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欲静而风不宁


   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现也比喻阶级斗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同“树欲静而风不止”。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shù yù jìng ér fēng bù níng
成语注音 ㄕㄨˋ ㄩˋ ㄐ一ㄥˋ ㄦˊ ㄈㄥ ㄅㄨˋ ㄋ一ㄥˊ
成语简拼 syjefbn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一般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樹慾静而風不寍
成语英文 The tree craves calm, but the wind will not subside.
成语结构  复句式
成语字数  7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现也比喻阶级斗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同“树欲静而风不止”。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21卷:“王爵笑道:‘只怕树欲静而风不宁,便动动也不妨。’尼姑道:‘相公休得取笑!’”


成语典故

比喻客观情况与主观愿望相违背。《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一:“王爵道: ‘敢问师父法号? ’ 尼姑道: ‘小尼贱名真静。’ 王爵笑道: ‘只怕树欲静而风不宁,便动动也不妨。’ ” 参见:○树欲静而风不止 见“树欲静而风不止”。《二刻拍案惊奇》卷21:“王爵道:‘敢问师父法号?’尼姑道:‘小尼贱名真静。’王爵笑道:‘只怕~,便动动也不妨。’尼姑道:‘相公休得取笑!’”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想得到某种东西或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念。~望。~火。食~。情~。禁~。纵~。 想要,希望:~盖弥彰。~罢不能。~速不达。 需要:胆~大而心~细。 将要:摇摇~坠。山雨~来风满楼。 婉顺的样子。

停止的,与“动”相对:~止。~态。~物。平~。风平浪~。 没有声音:安~。寂~。僻~。冷~。肃~。~悄悄。~穆。~谧。~默。~观。~听。 安详,闲雅:~心。~坐。 古同“净”,清洁。 姓。

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连词(a.表平列,如“多~杂”。b.表相承,如“取~代之”。c.表递进,如“~且”。d.表转折,如“似是~非”。e.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不烈”。f.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谈”。g.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人~无信,不知其可”)。 表(从……到……):从上~下。

空气流动的现象。气象学特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向。~速。~级。~险。~波(喻纠纷或乱子)。~雨如磐(a.指风雨不断,天色黑暗,给人以重压的感觉;b.喻社会黑暗或境地艰难)。~花雪月(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的的诗文)。 像风那样迅速、普遍的:~潮。~靡一时。~驰电掣。 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习俗:~气。~习。~物(某地特有的景物)。~尚(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 消息,传闻:~传(chuán )(传闻)。闻~而动。 表现在外的景象、态度、举止:~景。~度。~格(a.气度,作风;b.文艺作品表现出的思想、艺术特色)。~骨(a.刚强的气概;b.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致。~采(a.人美好的礼仪举止,亦作“丰采”;b.文采;c.旧时指某些官吏的刚正风格)。~骚(a.指举止轻佻,如“卖弄~~”,一般指妇女;b.中国的《诗经》和《楚辞》的并称)。 指民歌、歌谣:国~(《诗经》中古代十五国的民歌)。采~。 中医学指某些疾病:~瘫。~湿。 姓。

古同“讽”,讽刺。

副词。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去。~多。~法。~料。~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学无术。~速之客。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我不知道。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

