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路之难


   末路:最后的一段路程。走最后一段路程是艰难的。比喻越到最后,工作越艰巨。也比喻保持晚节不易。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mò lù zhī nán
成语注音 ㄇㄛˋ ㄌㄨˋ ㄓ ㄋㄢˊ
成语简拼 mlzn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一般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末路之難
成语英文 the arduousness of the last section of the journey
成语结构  偏正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末路:最后的一段路程。走最后一段路程是艰难的。比喻越到最后,工作越艰巨。也比喻保持晚节不易。


成语示例


既髦,犹患末路之难。(《宋史 赵蕃传》)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西汉 刘向《战国策 秦策五》:“‘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


成语典故

末路:最后的一段路程。比喻事到接近成功的最后阶段最是困难。也比喻人保持晚节很不容易。《战国策.秦策五》:“诗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宋史.赵蕃传》:“既髦,犹虞末路之难,命所居曰‘难斋’。”清.李光地《与梅定九书》:“又恐庸才处非其据,晚节末路之难,深可忧惧。” 偏正 比喻事情越接近最后阶段,困难最大最多;也比喻保持晚节之不易。语出《战国策·秦策五》:“《诗》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宋史·赵蕃传》:“蕃年五十,犹问学于朱熹。既髦,犹虞~,命所居曰‘难斋’。”△多用于比喻行事和保持晚节。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尖端,梢:~梢。~端。秋毫之~(毫毛尖端)。 最后,终了:~了(liǎo )。~尾。~日。~代。穷途~路。 非根本的,次要的,差一等的:~业。~技。舍本逐~。 碎屑:~子。碎~。 传统戏剧角色名,一般扮演中年以上男子:正~。副~。外~。~本(以男角主唱的杂剧)。

道,往来通行的地方:道~。公~。水~。陆~。~途。~程。~人(行路的人,喻不相干的人)。狭~相逢。 思想或行动的方向、途径:思~。生~。出~。~子。~数(shù)。 方面,地区:外~货。各~人马。 种类:一~货色。 大,正:“厥声载~”。~门(宫室最内的正门)。~车(古代帝王及诸侯贵族所乘的车)。~舆(古代君主所乘的车)。~寝(古代君主处理政事的宫室)。 车:筚~。乘~。 姓。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往,到:“吾欲~南海”。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末』

《唐韻》《集韻》莫撥切《韻會》莫曷切《正韻》莫葛切,𠀤瞞入聲。 《說文》木上曰末。从木,一在其上,謂木杪也。 《禮·曲禮》獻杖者執。末《玉篇》端也,顚也,盡也。 《廣韻》無也,弱也,遠也。  又終也。 《書·立政》我則末惟成德之彥。  又勿也。 《禮·文王世子》命膳宰曰:末有原。  又薄也。 《左傳·昭十四年》三數叔魚之惡,不爲末減。  又四肢曰末。 《左傳·昭元年》風淫末疾。  又商賈曰末。 《史記·秦琅邪頌》上農除末,黔首是富。  又太末,縣名。 《前漢·地理志》屬會稽郡。  又且末,國名。見《前漢·西域傳》。  又山名。 《山海經》末山多赤金。  又姓。 《統譜》秣陵之後改爲末氏。  又《集韻》《正韻》莫狄切,音覓。 《荀子·禮論篇》絲末。 《註》與幦同。  又叶莫結切,音蔑。 《屈原·九歌》桂櫂兮蘭枻,𣂪冰兮積雪。采薛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  又叶沒各切,音莫。 《蘇轍·偶作詩》重門閉不開,鳴鳥相呼樂。晨暉轉簾影,微風響秋末。

『路』

《唐韻》洛故切《集韻》《韻會》《正韻》魯故切,𠀤音賂。 《說文》道也。 《註》徐鉉曰:道路,人各有適也。 《釋名》路,露也。人所踐蹈而露見也。 《周禮·夏官·合方氏》掌達天下之道路。 《爾雅·釋宮》路,旅途也。 《註》途卽道也。 《又》一達謂之道路。 《註》長道。  又《爾雅·釋詁》路,大也。 《詩·大雅》厥聲載路。 《箋》是時聲音則已大矣。  又車也。 《詩·魏風》殊異乎公路。 《傳》路,車也。 《周禮·春官·巾車》王之五路。 《註》王在焉曰路。 《左傳·桓二年》大路越席。 《註》大路,玉路,祀天車也。 《疏》路訓大也。君之所在,以大爲號,門曰路門,寢曰路寢,車曰路車。  又鼓也。 《周禮·地官·鼓人》以路鼓鼓鬼享。 《註》路鼓,四面鼓也。  又弓也。 《史記·孝武紀》路弓乗失。  又傾𡉏貌。 《荀子·富國篇》田疇穢,都邑路。 《註》路謂無城郭牆垣也。  又與輅同。 《禮·月令》乗鸞路。 《釋文》路本又作輅。  又姓。 《急就篇註》路,水名也。  又因爲縣,在涿郡,居者氏焉。漢有大夫路溫舒。  又《集韻》歷各切,音洛。 《前漢·揚雄傳》爾廼虎路三嵏以爲司馬。 《註》晉灼曰:路音落。服虔曰:以竹虎落此山也。師古曰:落,纍也。以繩周遶之也。

『之』

《唐韻》《正韻》止而切《集韻》《韻會》眞而切,𠀤音枝。 《說文》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玉篇》是也,適也,往也。 《禮·檀弓》延陵季子曰:若䰟氣,則無不之也。  又於也。 《禮·大學》之其所親愛而辟焉。 《註》之,適也。 《朱傳》猶於也。  又語助辭。 《書·金縢》禮亦宜之。 《禮·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 《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語尾,或層出。如毛詩我之懷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雞鳴章知子之來之,六句九之字,常華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  又此也。 《詩·周南》之子于歸。 《註》之子,是子也。  又變也。 《易傳》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孫奕示兒編》之字訓變,左傳,遇觀之否。言觀變爲否也。  又至也。 《詩·鄘風》之死矢靡他。  又遺也。 《揚子·法言》或問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則載而惡乎之。曰:之後世君子。 《註》言行道者貴乎及身,乃載以遺後世。  又姓。出《姓苑》。  又《郝敬讀書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屬,地有所往,連屬之辭也。通作旃。 《詩·唐風》舍旃舍旃。  又《魏風》上愼旃哉。𠀤與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義互通。  又《韻補》叶職流切,音周。 《楚辭·九章》呂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飯牛。不逢堯舜與桓繆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 《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氣,焉本鳶,後人借爲助語,助語之用旣多,反爲所奪,又制字以別之,乃有芝字吁字鳶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