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羹之让


   指受人挟持,惹人讥诮。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bēi gēng zhī ràng
成语注音 ㄅㄟ ㄍㄥ ㄓ ㄖㄤˋ
成语简拼 bgzr
常用程度 一般
成语繁体 杯羹之讓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指受人挟持,惹人讥诮。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史记 项羽本纪》载,楚汉相争,汉军断绝楚军粮草,项羽把刘邦的父亲放在高高的肉案上,对刘邦说:“今不急下,吾烹太公。”刘邦说:“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


成语典故

《史记.项羽本纪》载:楚 汉相争,汉军“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zǔ,古代祭祀时盛牲的礼器),置太公其上,告汉王(刘邦)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王怒,欲杀之。项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只益祸耳。’项王从之。”后因以“杯羹之让”谓受人挟持或遭人指责。《太平广记》卷三一〇引《纂异记.三史王生》:“此人理不可屈,宜速逐之,不尔,必遭杯羹之让也。”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盛酒、水、茶等的器皿:~子。~盘狼藉。~中物(指酒)。 杯状的锦标:奖~。~赛。夺~。

用蒸煮等方法做成的糊状、冻状食物:~汤。肉~。鸡蛋~。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往,到:“吾欲~南海”。

不争,尽(jǐn)着旁人:~步。~位。谦~。 请:~茶。 许,使:不~他来。 任凭:~他闹去。 被:~雨淋了。 索取一定代价,把东西给人:出~。转(zhuǎn )~。 闪避:~开。当仁不~。 责备,谴责:“二世使人~章邯”。 古同“攘”,侵夺。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杯』

《唐韻》布回切《集韻》《韻會》晡枚切《正韻》晡回切,𠀤背平聲。 《說文》作桮。俗作㮎,通作杯。飮酒器。唐孔穎達曰:《周禮》有王敦,今之杯盂也。 《禮·玉藻》母沒而杯棬不能飮焉,口澤之氣存焉爾。  又盛羹器。 《前漢·項羽傳》幸分我一杯羹。 《師古註》今之側杯有兩耳者。  又叶博孤切,音餔。 《曹植·隴西行》卻略再拜跪,然後持一杯。談笑未及竟,左顧敕中廚。  又叶薄侯切,音裒。 《鮑照·合歡詩》飮共連理杯,寢共無縫裯。

『羹』

《廣韻》《正韻》古衡切《集韻》《韻會》居行切,𠀤音庚。 《說文》作𩱧。五味和羹也。小篆从羔从美。 《爾雅·釋器》肉謂之羹。 《註》肉臛也。 《疏》肉之所作臛名羹。 《書·說命》若作和羹,爾惟鹽梅。 《傳》鹽咸梅醋,羹須咸醋以和之。 《禮·樂記》大羹不和。 《註》大羹,肉湇,不調以鹽菜。  又《云仙雜記》史鳳,宣城妓也。待客有差等,最下者不相見,以閉門羹待之。  又《集韻》何庚切,音行。義同。  又《集韻》盧當切,音郞。 《韻補》左氏傳,陳蔡不羹。 《釋文》音郞。正義曰:古者羹臛之字亦爲郞,故魯頌、楚辭、急就章與楊房漿爲韻。近世獨以爲地名。宋玉招魂:肥牛之腱臑若芳,和酸若苦陳吳羹。◎按說文、小篆俱作羹。《正字通》止收羮,不收羹,則从俗字,而反失正字矣。今增入。羮,俗羹字。見未集。

『之』

《唐韻》《正韻》止而切《集韻》《韻會》眞而切,𠀤音枝。 《說文》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玉篇》是也,適也,往也。 《禮·檀弓》延陵季子曰:若䰟氣,則無不之也。  又於也。 《禮·大學》之其所親愛而辟焉。 《註》之,適也。 《朱傳》猶於也。  又語助辭。 《書·金縢》禮亦宜之。 《禮·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 《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語尾,或層出。如毛詩我之懷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雞鳴章知子之來之,六句九之字,常華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  又此也。 《詩·周南》之子于歸。 《註》之子,是子也。  又變也。 《易傳》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孫奕示兒編》之字訓變,左傳,遇觀之否。言觀變爲否也。  又至也。 《詩·鄘風》之死矢靡他。  又遺也。 《揚子·法言》或問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則載而惡乎之。曰:之後世君子。 《註》言行道者貴乎及身,乃載以遺後世。  又姓。出《姓苑》。  又《郝敬讀書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屬,地有所往,連屬之辭也。通作旃。 《詩·唐風》舍旃舍旃。  又《魏風》上愼旃哉。𠀤與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義互通。  又《韻補》叶職流切,音周。 《楚辭·九章》呂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飯牛。不逢堯舜與桓繆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 《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氣,焉本鳶,後人借爲助語,助語之用旣多,反爲所奪,又制字以別之,乃有芝字吁字鳶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