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附叶著


   比喻上下关系紧密。亦作“枝附叶连”。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zhī fù yè zhuó
成语注音 ㄓ ㄈㄨˋ 一ㄝˋ ㄓㄨㄛˊ
成语简拼 zfyz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枝坿葉著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比喻上下关系紧密。亦作“枝附叶连”。


近义词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文选 班固〈答宾戏〉》:“方今大汉洒埽群秽,夷险芟荒……是以六合之内,莫不同源共流,沐浴玄德,禀仰太和,枝附叶著。”


成语典故

比喻上下关系紧密。《文选.班固〈答宾戏〉》:“方今大汉洒埽群秽,夷险芟荒……是以六合之内,莫不同源共流,沐浴玄德,禀仰太和,枝附叶著。”吕向注:“言上下各亲附,各得其所,有如此也。”亦作“枝附叶连”。《三国志.蜀志.姜维传》“〔姜维〕故自危惧,不复还成都”裴松之注引晋常璩《华阳国志》:“维恶黄皓恣擅,启后主欲杀之。后主曰:‘皓趋走小臣耳……君何足介意!’维见皓枝附叶连,惧于失言,逊辞而出。” 并列 著,附着。枝附于干,叶附于枝。比喻关系十分密切。也比喻互相攀附、互相勾结。《文选·班固〈答宾戏〉》:“是以六合之内,莫不同源共流,沐浴玄德,禀仰太和,~。”吕向注:“言上下各亲附,各得其所,有如此也。”△多用于描写上下级关系。→枝附叶从。也作“枝附叶连”。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由植物主干上分出来的茎条:树~。~干(gàn )。竹~。节外生~。~柯。~节(a.由一件事生发的其他问题;b.细碎的,不重要的)。 量词,指杆形的:一~铅笔。 古同“支”,支持,分支。

古同“歧”,岔。

另外加上,随带着:~体。~件。~带(a.另外有所补充的;b.非主要的)。~庸。~会(a.把不相关连的事勉强拉到一起,如“牵强~~”;b.组织文章、布局谋篇、命意修辞等创作活动,如“精思~~,十年乃成”)。~赘悬疣。 同意,赞同:随声~和。~议。 捎带:“一男~书至”。 靠近:~近。~耳低言。 依从:依~。归~。趋炎~势。

植物的营养器官之一:树~。菜~。~子。~落归根。一~知秋。一~蔽目(喻目光短浅,常被眼前细小事物所遮蔽,看不到远处、大处。亦称“一叶障目”)。 像叶子的:铁~。百~窗。 同“页”。 世代,时期:初~。末~。 姓。

和洽,合:~韵。

显明,显出:~名。~称。显~。昭~。卓~。 写文章,写书:~述。编~。~书立说。 写作出来的书或文章:名~。巨~。遗~。译~。~作。 古同“贮”,居积。

附着,穿着。同“着(zhuó)”。

助词。表示动作、状态的持续。同“着(zhe)”。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枝』

《唐韻》《集韻》《韻會》章移切《正韻》旨而切,𠀤音支。 《說文》木別生條也。 《徐曰》自本而分,故曰別生。 《廣韻》枝柯也。 《左傳·隱八年》疏枝布葉分。  又散也。 《易·下繫》中心疑者其辭枝。  又與支通。 《詩·大雅》本支百世。左傳作本枝。  又支持也。 《史記·項羽紀》諸將懾服,莫敢枝梧。 《瓚曰》小柱爲枝,斜柱爲梧。  又干支亦作幹枝。 《博雅》甲乙爲幹。幹者,日之神也。寅卯爲枝。枝者,月之靈也。  又手節曰枝。 《孟子》爲長者折枝。 《趙岐註》折枝,按摩手節也。  又《管子·度地篇》水別于他水,入于大水及海者,命曰枝水。  又枝江,縣名。 《前漢·地理志》屬南郡。  又姓。 《姓苑》楚大夫枝如,子躬之後爲枝氏。  又《集韻》翹移切,音祇。枝指,多指也。 《莊子·駢拇篇》駢拇枝指。  又《集韻》渠羈切,音奇。 《字林》橫首枝也。  又《集韻》居僞切,音攱。祭山名。  又與校通。 《儀禮·士昏禮》主人拂几授校。 《註》校,几足,古文爲枝。 與𣏽異。𣏽卽枚也。

