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固邦宁


   指人民安居乐业则国家太平。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běn gù bāng níng
成语注音 ㄅㄣˇ ㄍㄨˋ ㄅㄤ ㄋ一ㄥˊ
成语简拼 bgbn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本固邦寍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指人民安居乐业则国家太平。


近义词



成语示例


自古道,立国基,民为邦本;衣食足,知荣辱,本固邦宁。京剧《串龙珠》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书 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传:“言人君当固民以安国。”


成语典故

谓人民安居乐业则国家太平。《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传:“言人君当固民以安国。”京剧《串龙珠》:“自古道,立国基,民为邦本;衣食足,知荣辱,本固邦宁。” 并列 人民能安居乐业国家就会太平。《尚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褒义。多用于治国之道。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草木的根:~草(泛指中药)。无~之木。 事物的根源,与“末”相对:~末(头尾;始终)。根~(根源;彻底;本质上)。 草的茎,树的干:草~植物。 中心的,主要的:~部。~体。 原来:~来。~领。 自己这方面的:~国。~身。~位。~分(fèn )。

结实,牢靠:坚~。稳~。巩~。凝~。加~。 坚定,不变动:~执。~定。~本。 本,原来:~有。~步自封(亦作“故步自封”)。 鄙陋(见识浅少)。 姓。

国:友~。邻~。~交(国和国之间的正式外交关系)。~国(国家)。~人(本国的人)。

平安,安定:~静。~谧。息事~人。 旧时已嫁的女子或在外子女回家省视父母:~亲。归~。 中国江苏省南京市的别称。沪~铁路 姓。

情愿:~肯。~死不屈。~缺毋滥。 岂,难道:王侯将相~有种乎? 语助,无实际意义:不~唯是。

同“貯”。贮藏;积聚。 古代宫室门屏之间。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本』

《唐韻》《正韻》布忖切《集韻》《韻會》補衮切,𠀤奔上聲。 《說文》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草木之根柢也。 《左傳·昭元年》木水之有本原。 《班固·西都賦》元元本本,殫見洽聞。  又《玉篇》始也。  又《廣韻》舊也,下也。 《禮·禮器》反本修古,不忘其初。 《爾雅·釋器疏》柢本也,凡物之本,必在底下。  又《左傳註》豫爲後地曰張本。  又《曲禮》韭曰豐本,菖蒲根曰昌本。  又《集韻》《類篇》𠀤逋昆切。同奔。喻德宣譽曰本走。  又叶方典切,音匾。 《班婕妤·擣素賦》調非常律,聲無定本。或連躍而更投,或暫舒而常斂。 《字學三正》古文本字。○按《集韻》本,古文作𡴩。下从三口。

『固』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古慕切,音顧。 《說文》四塞也。从囗古聲。 《徐鍇曰》淮南子謂九州之險,爲九州之塞也。 《禮·禮運》城郭溝池以爲固。 《周禮·夏官·掌固》掌修城郭溝池樹渠之固。 《註》掌國所依阻者。城郭已下數事,皆是牢固之事也。 《孟子》固國不以山谿之險。  又《唐韻》堅也。 《論語》學則不固。 《詩·魯頌》式固爾猷,淮夷卒獲。 《禮·曲禮》將適舍求無固。 《註》就館不能無求於主人,執所欲,而必得之,非爲客之義。  又《廣韻》再辭也。 《書·大禹謨》禹拜稽首固辭。 《禮·投壺》敢固以請。 《註》固之言如故也,如故者,重辭也。  又執一不通也。 《論語》非敢爲佞也,疾固也。 《孟子》固哉,高叟之爲詩也。  又鄙陋也。 《禮·曲禮》輟朝而顧君子謂之固。 《註》謂鄙野不達禮也。  又《哀公問》公曰:寡人固不固,焉得聞此言。 《註》固,陋也。  又本然之詞。 《孟子》天下固畏齊之强也。 《又》固所願也。  又已然之詞。 《孟子》夫世祿,滕固行之矣。  又《屈原·離騷》自前世而固然。  又常然之詞。 《孟子》若固有之。  又固守也。 《論語》君子固窮。  又姓。 《說苑》有固乗。  又僕固,複姓。唐有僕固懷恩。  又固始,漢侯國名。成固,縣名。固陵,聚名。 《後漢·郡國志》固始國,屬豫州汝南郡。成固,屬益州漢中郡。固陵,屬豫州𨻰國陽夏縣。  又與錮通。 《禮·月令》季冬行春令,國多固疾。 《註》謂久疾不瘥也。

