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秀:出众;摧:毁坏。林中最高的树必定先遭到大风的摧毁。比喻最出色的事物容易招致非议。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mù xiù yú lín,fēng bì cuī zhī
成语注音 ㄇㄨˋ ㄒ一ㄡˋ ㄩˊ ㄌ一ㄣˊ,ㄈㄥ ㄅ一ˋ ㄘㄨㄟ ㄓ
成语简拼 mxylfbcz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木秀于林,風必摧之
成语结构  复句式
成语字数  8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秀:出众;摧:毁坏。林中最高的树必定先遭到大风的摧毁。比喻最出色的事物容易招致非议。


近义词



成语示例


凌力《少年天子》第二章:“在他们那行,难得有他这么干净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他日后的路正难走呢!”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三国·魏·李康《运命论》:“故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成语典故

秀:特出。 树木在林丛中生长特出,必定会遭到狂风的摧残。 比喻优异出众之人,往往遭致别人的非议毁谤。语出三国.魏.李康《运命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旧唐书.刘晏等传.论》:“呜呼,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常衮见忌于前,杨炎致冤于后,可为长叹息矣。”杨江柱《次要人物形象的深远意境》(《芳草》1982年12期):“小红在《红楼梦》中着墨不多,却蕴涵着深远的意境。总起来说,这个次要人物形象,显示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生活图景,寄寓了深沉的感慨。” 其他 秀,出众,高出。原指高出森林的大树总是要被大风先吹倒。比喻才能业绩出众的人,容易受到忌妒,诽谤。三国魏·李康《运命论》:“夫忠直之迁于主,独立之负于俗,理势然也。故~;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用于评价人物方面。也作“木秀于林”。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树类植物的通称:树~。乔~。灌~。~石(树木和石头,喻没有知觉和情感的东西)。缘~求鱼。 木料、木制品:~材。~器。~刻。~匠。~已成舟。 棺材:棺~。 质朴:~讷(朴实迟钝)。 呆笨:~鸡。 感觉不灵敏,失去知觉:麻~。 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 姓。

植物吐穗开花,多指庄稼:~穗。~而不实(喻人很聪明,却未做出实际成绩)。苗而不~(喻人早死或虚有其表)。 特别优异的,亦指特别优异的人:~异。~才。优~。后起之~。 美丽而不俗气:~丽。~劲。~俊。~拔(秀丽而挺拔)。清~。~外慧中(外貌俊美,内心聪明)。 中国元明两代称贵族、官僚、富室子弟(称平民子弟为“郎”):不郎不~(喻不成材或没出息)。 茂盛:佳木~而繁荫。

介词(➊在,如“生~北京”;➋到,如“荣誉归~老师”;➌对,如“勤~学习”;➍向,如“出~自愿”;➎给,如“问道~盲”;➏自,从,如“取之~民”;➐表比较,如“重~泰山”;➑表被动,如“限~水平”)。 后缀(➊在形容词后,如“疏~防范”;➋在动词后,如“属~未来)。 姓。

长在一片土地上的许多树木或竹子:树~。森~。~海。~薮(➊山林小泽;➋喻丛集的处所)。 聚集在一起的同类的人或事物:书~。艺~。碑~。儒~。 姓。

空气流动的现象。气象学特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向。~速。~级。~险。~波(喻纠纷或乱子)。~雨如磐(a.指风雨不断,天色黑暗,给人以重压的感觉;b.喻社会黑暗或境地艰难)。~花雪月(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的的诗文)。 像风那样迅速、普遍的:~潮。~靡一时。~驰电掣。 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习俗:~气。~习。~物(某地特有的景物)。~尚(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 消息,传闻:~传(chuán )(传闻)。闻~而动。 表现在外的景象、态度、举止:~景。~度。~格(a.气度,作风;b.文艺作品表现出的思想、艺术特色)。~骨(a.刚强的气概;b.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致。~采(a.人美好的礼仪举止,亦作“丰采”;b.文采;c.旧时指某些官吏的刚正风格)。~骚(a.指举止轻佻,如“卖弄~~”,一般指妇女;b.中国的《诗经》和《楚辞》的并称)。 指民歌、歌谣:国~(《诗经》中古代十五国的民歌)。采~。 中医学指某些疾病:~瘫。~湿。 姓。

