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称事情缺乏证据为“杞宋无徵”。
后称事情缺乏证据为“杞宋无徵”。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杞县一带:~人忧天(喻不必要的或无根据的忧虑。简称“杞忧”)。 姓。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商丘市一带。 中国朝代名:南~。~代。~词。 响度单位,一宋约相当于人耳刚能听到的声音响度的一千倍,等于1000毫宋。 姓。
召,征召。《爾雅•釋言》:“徵,召也。” 求;取。《左傳•哀公七年》:“夏,公會吴于鄫,吴來徵百牢。” 敛取;征收。《周禮•地官•閭師》:“以時徵其賦。” 徭役;租税。《管子•治國》:“而上徵暴急無時,則民倍貸以給上之徵矣。” 证验;效应。《廣韻•蒸韻》:“徵,證也。” 征兆;迹象。《左傳•昭公十七年》:“往年吾見之,是其徵也。” 证明。《廣雅•釋詁四》:“徵,明也。” 征聘;纳币以成婚礼。《集韻•蒸韻》:“徵,成也。” 追究;责问。《左傳•僖公四年》:“爾貢苞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又指征询。唐沈既濟《任氏傳》:“徵于小僮,小僮笑曰:‘無之。’” 典,主管。《莊子•天道》:“由聞周之徵藏史有老聃者,免而歸居。” 虚。《爾雅•釋詁上》:“徵,虚也。” 姓(旧读zhǐ)。《三國志•吴志•程秉傳》:“秉為傅時,率更令河南徵崇亦篤學立行云。”
古代五声音阶的第四音,又名“迭”。相当于工尺谱上的“六”,现在简谱上的“5”。《爾雅•釋樂》:“徵謂之迭。”《正字通•彳部》:“徵,五聲之一,絃用五十四絲,其聲清。”
通“懲”。《荀子•正論》:“凡刑人之本,禁暴惡惡,且徵其未也。” 用同“澂”。澄清。《資治通鑑•漢桓帝延熹二年》:“陛下不加清徵,審别真偽。” 古地名。在今陕西省澄城县西南。《集韻•蒸韻》:“徵,縣名,在同州。”
《唐韻》《韻會》《正韻》墟里切《集韻》口已切,𠀤音起。 《說文》枸杞也。 《爾雅·釋木》杞,枸檵。 《廣韻》枸杞,春名天精子,夏名枸杞葉,秋名却老枝,冬名地骨根。 《本草》一名仙人杖,根名地骨皮。 又《嚴粲·詩緝》《詩》有三杞:《鄭風》無折我樹杞,柳屬也。《小雅》南山有杞,在彼杞棘,山木也。集于苞杞,言采其杞,隰有杞桋,枸杞也。○按嚴說,則《易·姤卦》以杞包瓜,《孟子》杞柳,此是柳屬。《左傳·襄二十七年》杞梓皮革,自楚往也,《類篇》似豫章,此是山木。《陸璣·草木疏》苦杞,秋熟,正赤,服之輕身益氣,此是枸杞。《本草》沈存中云:陝西枸杞最大,高丈餘,可作柱。 又枸杞之別種也。 又國名。夏之後。 《論語》杞不足徵。 又姓。以國爲氏。 《姓譜》望出齊郡。 又《集韻》象齒切。同㭒,田器。一曰徙土轝也。 又《類篇》下楷切,音駭。臿也。
『宋』《唐韻》《韻會》蘇統切《集韻》蘇綜切,𠀤音送。 《說文》居也,从宀从木。 《徐曰》木所以成室,以居人也。 又國名,微子所封地,卽閼伯之商丘。 《左傳·昭十七年》宋,大辰之虛也。 又州名,隋置宋爲應天府,今河南歸德府是也。 又姓。