『邦』

《唐韻》博江切《集韻》《韻會》悲江切,𠀤音梆。 《說文》國也。 《周禮·天官》大宰掌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國。 《註》大曰邦,小曰國。  又《釋名》邦,封也。封有功于是也。 《書·蔡仲之命》乃命諸王邦之蔡。  又姓。 《正字通》明有邦嚴。  又叶卜工切,音崩。 《詩·小雅》以畜萬邦,叶上訩。 《又》保其家邦。叶上同。  又《大雅》御于家邦。叶上恫,凡《詩》《易》邦字𠀤同此音。

『宁』

《唐韻》直呂切《集韻》《韻會》展呂切,𠀤音佇。 《爾雅·釋宮》門屛之閒謂之宁。 《禮·曲禮》天子當宁而立。 《註》門內屛外,人君視朝所宁立處。  又《集韻》通作著。 《詩·齊風》俟我于宁乎而。今作著。  又《廣韻》直魚切《集韻》《韻會》《正韻》𨻰如切,𠀤音除。義同。  又《說文》宁辨積物也。象上隆四周之形。○按積物,與《爾雅》正意相背。《韻會》六麌分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乃定切,音佞。 《說文》所願也。 《徐曰》甯,猶寧也。今俗言寧可如此爲甯可如此。  又姓。  又邑名。 《春秋·僖七年》公會齊侯,宋公,𨻰世子款,鄭世子華,盟于甯母。 《註》高平方與縣東有泥母亭。 《左傳·文五年》晉陽處父聘于衞,反過甯,甯嬴從之。 《註》甯,晉邑,汲郡修武縣也。 《水經注》武王伐紂,勒兵于甯,更名甯曰修武。  又《集韻》《韻會》囊丁切《正韻》奴經切,𠀤與寧同。 《前漢·郊祀歌》周流常羊思所幷,穰穰復正直往甯。 《註》言獲福旣多,歸於正道,克當往日所願。  又《王莽傳》永以康甯。 《玉篇》古文寧字。註詳十一畫。 《說文》安也。从宀从心,在皿上。皿,人之飮食器,所以安人也。 《集韻》同寧。願也。 《前漢·王莽傳》永以康寗。  又乃定切,音佞。邑名。  又姓。  又《類篇》从心作甯。司馬氏曰:甯𠀤从冉,非是。今詳用部甯字註。 《唐韻》奴丁切《集韻》《韻會》囊丁切《正韻》奴經切,𠀤佞平聲。 《說文》願詞也。从丂,寍聲。  又安也。 《易·乾卦》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詩·大雅》文王有聲,遹求厥寧。 《書·康誥》裕乃以民寧。 《註》行寬政,乃以安民也。  又《書·洪範》五福,三曰康寧。 《註》無疾病也。  又女嫁歸省父母曰寧。 《詩·周南》歸寧父母。  又予寧居喪也。 《前漢·哀帝紀》博士弟子父母喪,子寧三年。  又無寧,寧也,願辭也。 《左傳·隱十一年》無寧兹許公復奉其社稷。  又《襄二十六年》若不幸而過,寧僭無濫。 《書·大禹謨》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  又丁寧,屬付諄復也。 《前漢·郞顗傳》丁寧再三。俗作叮嚀。  又丁寧,鉦也。 《左傳·宣四年》著於丁寧。 《正義》言著於丁寧,則丁寧是器。 《晉語》伐備鐘鼓,聲罪也。戰以錞于丁寧,儆其民也。是丁寧,戰之用也。  又州名,秦北郡,魏置華州,西魏改寧州。  又姓。  又《集韻》乃定切,音佞。通甯。 《前漢·郊祀歌》穰穰復正直往甯。 《師古註》叶音平聲。言獲福旣多,歸於正道,克當往日所願也。  又叶乃挺切,佞上聲。 《張載·七命》王猷四塞,圅夏謐寧。丹冥投烽,靑徼釋警。  又叶女良切,音娘。 《蘇軾·富鄭公𥓓》堂堂韓公,與萊相望。再聘於燕,四方以寧。望平聲。 《韻會》本作寧,經史作寧,俗作寜。寧从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