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穷理


   穷究事物的道理。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gé wù qióng lǐ
成语注音 ㄍㄜˊ ㄨˋ ㄑㄩㄥˊ ㄌ一ˇ
成语简拼 gwql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一般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格物窮理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穷究事物的道理。


成语示例


偶阅近人《夜谈丛录》,见所载焚旱魃一事、狐避二事,因存记所疑,俟格物穷理者详之。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明·方孝孺《答郑仲辩》:“其无待于外,近之于复性正心,广之于格物穷理。”


成语典故

格:推究。穷:穷尽。推究事物,尽致其原理。清.黄宗羲《余姚县重修儒学记》:“唯其难视圣人,或求之静坐澄心,或求之格物穷理,或求之人生以上。” 连动 格,推究。穷,尽力。推究事物,尽致其原理。《朱子语类》卷8:“若仔细看,里面有多少伦序,须是仔细参研方得,此便是~。”△用于形容处事认真。→格物致知 ?浅尝辄止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划分成的空栏和框子:~子纸。方~儿布。 法式,标准:~局。~律。~式。~言。合~。资~。 表现出来的品质:~调。风~。人~。国~。性~。 阻碍,隔阂:~~不入。 击,打:~斗。~杀。 推究:~致。 树的长枝。 至,来:~于上下。 感通:~于皇天。 变革,纠正:~非。 某些语言中的语法范畴。

人以外的具体的东西:事~。生~。~体。货~。礼~。文~。~价。~质。地大~博。~极必反。 内容,实质:言之有~。 指自己以外的人或跟自己相对的环境:~议(群众的批评)。待人接~。~望所归(众望所归)。

物质本身的纹路、层次,客观事物本身的次序:心~。肌~。条~。事~。 事物的规律,是非得失的标准,根据:~由。~性。~智。~论。~喻。~解。~想。道~。~直气壮。 自然科学,有时特指“物理学”:~科,数~化。~疗。 按事物本身的规律或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加工、处置:~财。~事。管~。自~。修~。总~。 对别人的言行作出反应:~睬。答~。 古代指狱官、法官。 姓。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格』

《唐韻》古柏切《集韻》《韻會》《正韻》各額切,𠀤音隔。 《說文》木長貌。 《徐曰》樹高長枝爲格。  又至也。 《書·堯典》格于上下。  又來也。 《書·舜典》帝曰:格汝舜。  又感通。 《書·說命》格于皇天。  又變革也。 《書·益稷謨》格則承之庸之。  又格,窮究也。窮之而得亦曰格。 《大學》致知在格物。  又物格而後知至。  又法式。 《禮·緇衣》言有物而行有格也。  又正也。 《書·冏命》繩愆糾謬,格其非心。  又登也。 《書·呂𠛬》皆聽朕言,庶有格命。 《疏》格命,謂登壽考者。  又牴牾曰格。 《周語》穀洛鬭。韋昭云:二水格。  又頑梗不服也。 《荀子·議兵篇》服者不禽,格者不赦。  又𣪩也。 《詩·魯頌》在泮獻馘。 《鄭箋》馘謂所格者之左耳。  又舉持物也。 《爾雅·釋訓》格格,舉也。  又𢇮格也。凡書架、肉架皆曰格。 《周禮·牛人註》挂肉格。  又敵也。 《史記·張儀傳》驅羣羊攻猛虎,不格明矣。  又《爾雅·釋天》太歲在寅曰攝提格。  又《爾雅·釋詁》格,陞也。 《方言》齊、魯曰𨽥,梁、益曰格。  又標準也。 《後漢·博奕傳》朝廷重其方格。  又格例。 《唐書·裴光庭傳》吏部求人不以資考爲限,所獎拔惟其才,光庭懲之,乃爲循資格。  又《廣韻》度也,量也。  又姓。 《統譜》漢格班。  又《唐韻》古落切《集韻》《韻會》《正韻》葛鶴切,𠀤音各。樹枝也。  又廢格,阻格也。 《前漢·梁孝王傳》袁盎有所關說,大后議格。  又格五,角戲也。 《前漢·吾丘壽王傳》以善格五召待詔。  又杙也。亦以杙格獸也。 《莊子·胠篋篇》削格羅落𦊨罘之知多,則獸亂于澤。 《左思·吳都賦》峭格周施。  又扞格,不相入也。 《禮·學記》發然後禁,則扞格而不勝。 《註》格,胡客反。  又《集韻》《韻會》歷各切,音洛。籬落也。 《前漢·鼂錯傳》謂之虎落。 《揚雄·羽獵賦》謂之虎路。通作格。  又《類篇》曷各切,音鶴。格澤,妖星也。見《史記·天官書》。

