兮不遑寐,目眇眇兮寤終朝。  又叶張流切。 《韓愈·祭𥡆員外文》罔有疑忌,惟其嬉遊。草木之春,鳥鳴之朝。  又叶株遇切。 《前漢·敘傳》賈生矯矯,弱冠登朝。遭文叡聖,屢抗其疏。  又叶直照切。 《陸雲·夏府君誄》旣𥡆其績,英風彌邵。天子有命,曾是在朝。頻繁帷幄,祇承皇耀。  又叶直祐切。 《韋孟·在鄒詩》微微小子,旣耇且陋。豈不牽位,穢我王朝。

『奏』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則𠋫切,諏去聲。進也,薦也。 《書·舜典》敷奏以言。 《詩·小雅》以奏膚公。  又樂一更端曰奏,故九成謂之九奏。 《周禮·春官》九奏乃終,謂之九成。 《詩·小雅》樂具入奏。 《禮·樂記》節奏合以成文。 《註》節謂曲節,奏謂動作。 《漢書》作族。 《嚴安傳》調五聲,使有節族。  又𥳑類。 《晉法》召王公以一尺奏,王公以下用一尺版。  又人臣言事章疏曰奏。 《前漢·汲黯傳》上嘗坐武帳,黯前奏事。  又與腠通。 《儀禮·公食大夫禮》載體進奏。 《註》奏,謂牲體皮膚之理也。  又與輳湊通。 《前漢·成帝紀》帝帥羣臣,橫大河,奏汾隂。  又叶則古切,音珇。 《詩·大雅》予曰有奔奏。叶下侮。 本作𡴝。 《說文》从𠦎,从𠬞从屮。屮,上進之義。今通作奏。

『暮』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莫故切,音慕。本作莫。 《說文》莫,日且冥也。从日,在茻中。 《註》平野中望日將落,如在草茻中也。 《史記·伍子胥傳》吾日暮塗遠。 《屈原·離騷》恐美人之遲暮。○按經典本皆作莫。今或相承用暮字。

『召』

《唐韻》直少切《集韻》《韻會》《正韻》直笑切,𠀤潮去聲。 《說文》評也。 《王逸曰》以手曰招,以言曰召。 《書·甘誓》大戰于甘,乃召六卿。 《詩·齊風》自公召之。 《禮·曲禮》父召,無諾唯而起。  又《廣韻》《正韻》實照切《集韻》《韻會》時照切,𠀤同邵。 《廣韻》邑名。 《詩序》甘棠,美召伯也。 《箋》召伯,姬姓,名奭,食邑于召。  又姓。 《廣韻》召公之後。 《前漢·循吏傳》召信臣,九江壽春人。 《氏族博考》春秋召與邵一氏,後分爲二,汝南安陽之族皆从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