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踪去迹


   踪、迹:脚印。来去的踪迹;指人、物的来历或事物的前因后果。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lái zōng qù jì
成语注音 ㄌㄞˊ ㄗㄨㄥ ㄑㄨˋ ㄐ一ˋ
成语正音 “迹”,不能读作“jì”。
成语简拼 lzqj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來蹤去跡
成语英文 traces of coming and going(traces of something's tracks)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踪、迹:脚印。来去的踪迹;指人、物的来历或事物的前因后果。



成语示例


一定要马上查清这伙盗窃犯的来踪去迹。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6卷:“陆婆向来也晓得儿子些来踪去迹,今番杀人一事,定有干涉,只是不敢问他,却也怀着鬼胎。”


成语典故

指人的活动行踪。《红楼梦》一一二回:“林之孝自知有罪,便跪下回道:‘文武衙门都瞧了,来踪去迹也看了,尸也验了。’”也指人物的来历或事情的前因后果。《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三:“崔生见说了来踪去迹,方知一向与他同住的,乃是兴娘之魂。”亦作“来踪去路”。《儿女英雄传》三二回:“如今我竟要求你的大笔,把我的来踪去路,实打实有一句说一句,给我说这么一篇。” 并列 指人的行踪。也指事物的来龙去脉。邹韬奋《经历》:“审查委员会派员三人亲到本店总管理处审查账册,特别注意经济的~。”△用于人物的活动或事物的原委方面。→来龙去脉 前因后果 来因去果。也作“来踪去路”。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离开所在的地方到别处;由自己一方到另一方,与“来”相对:~处。~路。~国。 距离,差别:相~不远。 已过的,特指刚过去的一年:~年。~冬今春。 除掉,减掉:~掉。~皮。~势(a.阉割;b.动作或事情终了时的气势)。 扮演戏曲中的角色:他~男主角。 用在动词后,表示趋向:上~。进~。 用在动词后,表示持续:信步走~。 汉语四声之一:~声(a.古汉语四声的第三声;b.普通话字调中的第四声)。

脚印:踪~。足~。血~。笔~。 物体遗留下的印痕:印~。 前人遗留下的事物:古~。实~。 追寻踪迹:“汉求将军急,~且至臣家”。 据实迹考知:“~汉功臣,亦皆割符世爵”。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去』

《唐韻》《集韻》《韻會》𠀤丘據切,墟去聲。 《說文》人相違也。 《廣韻》離也。 《增韻》來去,離去,去就之去。 《玉篇》行也。 《史記·莊助傳》汲黯招之不來,麾之不去。  又棄也。 《後漢·申屠剛傳》愚聞人所歸者,天所與。人所畔者,天所去也。  又《唐韻》羌舉切《集韻》《韻會》口舉切《正韻》丘舉切,𠀤墟上聲。 《集韻》徹也。  又藏也。 《前漢·蘇武傳》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 《註》去,收藏也。  又《集韻》或作弆。 《前漢·𨻰遵傳》遵善書,與人尺牘,皆藏弆以爲榮。 《註》弆,亦藏也。  又《韻會》《正韻》𠀤丘於切,音墟。疾走。 《正字通》同驅。 《詩·小雅》鳥鼠攸去,君子攸芋。 《左傳·僖十五年》秦伯伐晉。卜之,曰:千乘三去,三去之餘,獲其雄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