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风习俗


   谓受风俗影响而有所习染。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rǎn fēng xí sú
成语注音 ㄖㄢˇ ㄈㄥ ㄒ一ˊ ㄙㄨˊ
成语简拼 rfxs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一般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染風習俗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谓受风俗影响而有所习染。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云笈七签》卷五六:“五气者,随命成性,逐物意移,染风习俗,所以变化无穷,不惟万数。”


成语典故

染、习:熏染感化。受风俗的感染、影响而产生变化。《云笈七签》卷五六:“五气者,随命成性,逐物意移,染风习俗,所以变化无穷,不唯万数。” 并列 受风俗影响而发生变化。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56:“五气者,随命成性,逐物意移,~,所以变化无穷,不惟万数。”△多用于描写人文环境的影响。→日濡月染 染化而迁 ?涅而不淄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把东西放在颜料里使着色:~料。~色。~坊。~缸。印~。 感受疾病或沾上坏习惯或接触到什么:~病。感~。传~。沾~。一尘不~。

空气流动的现象。气象学特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向。~速。~级。~险。~波(喻纠纷或乱子)。~雨如磐(a.指风雨不断,天色黑暗,给人以重压的感觉;b.喻社会黑暗或境地艰难)。~花雪月(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的的诗文)。 像风那样迅速、普遍的:~潮。~靡一时。~驰电掣。 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习俗:~气。~习。~物(某地特有的景物)。~尚(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 消息,传闻:~传(chuán )(传闻)。闻~而动。 表现在外的景象、态度、举止:~景。~度。~格(a.气度,作风;b.文艺作品表现出的思想、艺术特色)。~骨(a.刚强的气概;b.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致。~采(a.人美好的礼仪举止,亦作“丰采”;b.文采;c.旧时指某些官吏的刚正风格)。~骚(a.指举止轻佻,如“卖弄~~”,一般指妇女;b.中国的《诗经》和《楚辞》的并称)。 指民歌、歌谣:国~(《诗经》中古代十五国的民歌)。采~。 中医学指某些疾病:~瘫。~湿。 姓。

古同“讽”,讽刺。

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尚。风~。习~。约定~成(指某种事物是由群众通过长期实践而认定形成)。 大众化的,最通行的,习见的:~名。~语。~曲。雅~共赏。 趣味不高的,令人讨厌的:~气。~物。鄙~。粗~。庸~。 凡世间,相对于仙佛僧道:~人。世~。僧~。凡夫~子。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染』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而琰切,音冉。 《說文》以繒彩爲色。从水杂聲。徐鍇引裴光遠云:从水,水者所以染。从木,木者桅茜之屬。从九,九者染之數也。 《周禮·天官》染人掌染帛。 《爾雅·釋器》一染謂之縓,再染謂之赬,三染謂之纁。  又柔貌。 《詩·小雅》荏染柔木。  又《博雅》染耦,和諧也。  又姓。 《姓譜》晉染閔,五代染于。  又《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而豔切,冉去聲。汚也,漬也。 《書·胤征》舊染汚俗,咸與維新。 《韻會》《周禮》染人有上、去二音。 从九會意。俗从丸,非。○按《說文》收水部,今誤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