古同“讽”,讽刺。

一定:~定。~然。~须(一定要)。~需(不可少的)。势~。未~。事~躬亲。 决定,肯定:“深念远虑兮,胜乃可~”。 固执:“毋意,毋~”。 果真,假使:“王~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破坏,折断:~残。~折。~颓。~眉折腰。 挫败,挫折:~败。~挫。~陷。 伤痛:~怆。~心。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往,到:“吾欲~南海”。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木』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莫卜切,音沐。 《說文》冒也。冒地而生,東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 《徐鍇曰》屮者,木始申坼也,萬物皆始於微,故木从屮。 《白虎通》木之爲言觸也。 《玉篇》燧人氏鑽出火也。 《書·洪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易·說卦傳》𢁉爲木。 《疏》木可以揉曲直,卽𢁉順之謂也。 《禮·月令》某日立春,盛德在木。 《疏》春則爲生,天之生育,盛德在於木位。  又八音之一。 《周禮·春官·太師》金石土革絲木匏竹。 《註》木,柷敔也。  又質樸。 《論語》剛毅木訥近仁。  又木彊,不和柔貌。 《前漢·周勃傳》勃爲人木彊敦厚。  又析木,星次。 《爾雅·釋天》析木謂之津。  又姓。 《統譜》漢木仁,晉木華。  又百濟八姓,一曰木氏。  又複姓,端木。  又叶末各切,音莫。 《馬融·廣成頌》隂慝害作,百卉畢落。林衡戒田,焚林柞木。 《韻會》从丨。丨,古本切。非从亅。亅,其月切。

『秀』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息救切,音繡。榮也,茂也,美也,禾吐華也。 《詩·大雅》實發實秀。○按《爾雅》云:禾謂之華,草謂之榮,不榮而實者謂之秀,榮而不實者謂之英。漢儒據此釋《詩》,遂以秀爲不榮而實。李巡曰:分別異名以曉人,故以英、秀對文,其實黍、稷皆先榮後實。《詩·出車篇》云黍稷方華。《生民篇》云實發實秀,是黍、稷有華亦稱秀也。此說甚是。《論語》明言不秀不實,秀實自不容混。朱子釋《論語》秀曰吐華,釋《生民》秀曰始穟。足正漢儒之誤。  又凡草皆得言秀。 《詩·豳風》四月秀葽。 《禮·月令》孟夏苦菜秀。  又三秀,芝草。 《楚辭·九歌》采三秀於山閒。  又秀氣。 《禮·禮運》人者,五行之秀氣。 《周子·太極圖說》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  又秀士,秀才。 《禮·王制》命鄕論秀士,升之司徒曰選士。 《史記·賈誼傳》吳廷尉爲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 《韻會》秀才之名始此,後光武名秀,改爲茂才。  又州名。漢屬會𥡴郡,五代晉錢元瓘奏置秀州,宋慶元改嘉興府。  又姓。  又與綉通。 《石鼓文》秀弓寺射。 《註》綉弓,戎弓也。  又叶思久切,音又。 《詩·大雅》實發實秀,實堅實好。好叶訐口切。