『无』《唐韻》武夫切,音巫。 《說文》𣞣,亡也。奇字,无通𣞣。王育說,天屈西北爲无。 《易·乾卦》无咎。 《釋文》无音無。易內皆作此字。 《藝苑雄黃》无亦作亡。古皆用亡无,秦時始以蕃橆之橆爲有無之無。詩、書、春秋、禮記、論語本用无字,變篆者變爲無,惟易、周禮盡用无。然論語亡而爲有,我獨亡,諸無字,蓋變隸時誤讀爲存亡之亡,故不改也。 又《廣韻》莫胡切,音模。南无,出《釋典》。 《唐韻》武扶切《廣韻》武夫切《集韻》《韻會》《正韻》微夫切,𠀤音巫。 《說文》亡也。 《玉篇》不有也。 《書·舜典》剛而無虐,𥳑而無傲。 又《益稷》懋遷有無化居。 又《爾雅·釋詁》虛無之閒也。 《註》虛無皆有閒隙。 《老子·道德經》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周子·太極圖說》無極而太極。 又《禮·三年問》無易之道也。 《註》無,猶不也。 又縣名。 《前漢·地理志》越巂郡會無縣。 又姓。 《正字通》漢無且明,無能。 又《廣韻》漢複姓無庸無鉤,俱出自楚。 又文無,藥名。 《古今注》相別贈之以文無。文無,一名當歸。 又《說文奇字》作无。 《玉篇》虛无也。周易無字俱作无。 又《集韻》或作亡。 《詩·衞風》何有何亡。 又通作毋。書,無逸。 《史記·魯世家》作毋逸。 又通作毛。 《後漢·馮衍傳》飢者毛食。 《註》衍集:毛作無。今俗語猶然。或古亦通乎。 《佩觿集》河朔謂無曰毛。 《通雅》江楚廣東呼無曰毛。 又《集韻》或作武。◎按禮器:詔侑武方。註:武當爲無,聲之誤也。鄭註:明言其誤。集韻合無,武爲一。非。 《集韻》無或作橆。韻會,𣞣本古文蕃𣞣字。篆借爲有無字。李斯變隷變林爲四點。〇按說文𣠮,从亡無聲,在亡部。至蕃橆之橆,在林部。音義各別,不云相通。且有無與蕃橆義尤相反,不應借用。玉篇集韻韻會俱非。韻會蕃橆作蕃𣞣,尤非。 又按讀書通云:通作勿莫末沒蔑微不曼瞀等字,或止義通,或止音近,實非一字也。讀書通誤。 又梵言,南無呼那謨。那如拏之上聲,謨音如摩,猶云歸依也。
『徵』《唐韻》陟陵切《集韻》《韻會》知陵切,𠀤陟平聲。 《說文》召也。从微省。𡈼爲徵,行於微而文達者,卽徵之。 《周禮·天官·宰夫》掌百官府之徵令。 《註》別異諸官,以備王之徵召。 《周語》唯官是徵。 又《廣韻》證也,明也。 《書·洪範》念用庶徵。 《左傳·昭三十年》且徵過也。 《註》徵,明也。 又《廣韻》成也。 《儀禮·士昏禮》納徵。 《註》徵,成也。使使者納幣以成昏禮。 又問也。 《左傳·僖四年》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 又斂也。 《周禮·地官》閭師以時徵其賦。 《疏》閭師徵斂百里內之賦貢。 又求也。 《史記·貨殖傳》物賤之徵貴。 《註》徵,求也,謂此處物賤,求彼貴賣之。 又《爾雅·釋詁》徵,虛也。 又姓。 《廣韻》吳太子率更令河南徵崇。 又《集韻》持陵切,音懲。縣名。 《左傳·文十年》泰伯伐晉,取北徵。 《音義》今徵縣。 《史記·河渠書》穿渠,自徵引洛水,至商顏下。 《前漢·地理志》左馮翊有徵縣。 《註》卽今之澄城是也。 又《廣韻》《集韻》《韻會》𠀤陟里切,知上聲。 《玉篇》宮徵也。 《爾雅·釋樂》徵謂之迭。 《樂書》聲出於心,而齒合吻開,爲之徵。徵,火也,其性烈而善燭。五音配夏。 《禮·月令》孟夏之月,其音徵。 又《樂記》徵爲事。 《疏》徵屬夏,夏時生長萬物,皆成形體。事亦有體,故以徵配事也。 《風俗通》徵者,祉也。物盛大而繁祉也。五行爲火,五常爲禮,五事爲視。凡歸爲事。 又與懲通。 《荀子·正論篇》凡𠛬人之本,禁暴惡惡,且徵其來也。 又與征通。 《史記·三王世家》非敎士不得從徵。 又叶陟隆切,音中。 《班固·靈臺詩》乃經靈臺,靈臺旣崇。帝勤時登,爰考休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