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一句话也不说。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宦者传 黄节》:“群公卿士杜口吞声,莫敢有言。”
心中有怨恨而闭口不敢作声。形容非常害怕。《后汉书.曹节传》:“群公卿士,杜口吞声,莫敢有言。” 并列 形容一句话也不说。《后汉书·曹节传》:“群公卿士,~,莫敢有言。”△多用于说话方面。→杜口结舌 守口如瓶 ?信口开河
落叶乔木,果实圆而小,味涩可食,俗称“杜梨”,亦称“甘棠”、“棠梨”。木材可做扁担或刻图章。 阻塞(sè),堵塞(sè):~绝。~塞(sè)。~门谢客,防微~渐。 〔~撰〕凭自己的意思没有根据地编造。 姓:~康(相传最早发明酿酒的人,文学作品中借指酒)。
人和动物吃东西和发声的器官(亦称“嘴”):~腔。~才。~齿。~若悬河。 容器通外面的地方:瓶子~。 出入通过的地方:门~。港~。 特指中国长城的某些关口(多用作地名):古北~。喜峰~。 破裂的地方:~子。
不嚼或不细嚼而咽入:~吐。~咽。~噬。狼~虎咽。气~山河。忍气~声。 兼并,侵占:~没(mò)。~并。~蚀。~占。
物体振动时所产生的能引起听觉的波:~音。~带。 消息,音讯:~息。不通~气。 说出来让人知道,扬言,宣称:~明。~辩(公开辩白)。~泪俱下。~嘶力竭。 名誉:名~。 音乐歌舞:~伎(女乐,古代的歌姬舞女)。~色。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動五切,音𢾖。 《說文》甘棠也。牡曰棠,牝曰杜。樊光曰:赤者爲杜,白者爲棠。 《陸璣·草木疏》赤棠,子澀而酢,無味。木理韌,可作弓幹。與《說文》不同。 又塞也。 《書·費誓》杜乃擭。 《周禮·夏官·大司馬》犯令凌政則杜之。 又《爾雅·釋草》杜榮。 《註》似茅,皮可爲索。 又香草名。 《屈原·九歌》采芳洲兮杜若。 又繚之兮杜蘅。 又《方言》東齊謂根爲杜。 又澀也。 又《本草》杜仲,藥名。 又《博雅·釋蟲》杜伯,蠍也。 又姓。 《廣韻》本帝堯劉累之後。出京兆、濮陽、襄陽三望。 又《集韻》董五切,音睹。姓也。楚有杜敖。 又《類篇》同都切,音徒。亦姓也。晉有杜蒯。
『口』《唐韻》苦后切《集韻》《韻會》去厚切《正韻》苦厚切,𠀤𡨥上聲。 《說文》人所以言食也。象形。 《易·頤卦》自求口食。 《書·大禹謨》唯口出好興戎。 又戸口。 《孟子》數口之家。 《前漢·宣帝紀》膠東相成勞來不怠,流民自占八萬餘口。 又《李陵傳》捕得生口,言李陵敎單于爲兵,以備漢軍。 又姓。 《唐韻》今同州有之。 《正字通》明弘治中,宣府通判口祿。 又古口,複姓。 《正字通》漢有古口引。 又壺口,山名。 《書·禹貢》冀州旣載壺口。 又谷口,地名。 《史記·范睢傳》北有甘泉谷口。 《註》九嵏山中西謂之谷口。 又列口,縣名。 《前漢·地理志》樂浪郡,列口縣。 又《史記·倉公傳》切其脉時,右口氣息。 《註》右手寸口也。脉經,從魚際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其骨自高。 又《韻補》苦動切,音孔。 《釋名》口,空也。空上聲。 又叶康杜切,音苦。 《詩·小雅》好言自口,莠言自口。憂心愈愈,是以有侮。 《前漢·溝洫志》且漑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 《宋玉·風賦》侵淫谿谷,盛怒於土囊之口,緣泰山之阿,舞於松柏之下。下叶音戸。◎按唐韻正,口古音苦。引朱子韓文考異云:今建州人謂口爲苦,走爲祖。雖出俚俗,亦由音本相近,故與古暗合也。是直以爲口當讀作苦,非止叶音矣。 又叶恪侯切,音彄。 《梁法雲·三洲歌》三洲斷江口,水從窈窕河傍流。
『吞』《唐韻》吐根切《集韻》《韻會》他根切,𠀤音𨹙。 《說文》咽也。 《司馬相如·子虛賦》吞若雲夢者八九。 又《廣韻》吞,滅也。 《增韻》幷包也。 《戰國策》隂謀有吞天下之心。 又《廣韻》他前切《集韻》他年切,𠀤音天。姓也。漢有吞景雲。 又《集韻》咽也。 《穀梁傳·隱三年註》其所吞咽者,壤入於內。 《釋文》吞,敕恩反。 又音天。 《王筠詩》桓桓信無敵,堂堂寧有前。九圻良易舉,八荒安足吞。
『声』《字彙》同𡔝。 《正字通》俗聲字。 《唐韻》《集韻》《韻會》書盈切《正韻》書征切,𠀤聖平聲。 《說文》音也。 《書·舜典》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 《傳》聲謂五聲,宮商角徵羽也。 《禮·月令》仲夏之月,止聲色。 《註》聲謂樂也。 又凡響曰聲。 《張載·正蒙》聲者,形氣相軋而成。兩氣者,谷響雷聲之類。兩形者,桴鼓叩擊之類。形軋氣,羽扇敲矢之類。氣軋形,人聲笙簧之類。皆物感之良能,人習而不察耳。 《韻會》韻書平上去入爲四聲。 又聲敎。 《書·禹貢》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曁聲敎,訖于四海。 《左傳·文六年》樹之風聲。 《註》因土地風俗,爲立聲敎之法。 又聲譽。 《孟子》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 《註》聲聞,名譽也。 又宣也。 《孟子》金聲而玉振之也。 《註》聲,宣也。 又《諡法》不生其國曰聲。 《註》生于外家。 《春秋·經傳集解》繼室以聲子,生隱公。 《註》聲,諡也。 又姓。 又《韻補》叶尸羊切,音商。 《韓愈·贈張籍詩》嬌兒未絕乳,念之不能忘。忽如在其側,耳若聞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