『于』

《唐韻》羽俱切《集韻》《韻會》《正韻》雲俱切,𠀤音迂。 《爾雅·釋詁》于,曰也。  又往也。 《書·大誥》民獻有十夫,予翼以于。 《詩·小雅》王于出征。  又《儀禮·士冠禮》宜之于假。 《註》于,猶爲也。宜之見爲大矣。  又《聘禮》賄在聘于賄。 《註》于讀曰爲。言當視賓之禮,而爲之財也。  又《司馬相如·長門賦敘》因于解悲愁之辭。  又未定之辭。 《公羊傳·僖二十八年》歸于者何。歸于者,罪未定也。  又行貌。 《韓愈·上宰相書》于于焉而來矣。  又于于,自足貌。 《莊子·應帝王》其臥徐徐,其覺于于。  又鐘兩口之閒曰于。 《周禮·冬官考工記》鳧氏爲鐘,兩欒謂之銑,銑閒謂之于。  又《前漢·元后傳》衣絳緣諸于。 《註》大掖衣也。  又《唐書·元德秀傳》明皇命三百里內刺史縣令,以聲樂集,德秀惟樂工十人,聮袂歌于蔿于。  又草名。 《爾雅·釋草》茜,蔓于。 《註》生水中。一名軒于。 《司馬相如·子虛賦》菴閭軒于。  又木名。 《爾雅·釋木》棧木,于木。 《註》僵木也。江東呼木觡。  又淳于,縣名。今密州安丘縣,古淳于國。  又姓。周武王第二子邘叔之後,以國爲氏,後因去邑爲于。  又淳于,宣于,鮮于,多于,𨷖于,皆複姓。  又三氏姓。勿忸于,阿伏于,見《魏書·官氏志》。  又助語辭。 《詩·召南》于沼于沚。 《朱傳》于,於也。 《周易》《毛詩》於皆作于。于於古通用。  又《集韻》邕俱切,音紆。廣大貌。 《禮·檀弓》邾婁考公之喪,徐君使容居來弔含。有司曰:諸侯之來辱敝邑者,易則易,于則于,易于雜者,未之有也。  又《文王世子》仲尼曰:周公抗世子法于伯禽,所以善成王也。聞之曰:爲人臣者,殺其身有益於君,則爲之,况于其身以善其君乎。俱與迂通。  又《正韻》休居切,與吁通。歎辭。 《詩·周南》于嗟麟兮。 《唐韻》哀都切《集韻》《韻會》《正韻》汪胡切,𠀤同烏。 《韻會》隷變作於。古文本象烏形,今但以爲歎辭及語辭字,遂無以爲鴉烏字者矣。  又《爾雅·釋詁註》於乎皆語之韻絕。 《疏》歎辭也。 《書·堯典》僉曰:於,鯀哉。 《詩·周頌》於穆淸廟。  又《周頌》於乎不顯。○按或作嗚烏,音義皆同。  又《廣韻》央居切《集韻》《韻會》《正韻》衣虛切,𠀤音淤。語辭也。 《博雅》於,于也。○按《說文》于訓於也,蓋于於古通用。凡經典語辭皆作于。  又《廣韻》居也。 《韓愈·示兒詩》前榮饌賓親,冠昏之所於。 《朱子·考異》所,或作依。○按所於作依於,則是依之以居也。孔融書,舉杯相於。曹植樂府,心相於。杜甫詩:良友幸相於。卽相依以居之意。  又《揚子·太𤣥經》白舌於於。 《註》多難貌。  又《廣韻》代也。 《集韻》往也。  又地名。 《戰國策》商於之地六百里。  又姓。 《姓氏急就篇》黃帝臣於則造履。 《前漢·功臣表》涉安侯於單。

『林』

《唐韻》力尋切《集韻》《韻會》犂針切《正韻》犂沈切,𠀤音臨。 《說文》平土有叢木曰林。徐曰:叢木,故从二木。平土,故二木齊。 《詩·小雅》依彼平林。  又野外謂之林。 《詩·周南》施于中林。  又山木曰林。 《穀梁傳·僖十四年》林屬于山爲麓。  又《周禮·地官·林衡註》竹木曰林,水衡曰衡。  又《爾雅·釋詁》林,君也。  又盛貌。 《詩·小雅》有壬有林。  又林鐘,律名。 《禮·月令》季夏之月律中林鐘。《周禮》作函鐘。  又羽林,星名。應劭曰:天有羽林,大將軍之星也。林喩若林木,羽翼,鷙擊之意,故以名武官。 《前漢·宣帝紀》取從軍死事者之子,養爲羽林軍,號羽林孤兒。  又綠林,荆州山名。 《後漢·劉元傳》諸亡命集于綠林。  又姓。 《姓譜》殷比干後,避難長林山,因氏。  又平王世子林開之後,望出南安。○按《說文》林自爲部,棼、楚等字从之,今倂入。