古同“否”,不如此,不然。

平安,安定:~静。~谧。息事~人。 旧时已嫁的女子或在外子女回家省视父母:~亲。归~。 中国江苏省南京市的别称。沪~铁路 姓。

情愿:~肯。~死不屈。~缺毋滥。 岂,难道:王侯将相~有种乎? 语助,无实际意义:不~唯是。

同“貯”。贮藏;积聚。 古代宫室门屏之间。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欲』

《唐韻》余蜀切《集韻》《韻會》兪玉切《正韻》余玉切,𠀤音浴。 《說文》貪欲也。从欠谷聲。 《徐曰》欲者,貪欲。欲之言續也。貪而不已,於文欠谷爲欲。欠者開口也。谷,欲聲。 《禮·曲禮》欲不可從。 《疏》心所貪愛爲欲。  又《禮運》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  又物欲。 《禮·樂記》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動,性之欲也。 《老子·道德經》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又《增韻》愛也。 《孟子》可欲之爲善。 《禮·曲禮》問疾不能遺,不問其所欲。  又期願之辭。 《論語》我欲仁。 《大學》欲明明德於天下。 《文子·微明篇》心欲小,志欲大。  又婉順貌。 《禮·祭義》其薦之也,敬以欲。  又將然也。 《古銘》欲墮不墮,逢王顆。 《杜甫詩》渾欲不勝簪。  又與慾通。 《詩·大雅》匪棘其欲。 《註》與慾同。  又《集韻》《韻會》𠀤兪戍切,音裕。義同。 《揚雄·羽獵賦》壯士忼慨,殊鄕別趣。東西南北,騁嗜奔欲。 《潘岳·西征賦》旣餐服以屬厭,泊恬靜以無欲。俱讀裕。  又叶余律切,音聿。 《易林》鼎足承德,嘉謀是克。爲王開庭,得心所欲。

『而』

《廣韻》如之切《集韻》《韻會》人之切,𠀤音栭。 《正韻》如支切,音兒。 《說文》頰毛也。 《註》臣鉉等曰:今俗別作髵,非是。 《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作其鱗之而。 《註》之而,頰𩑔也。  又《玉篇》語助也。 《詩·齊風》俟我於著乎而。  又《書·洪範》而康而色。 《傳》汝當安汝顏色。  又《詩·小雅》垂帶而厲。 《箋》而亦如也。  又《詩·大雅》子豈不知而作。 《箋》而,猶與也。  又《禮·檀弓》而曰然。 《註》而,猶乃也。  又《韻會》因辭,因是之謂也。 《論語》學而時習之。  又《韻會》抑辭,抑又之辭也。 《論語》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  又《韻會》發端之辭也。  又《集韻》奴登切,音能。 《易·屯卦》宜建侯而不寧。 《釋文》鄭讀而曰能,能猶安也。

『不』

《韻會》《正韻》𡘋逋沒切,補入聲。不然也,不可也,未也。 《禮·曾子問》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則有變乎,且不乎。  又《周禮·夏官》服不氏,掌養猛獸而敎擾之。 《註》服不服之獸者。  又《廣韻》《韻會》𡘋分物切。與弗同。今吳音皆然。  又《韻會》俯九切,音缶。與可否之否通。 《說文》鳥飛上翔,不下來也。从一,一猶天也。象形。  又《玉篇》甫負切《廣韻》甫救切,𡘋缶去聲。義同。  又《廣韻》甫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方鳩切,𡘋音浮。夫不,䳡也。亦作鳺鴀。 《爾雅·釋鳥》䳡其鳺鴀。 《郉疏》陸璣云:今小鳩也。一名䳕鳩,幽州人或謂鷱鴡,梁宋閒謂之隹,揚州人亦然。  又未定之辭也。 《陶潛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  又姓。 《晉書》汲郡人不準。◎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轉注古音,音彪。  又《正韻》芳無切。與柎通。花萼跗也。 《詩·小雅》鄂不韡韡。 《鄭箋》承華者,鄂也。不當作柎。鄭樵曰:不象萼蔕形。與旉通。 《陸璣詩疏》柎作跗。 《束皙·補亡詩》白華絳趺。 《唐詩》紅萼靑趺皆因之。  又華不注,山名,在濟南城東北。 《左傳·成二年》晉卻克戰于鞌,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注。 《伏琛齊記》引摯虞畿服經,不,與詩鄂不之不同。李白詩:兹山何峻秀,彩翠如芙蓉。蓋因華跗而比擬之。胡傳讀不如卜,非。  又《古詩·日出東南隅行》使君謝羅敷,還可共載不。羅敷前致辭,使君亦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〇按愚當讀若吾,疑模切,與敷不夫叶。敷不夫本同模韻,《正字通》不改音符,叶夫愚,非是。  又與丕同。 《書·大誥》爾丕克遠省。馬融作不。 《秦·詛楚文》不顯大神巫咸。 《秦·和鐘銘》不顯皇祖。𠀤與詩周頌不顯不承同。不顯不承,猶書云丕顯丕承也。  又《韻補》叶補美切,音彼。 《荀子·賦篇》𥳑然易知,而致有理者與。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與。所不謂小人所鄙也。 《正字通》不字在入聲者,方音各殊,或讀逋入聲,或讀杯入聲。司馬光切韻圖定爲逋骨切,今北方讀如幫鋪切,雖入聲轉平,其義則一也。

