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蹊柳陌


   指春景艳丽的地方。亦作“桃蹊柳曲”。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táo qī liǔ mò
成语注音 ㄊㄠˊ ㄑ一 ㄌ一ㄡˇ ㄇㄛˋ
成语简拼 tqlm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一般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桃蹊桺陌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指春景艳丽的地方。亦作“桃蹊柳曲”。


近义词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唐·刘禹锡《蹋歌词》:“桃蹊柳陌好经过,镫下妆成月下歌。”


成语典故

亦作“桃蹊柳曲”。指春景艳丽的地方。唐 刘禹锡《蹋歌词》之二:“桃蹊柳陌好经过,镫下妆成月下歌。”宋 周邦彦《迎春乐》词:“桃蹊柳曲闲踪迹,俱曾是大堤客,解春衣贳酒城南陌。” 并列 风景绮丽的地方。唐·刘禹锡《蹋歌词》之二:“~好经过,镫下妆成月下歌。”△多用于描写景色。也作“桃蹊柳径”、“桃蹊柳曲”。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落叶小乔木,品种很多,果实略呈球形,表面有短绒毛,味甜,有大核,核仁可入药:~儿。~李(喻所教的学生)。~李不言,下自成蹊(喻实至名归,尚事实,不尚虚名)。世外~源(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形状像桃子的:棉~儿。 指核桃:~仁。~酥。 姓。

[蹊跷](—qiao)奇怪,可疑:这事有点儿~。

小路:“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径(途径,如“独辟~~”)。 践踏:“牵牛以~人之田而夺之牛”。

落叶乔木或灌木,枝柔韧,叶狭长,春天开黄绿色花,种子上有白色毛状物,成熟后随风飞散,种类很多,有“垂柳”、“河柳”、“杞柳”等:~条。~絮。~暗花明。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姓。

田间东西方向的道路,泛指田间小路:阡~。~上。~头(路边)。~路(a.田间道路;b.指路上相见而不认识的人,如“视同~~”)。 生疏,不熟悉:~生。 市中街道:街~。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桃』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徒刀切,音陶。 《說文》果也。 《爾雅·釋木》旄,冬桃。榹,山桃。 《禮·月令》仲春桃始華。 《內則》桃曰膽之。 《疏》桃多毛,拭治令靑滑如膽。  又桃諸。 《王肅云》諸,菹也,今之藏桃也。  又《典術》桃,五木之精,仙木也。 《禮·檀弓》君臨臣喪,以巫祝桃茢執戈。 《左傳·昭四年》桃弧棘矢,以除其災。 《後漢·禮儀志》爲桃印,施門戸,以止惡氣。  又含桃,櫻桃也。 《爾雅》謂之楔。  又桃氏,攻金之工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桃氏爲刃。  又胡桃。 《名物志》謂之羌桃。  又銚芅曰羊桃。 《爾雅·釋草》萇楚,銚芅。  又桃枝,竹名。 《爾雅·釋草》桃枝四寸有節。  又《本草》豬苓名地烏桃。  又桃蟲,鷦也。一名巧婦。 《詩·周頌》肇允彼桃蟲,拚飛維鳥。  又桃林,地名,在華山東。 《書·武成》放牛桃林之野。  又老桃,宋地。 《左傳·隱十年》公會齊侯、鄭伯于老桃。  又水名。 《山海經》樂遊之山,桃水出焉。  又姓。 《姓苑》戰國桃應,晉桃豹。  又《集韻》他彫切,音祧。長枋,可以持物于器中者。  又《集韻》上與切,音墅。抒物器也。  又《集韻》直紹切,音趙。與㸠同。 《博雅》板也。

『蹊』

《廣韻》胡雞切《集韻》《韻會》《正韻》弦雞切,𠀤音奚。 《博雅》徑道也。 《釋名》步所用道曰蹊。蹊,係也。射疾則用之,故還係于正道也。 《左傳·宣十一年》牽牛以蹊人之田。 《註》徑也。 《孟子》山徑之蹊閒。 《史記·李將軍傳》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又與徯通。 《禮·月令》塞徯徑。 《集韻》或又作𤲺。  又《集韻》戸禮切。與徯同。待也。

『柳』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力九切,留上聲。 《說文》小楊也。本作桺。从木丣聲。 《埤雅》柔脆易生,與楊同類。縱橫顚倒植之皆生。  又柳谷,日入處。 《書·堯典》宅西曰昧谷。徐廣云:柳谷。 《宋祁筆記》古文卯本柳字,後借爲辰卯之卯。北本別字,後借爲西北之北。虞翻笑鄭元不識古文,以卯爲昧,訓北曰:北,猶別也。  又星名。 《爾雅·釋天》咮謂之柳。  又車也。服虔曰:東郡謂廣轍車爲柳。李奇曰:大牛車爲柳。鄧展曰:喪車爲柳。  又《爾雅·釋樂》宮謂之重,商謂之敏,角謂之經,徵謂之迭,羽謂之柳。  又侯國名。 《前漢·地理志》屬渤海郡。  又姓。 《姓譜》魯子展之後,食邑于柳,遂以爲氏。○按楊柳一物二種,《毛詩》分而言之者,《齊風》折柳樊圃,《陳風》東門之楊是也。合而言之者,《小雅》楊柳依依是也。《本草》云:楊枝硬而揚起,故謂之楊。柳枝弱而垂流,故謂之柳。《正字通》據古詩南楊北有柳分爲二,非。

『陌』

《廣韻》《集韻》《正韻》莫白切《韻會》莫百切,𠀤音貊。 《玉篇》阡陌也。詳前阡字註。  又市中街也。 《後漢·袁紹傳》塡接街陌。  又《釋名》綃頭或曰陌頭,言其從後橫陌而前也。齊人謂之㡋。◎按陌頭之陌,當與帞通。  又姓。見《正字通》。  又《唐韻正》古音莫各反。 《史記·龜策傳》故牧人民,爲之城郭,內經閭術,外爲阡陌。 《楚辭·九思》逡巡兮圃藪,率彼兮畛陌。川谷兮淵淵,山峊兮硌硌。 《魏文帝·陌上桑詩》披荆棘,求阡陌,側足獨窘,步路局窄。虎豹嘷動,雞驚禽失,羣鳴相索。窄,古音作。  又借作百。 《五代史·王章傳》緡錢出入,皆以八十爲陌,章減其出者陌三。 《夢溪筆談》今之數錢,百錢謂之陌。借陌字用之。 《正韻》亦作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