谓老年人交情密切,时相往来。 宋 苏轼 《答钱济明书》:“此行决往 常州 居住……若遂此事,与公杖屨往还,乐此餘年。”
谓老年人交情密切,时相往来。 宋 苏轼 《答钱济明书》:“此行决往 常州 居住……若遂此事,与公杖屨往还,乐此餘年。”
扶着走路的棍子:手~。拐~。 泛指棍棒:擀面~。禅~。 古代刑罚之一,用棍打:~脊。 古同“仗”,恃,凭倚。
去,到:~返。~复。~还(huán )。~来。交~。向~。勇~直前。 过去:~昔。~日。~事。~古。~常。以~。一如既~。 同“望”。
《唐韻》直兩切《集韻》《韻會》雉兩切《正韻》呈兩切,𠀤音杖。 《說文》所以扶行也。 《禮·曲禮》大夫七十而致仕,若不得謝則必賜之几杖。 又《王制》五十杖於家,六十杖於鄕,七十杖於國,八十杖於朝。 又《禮·喪服小記》父喪苴杖竹也,母喪削杖桐也。 又木梃也。 《家語》舜事瞽瞍,小棰則待過,大杖則逃走。 又《方言》矜謂之杖,謂戈戟柄也。 《呂覽·貴已篇》操杖以戰。 又《爾雅·釋草》蒤,虎杖。 又《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直亮切,丈去聲。持也。與仗同。 《書·牧誓》王左杖黃鉞。 又憑倚也。 《左傳·襄八年》杖信以待晉。
『往』《唐韻》于兩切《集韻》雨兩切《正韻》羽枉切,𠀤王上聲。 《說文》之也。 《玉篇》行也,去也。 《易·履卦》素履往無咎。 《書·舜典》帝曰:兪,汝往哉。 《禮·曲禮》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又《玉篇》古往也。 《廣韻》往,昔也。 《易·繫辭》夫易彰往而察來。 《前漢·武帝紀》稽諸往古,制宜於今。 又約舉前事曰往往。 《史記·五帝紀》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敎固殊焉。 又凡以物致人曰往。 《曹植·與楊修書》今往僕少小所著辭賦一通,相與刊定也。 《王羲之帖》今往絲布單衣財一端,示致意。 又《集韻》於放切,王去聲。歸嚮也。 《史記·孔子世家贊》雖不能至,然心鄕往之。 又叶尹竦切,音勇。 《東方朔·七諫》叩宮而宮應兮,彈角而角動。虎嘯而谷風生兮,龍至而錦雲往。
『还』《篇海類編》音浮。 又音否。俗作還字,非。 《唐韻》戸關切《集韻》《韻會》《正韻》胡關切,𠀤音環。 《說文》復也。 《玉篇》反也。 《詩·小雅》爾還而入,我心易也。還而不入,否難知也。 《註》反也。 又《正韻》退也,歸也。 《儀禮·鄕飮酒禮》主人答拜還,賔拜辱。 《註》還,猶退也。 《前漢·高帝紀》還守豐。 又《灌嬰傳》還定三秦。 又顧也。 《左傳·昭二十年》無所還忌。 《註》還,猶顧也。 又償也。 《老子·道德經》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還。 又大還、小還,日至之名。 《淮南子·天文訓》日至于鳥次,是謂小還。至于女紀,是謂大還。 又與環同。 《前漢·食貨志》還廬樹桑。 又《廣韻》似宣切《集韻》《韻會》旬宣切,𠀤音旋。與旋同。 《禮·禮運》五行、四時、十二月,還相爲本也。 《註》迭相終而還相始,如環無端也。 又《正韻》轉也。 《禮·玉藻》周還中規,折還中矩。 《註》周旋圓轉,折旋方轉也。 又便捷貌。 《詩·齊風》子之還兮。 又速也,卽也。 《前漢·董仲舒傳》此皆可使還至而立效者也。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胡慣切,音患。遶也,圍也。 《儀禮·旣夕》祖還車不易位。 《司馬相如·子虛賦》旋還乎後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