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词蔓语


   指繁冗芜杂的言辞。亦作“枝辞蔓语”。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zhī cí màn yǔ
成语注音 ㄓ ㄘˊ ㄇㄢˋ ㄩˇ
成语简拼 zcmy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近代
成语繁体 枝詞蔓語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指繁冗芜杂的言辞。亦作“枝辞蔓语”。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清黄六鸿《福惠全书 刑名 词讼》:“或代书虽据事以书,不限定字格,枝词蔓语,反滋缠绕。”


成语典故

枝:从主干上派生的枝条。蔓:缠绕的藤蔓。形容烦琐离题的言词。明.吕柟《泾野子内篇.鹫峰东所语》:“汉人有一事便说一事,有一言方说一言,皆是心中发出,无些妆点枝词蔓语,所以近古。”清.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立状式》:“或代书虽据事以书,不限定字格,枝词蔓语,反滋缠绕。故状刊格眼三行,以一百四十四字为率。”亦作“枝辞蔓语”。梁启超《答某报第四号对于新民丛报之驳论》:“吾驳论者之文,列举其主要之点而一一辩之,未尝有枝辞蔓语。” 并列 枝,从主干派生的枝条;蔓,蔓延纠缠的藤蔓。繁杂多余的言词。清·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部·立状式》:“或代书虽据事以书,不限定字格,~,反滋缠绕。”△贬义。多用于指称多余无用的言词。也作“枝词蔓说”、“枝辞蔓语”。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由植物主干上分出来的茎条:树~。~干(gàn )。竹~。节外生~。~柯。~节(a.由一件事生发的其他问题;b.细碎的,不重要的)。 量词,指杆形的:一~铅笔。 古同“支”,支持,分支。

古同“歧”,岔。

语言里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单位:~汇。~书。~典。~句。~序。~组。 言辞,话语,泛指写诗作文:歌~。演讲~。誓~。~章。~律(文词的声律)。 中国一种诗体(起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本可入乐歌唱,后乐谱失传,只按词牌格律创作):~人。~谱。~牌。~调(diào )。~韵。~曲。

同“蔓~”,多用于合成词,如蔓草、蔓延等。[蔓延]形容像蔓草一样扩展滋生。

细长能缠绕的茎:瓜~儿,扁豆爬~儿了。

话:~言。汉~。英~。~录。~汇。~重心长。 指“谚语”或“古语”:~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代替语言的动作:手~。旗~。 说:细~。低~。

告诉:不以~人。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枝』

《唐韻》《集韻》《韻會》章移切《正韻》旨而切,𠀤音支。 《說文》木別生條也。 《徐曰》自本而分,故曰別生。 《廣韻》枝柯也。 《左傳·隱八年》疏枝布葉分。  又散也。 《易·下繫》中心疑者其辭枝。  又與支通。 《詩·大雅》本支百世。左傳作本枝。  又支持也。 《史記·項羽紀》諸將懾服,莫敢枝梧。 《瓚曰》小柱爲枝,斜柱爲梧。  又干支亦作幹枝。 《博雅》甲乙爲幹。幹者,日之神也。寅卯爲枝。枝者,月之靈也。  又手節曰枝。 《孟子》爲長者折枝。 《趙岐註》折枝,按摩手節也。  又《管子·度地篇》水別于他水,入于大水及海者,命曰枝水。  又枝江,縣名。 《前漢·地理志》屬南郡。  又姓。 《姓苑》楚大夫枝如,子躬之後爲枝氏。  又《集韻》翹移切,音祇。枝指,多指也。 《莊子·駢拇篇》駢拇枝指。  又《集韻》渠羈切,音奇。 《字林》橫首枝也。  又《集韻》居僞切,音攱。祭山名。  又與校通。 《儀禮·士昏禮》主人拂几授校。 《註》校,几足,古文爲枝。 與𣏽異。𣏽卽枚也。

『蔓』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無販切,音萬。 《說文》葛屬。 《詩·鄭風》野有蔓草。 《傳》蔓,延也。 《前漢·禮樂志》蔓蔓曰茂。 《註》蔓蔓言其長久。  又《廣韻》瓜蔓。  又姓。 《左傳》蔓成然。 《通志·氏族略》楚有鬬成然,食采于蔓,曰蔓成然,其後以邑爲氏。  又《集韻》謨官切,音謾。蔓靑,菜也。  又《類篇》莫半切。枝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