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鸡给猴子看。比喻惩罚一人以恐吓或警戒其它人。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3回:“俗话说得好,叫做'杀鸡骇猴',拿鸡子宰了,那猴儿自然害怕。”
比喻惩罚一个人以警告其他的人。《官场现形记》五三回:“俗语说得好,叫做‘杀鸡骇猴’,拿鸡子宰了,那猴儿自然害怕。”亦作“杀鸡吓猴”。陶菊隐《袁世凯演义》二回:“光绪因朝廷守旧大臣抗拒他的命令,百般阻挠新政,正在气头上,便采取‘杀鸡吓猴’的手段,传旨革去文悌的御史之职。” 连动 骇,使惊惧。猴子怕见血,驯猴者便杀鸡放血来恐吓猴子。比喻惩罚一部分来警戒另一部分人。《官场现形记》53回:“俗话说得好,叫做‘~’,拿鸡子宰了,那猴儿自然害怕。”※骇,不读作hái。△用于军事、政治、社会生活斗争的奖惩手段方面。→杀一儆百 ?法不责众。也作“杀鸡给猴看”、“杀鸡敬猴”、“杀鸡吓猴”、“宰鸡教猴”、“宰鸡吓猴”。
惊惧:~叹(惊叹)。~惧。~然。~人听闻。惊涛~浪。 惊起,散。
哺乳动物,种类很多,行动灵活,好群居:~子。猿~。~戏。~头。~拳。~枣(中医指猕猴内脏的结石)。 喻机灵的人:~儿精。 方言,乖巧,机敏(多指孩子)。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呼溝切,音侯。 《說文》本作㺅,夒也。从犬,矦聲。 《廣韻》獼猴,猱也。 《埤雅》猴善𠋫,其字从侯。白虎通曰:侯,𠋫也。楚人謂之沐猴。舊說此獸無𦜉,以行消食。猨之德靜以緩,猴之德躁以囂。 《史記·項羽紀》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又果名。 《西京雜記》上林苑初修,羣臣各獻名果。查有三種,內有猴查。梅有七種,內有猴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