『宁』

《唐韻》直呂切《集韻》《韻會》展呂切,𠀤音佇。 《爾雅·釋宮》門屛之閒謂之宁。 《禮·曲禮》天子當宁而立。 《註》門內屛外,人君視朝所宁立處。  又《集韻》通作著。 《詩·齊風》俟我于宁乎而。今作著。  又《廣韻》直魚切《集韻》《韻會》《正韻》𨻰如切,𠀤音除。義同。  又《說文》宁辨積物也。象上隆四周之形。○按積物,與《爾雅》正意相背。《韻會》六麌分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乃定切,音佞。 《說文》所願也。 《徐曰》甯,猶寧也。今俗言寧可如此爲甯可如此。  又姓。  又邑名。 《春秋·僖七年》公會齊侯,宋公,𨻰世子款,鄭世子華,盟于甯母。 《註》高平方與縣東有泥母亭。 《左傳·文五年》晉陽處父聘于衞,反過甯,甯嬴從之。 《註》甯,晉邑,汲郡修武縣也。 《水經注》武王伐紂,勒兵于甯,更名甯曰修武。  又《集韻》《韻會》囊丁切《正韻》奴經切,𠀤與寧同。 《前漢·郊祀歌》周流常羊思所幷,穰穰復正直往甯。 《註》言獲福旣多,歸於正道,克當往日所願。  又《王莽傳》永以康甯。 《玉篇》古文寧字。註詳十一畫。 《說文》安也。从宀从心,在皿上。皿,人之飮食器,所以安人也。 《集韻》同寧。願也。 《前漢·王莽傳》永以康寗。  又乃定切,音佞。邑名。  又姓。  又《類篇》从心作甯。司馬氏曰:甯𠀤从冉,非是。今詳用部甯字註。 《唐韻》奴丁切《集韻》《韻會》囊丁切《正韻》奴經切,𠀤佞平聲。 《說文》願詞也。从丂,寍聲。  又安也。 《易·乾卦》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詩·大雅》文王有聲,遹求厥寧。 《書·康誥》裕乃以民寧。 《註》行寬政,乃以安民也。  又《書·洪範》五福,三曰康寧。 《註》無疾病也。  又女嫁歸省父母曰寧。 《詩·周南》歸寧父母。  又予寧居喪也。 《前漢·哀帝紀》博士弟子父母喪,子寧三年。  又無寧,寧也,願辭也。 《左傳·隱十一年》無寧兹許公復奉其社稷。  又《襄二十六年》若不幸而過,寧僭無濫。 《書·大禹謨》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  又丁寧,屬付諄復也。 《前漢·郞顗傳》丁寧再三。俗作叮嚀。  又丁寧,鉦也。 《左傳·宣四年》著於丁寧。 《正義》言著於丁寧,則丁寧是器。 《晉語》伐備鐘鼓,聲罪也。戰以錞于丁寧,儆其民也。是丁寧,戰之用也。  又州名,秦北郡,魏置華州,西魏改寧州。  又姓。  又《集韻》乃定切,音佞。通甯。 《前漢·郊祀歌》穰穰復正直往甯。 《師古註》叶音平聲。言獲福旣多,歸於正道,克當往日所願也。  又叶乃挺切,佞上聲。 《張載·七命》王猷四塞,圅夏謐寧。丹冥投烽,靑徼釋警。  又叶女良切,音娘。 《蘇軾·富鄭公𥓓》堂堂韓公,與萊相望。再聘於燕,四方以寧。望平聲。 《韻會》本作寧,經史作寧,俗作寜。寧从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