『必』

《唐韻》𤰞吉切《集韻》《韻會》《正韻》璧吉切,𠀤音畢。 《說文》分極也。从八戈。戈亦聲。 《趙宧光箋》弋猶表識也,分極猶畺界也,故从八弋。  又定辭也。 《詩·齊風》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  又專也。 《揚子·太𤣥經》赤石不奪,節士之必。 《註》石不可奪堅,丹不可奪赤,猶節士之必專也。  又期必也。 《論語》子絕四,毋意,毋必。  又審也。 《後漢·劉陶傳》所與交友,必也同志。  又果也。 《後漢·宣帝紀贊》孝宣之治,信賞必罰。  又必育,人名。燧人氏之佐也。 《羣輔錄》必育受稅俗。 《註》受賦稅及徭役,所宜施爲也。  又《字彙補》赤犮必力。山名。河水所出也。見僧宗泐記。  又《古今字考》幷列切,音縪。組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玉人之事,天子圭中必。 《註》謂以組約其中央,以備失墜。◎按周禮考工釋文,必卽組也,讀如縪者,俗讀之也。弓檠之䪐从韋,正譌欲舉以駁《說文》,迂矣,當以《說文》爲正。  又按必字不从心,《字彙》幷入心部。《正字通》因之,取其形似,便於檢閱爾。

『摧』

《唐韻》《集韻》𠀤昨回切,音漼。讀若罪平聲。 《說文》擠也。一曰挏也。一曰折也。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徂回切,音嗺。義同。  又沮也。 《詩·邶風》室人交徧摧我。 《箋》摧者,刺譏之言。  又《增韻》挫也,抑也。 《史記·季布傳》能摧剛爲柔。  又《爾雅·釋詁》摧詹,至也。 《揚子·方言》摧詹,楚語。 《詩·大雅》先祖于摧。 《傳》至也。 《疏》先祖之神,於何所至。  又滅也。 《詩·大雅·朱傳》先祖之祀,將自此而滅也。  又《集韻》遵綏切,醉平聲。退也。 《易·晉卦》晉如摧如。鄭康成讀。  又催內切,音啐。減也。  又《集韻》《正韻》𠀤寸臥切,音剉。與莝同。斬芻也。 《詩·小雅》乘馬在廐,摧之秣之。 《箋》摧,今莝字也。

『之』

《唐韻》《正韻》止而切《集韻》《韻會》眞而切,𠀤音枝。 《說文》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玉篇》是也,適也,往也。 《禮·檀弓》延陵季子曰:若䰟氣,則無不之也。  又於也。 《禮·大學》之其所親愛而辟焉。 《註》之,適也。 《朱傳》猶於也。  又語助辭。 《書·金縢》禮亦宜之。 《禮·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 《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語尾,或層出。如毛詩我之懷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雞鳴章知子之來之,六句九之字,常華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  又此也。 《詩·周南》之子于歸。 《註》之子,是子也。  又變也。 《易傳》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孫奕示兒編》之字訓變,左傳,遇觀之否。言觀變爲否也。  又至也。 《詩·鄘風》之死矢靡他。  又遺也。 《揚子·法言》或問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則載而惡乎之。曰:之後世君子。 《註》言行道者貴乎及身,乃載以遺後世。  又姓。出《姓苑》。  又《郝敬讀書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屬,地有所往,連屬之辭也。通作旃。 《詩·唐風》舍旃舍旃。  又《魏風》上愼旃哉。𠀤與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義互通。  又《韻補》叶職流切,音周。 《楚辭·九章》呂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飯牛。不逢堯舜與桓繆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 《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氣,焉本鳶,後人借爲助語,助語之用旣多,反爲所奪,又制字以別之,乃有芝字吁字鳶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