『附』

《廣韻》《集韻》《韻會》𠀤符遇切,音駙。 《玉篇》依也,近也,著也。 《廣韻》寄附。 《集韻》托也。 《易·剝卦》山附于地。 《禮·樂記》附親萬民也。 《周禮·地官·大司徒》其附于𠛬者,歸于士。 《註》附,麗也。 《孟子》附於諸侯曰附庸。  又《玉篇》附,益也。 《論語》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爲之聚斂,而附益之。 《前漢·諸侯王表》設附益之法。 《註》封諸侯過限,曰附益。◎按《說文》附益作坿字,泥。  又《廣韻》姓也。晉有附都。  又轉附,山名。 《孟子》吾欲觀於轉附朝儛。  又附耳,星名。 《史記·天官書》畢曰罕車,其大星旁小星爲附耳。  又高附,國名。 《後漢·西域傳》高附國,在大月氏西南,亦大國也。  又附子,藥名。 《前漢·外戚傳》卽擣附子,齎入長定宮。  又與祔通。 《禮·雜記》大夫附于士。 《註》附,讀爲祔,祔祭也。  又《唐韻》符又切《集韻》扶富切,𠀤音覆。 《說文》附婁,小土山也。  又《夏侯惠·景福殿賦》曾櫨外關,榱桷內附。或因勢以連接,或邪詭以盤構。  又《集韻》薄口切,音瓿。 《玉篇》附婁,今作培。 《集韻》或作㟝㟊。  又與胕通。親戚曰肺附。 《前漢·劉向傳》臣幸託肺附。  又《集韻》芳無切,音敷。古孚字。卵孚也。註詳子部四畫。  又叶音府。 《詩·大雅》予曰有疏附,予曰有先後,予曰有奔奏,予曰有禦侮。後叶下五反,奏叶宗五反。

『叶』

《玉篇》古文協字。 《後漢·律曆志》叶時月正日。餘詳十部六畫。  又《集韻》同旪。 《前漢·五行志》次四曰旪用五紀。 《註》師古曰,旪讀曰叶。  又《正韻》同汁。 《張衡·西京賦》五位相汁,以旅于東井。 《註》汁、叶同。 《唐韻》與涉切《集韻》《正韻》弋涉切,𠀤音枼。 《說文》草木之葉。 《陸游詩註》吳人直謂桑曰葉。  又世也。 《詩·商頌》昔在中葉,有震且業。  又《博雅》聚也。  又書冊。 《歐陽修曰》唐人藏書皆作卷軸,後有葉子,似今策子。  又姓。 《通志·氏族略》葉氏,舊音攝,後世與木葉同音。  又與䔾通。 《儀禮·士冠禮》贊者洗於房中,側酌醴,加柶,覆之面葉。 《註》古文葉爲䔾。  又式涉切,音攝。 《左傳·及葉註》葉,今南陽葉縣。  又《韻補》叶,逆約切,音虐。 《易林》桑芳將落,隕其黃葉。  又叶於急切。 《易林》同本異葉,樂人上德。東鄰慕義,來興吾國。  又《集韻》徒協切,音牒。與䈎同,書篇名。 《韻會》或作𦯧,非。

『著』

《集韻》《韻會》《正韻》𠀤陟慮切,音箸。 《博雅》明也。 《中庸》形則著。 《晏子·諫上篇》君之德著而彰。  又《管子·立政篇》十二月一著。 《註》著,標著也,使傰曹署著其名。 《周禮·典婦功註》書其賈而著其物。  又《前漢·景帝紀》廷尉與丞相更議著令。 《註》著音著作之著。 《晉書·職官志》魏太和中,詔置著作郞,於此始有其官。  又《小爾雅》思也。  又與貯通。 《家語》子貢廢著鬻財於曹、魯之閒。 《註》著,居也。  又《詩·齊風》俟我于著乎而。 《傳》門屏之閒曰著。  又《左傳·昭十二年》若不廢君命則固有著矣。 《註》著,位次也。 《前漢·五行志》朝內列位有定處,所謂表著也。  又《廣韻》直餘切,音除。 《爾雅·釋天》太歲在戊曰著雍。 《韻會》表著之著亦音除。  又《羣經音辨》藥草也。 《爾雅·釋草》味。荎著。 《註》音儲。  又《類篇》陟略切,音芍。被服也。 《晉書·宣帝紀》關中多蒺䔧,帝使軍士二千人著軟材平底木屐前行。  又《儀禮·士喪禮》幎目用緇,方尺二寸,䞓裏著組繫。 《註》著,充之以絮也。 《韓詩外傳》士褐衣縕著,未甞完也。  又《集韻》直略切,音擆。 《吳越春秋》從隂收著,望陽出糶。 《註》著。置也。  又《類篇》附也。 《前漢·贾誼傳》黑子之著面。  又《禮·明堂位》著,殷尊也。 《註》著地無足。  又《前漢·張騫傳》身毒國在大夏東南,其俗土著。 《師古註》土著,謂有城郭常居,不隨畜牧移徙。 《後漢·李忠傳》流民占著者五萬餘口。 《直音》俗作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