『物』

《唐韻》文弗切《集韻》《韻會》《正韻》文拂切,𠀤音勿。 《說文》萬物也。牛爲大物。天地之數,起於牽牛,故从牛。勿聲。 《玉篇》凡生天地之閒,皆謂物也。 《易·乾卦》品物流形。  又《无妄》先王以茂對時,育萬物。 《周禮·天官·大宰》九貢,九曰物貢。 《註》物貢,雜物,魚鹽橘柚。  又《玉篇》事也。 《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 《疏》物,事也。 《禮·哀公問》敢問何謂成身,孔子對曰:不過乎物。 《註》物,猶事也。 《周禮·地官·大司徒》以鄕三物敎萬民,而賔興之。  又《詩·小雅》比物四驪。 《傳》物,毛物也。 《又》三十維物,爾牲則具。 《周禮·春官·雞人》掌共雞牲,辨其物。 《註》謂毛色也。  又《夏官·校人》凡軍事,物馬而頒之。 《疏》物卽是色。 《楚語》毛以示物。  又《周禮·地官·卝人》若以時取之,則物其地,圖而授之。 《註》物地,占其形色,知鹹淡也。草人,以物地相其宜而爲之種。 《左傳·昭三十二年》物土方。 《註》物,相也,相取土之方面。  又《玉篇》類也。 《左傳·桓六年》丁卯,子同生。公曰:是其生也,與吾同物。 《註》物,類也。謂同日。  又《周禮·天官·酒正》辨三酒之物。 《疏》物者,財也。以三酒所成有時,故豫給財,令作之也。  又《周禮·地官·司門》幾出入不物者。 《註》不物,衣服視占不與衆同,及所操物不如品式者。  又《周語》神之見也,不過其物。 《註》物,物數也。  又《廣韻》旗名。 《周禮·春官·司常》雜帛爲物。  又叶去聲。 《唐韻正》符沸反。 《揚子·太玄經》人人物物,各由厥彙。 《阮籍·東平賦》及至分之國邑,樹之表物,四時儀其象,隂陽暢其氣。  又叶微律切。 《班固·東都賦》指顧倏忽,獲車己實。樂不極盤,殺不盡物。  又叶微月切。 《蘇軾·四達齋銘》孰如此閒,空洞無物。戸牖盍開,廓焉四達。達,陀悅切。

『理』

《唐韻》良止切《集韻》《韻會》兩耳切《正韻》良以切,𠀤音里。 《說文》治玉也。 《徐曰》物之脈理,惟玉最密,故从玉。 《淮南子·覽冥訓》夏桀之時,金積折廉,璧襲無理。 《註》用之煩數,皆鈍而無文。  又《說文徐註》治玉治民皆曰理。 《書·周官》論道經邦,燮理隂陽。 《前漢·循吏傳》政平訟理。  又《玉篇》正也。 《左傳·成二年》先王疆理天下。 《註》理,正也。  又《玉篇》道也。 《廣韻》義理。 《易·繫辭》易𥳑而天下之理得矣。 《史記·平原君傳》謂公孫龍曰:公無復與孔子高辨事也。其人理勝於辭,公辭勝於理,辭勝於理,終必受詘。 《皇極經世》天下之數出於理,違理則入於術,世人以數而入於術,故失於理也。  又性也。 《禮·樂記》天理滅矣。 《註》理,猶性也。  又條理也。 《易·繫辭》俯以察於地理。 《疏》地有山川原隰,各有條理,故稱理也。  又《說卦》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 《禮·中庸》文理密察。 《朱註》理,條理也。  又《禮·樂記》理發諸外,而民莫不承順。 《註》理,容貌之進止也。  又《玉篇》文也。 《前漢·周勃傳》縱理入口。 《唐書·太宗紀》本心不正,則脈理皆斜。  又《增韻》膚肉之閒爲湊理,以其有脈理也。 《禮·內則》薄切之,必絕其理。 《杜甫詩》肌理細膩骨肉勻。  又分也。 《禮·樂記》樂者,通倫理者也。 《註》理,分也。 《釋文》分,扶問反。  又賴也。 《孟子》大不理於口。  又《廣韻》料理。 《晉書·桓冲傳》冲謂徽之曰:𨜮在府日久,當相料理。  又《韻會》治獄官曰理。 《禮·月令》孟秋之月,命理瞻傷,察創視折。 《註》理,治獄官也。 《史記·循吏傳》李離者,晉文公之理也。  又媒也。 《屈原·離騷》解佩纕以結言兮,吾令蹇修以爲理。 《註》使古賢蹇修而爲媒理也。五臣云:令蹇脩爲媒,以通辭理。  又姓。 《五音集韻》臯陶爲大理,因官氏焉,殷有理徵。  又紙名。 《博物志》南海以海苔爲紙,其理倒側,故名側理。  又《正字通》大理,古滇夷國名。自唐始通中國,歷蒙趙楊段四姓,俱僭稱帝。至元始臣服中國,稱總管,及明而亡,改爲大理府,屬雲南。  又與李通。 《左傳·昭十三年》行理之命。 《註》使人也。 《周語》行理以節逆之。賈逵註小行人也。孔晁註亦作李。 《前漢·天文志》騎官左角曰理。 《史記·天官書》作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