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严壁垒


   原指军事戒备严密。现也用来比喻彼此界限划得很分明。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sēn yán bì lěi
成语注音 ㄙㄣ 一ㄢˊ ㄅ一ˋ ㄌㄟˇ
成语简拼 sybl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当代
成语繁体 森嚴壁壘
成语英文 an impassable barrier(closely guarded)
成语结构  偏正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原指军事戒备严密。现也用来比喻彼此界限划得很分明。



反义词



成语示例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毛泽东《西江月 井冈山》)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毛泽东《西江月 井冈山》词:“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成语典故

使防御工事严整不可侵犯。比喻防守严密。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词:“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见“壁垒森严”。毛泽东《西江月 ·井冈山》:“早已~,更加众志成城。”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树木众多,引申为众多、繁盛:~林。~立。~~。~然。~郁。 幽深可怕的样子:阴~。~邃。 严整的样子:~严。

墙:四~。~报。~画。~挂。~毯。~橱。~灯。铜墙铁~。 指某些物体内部的表层:胃~。肠~。 陡削的山崖:峭~。~立。 军营的围墙:~垒。坚~清野。作~上观(坐观双方成败,不帮助任何一方)。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古代军中作防守用的墙壁:堡~。营~。对~。 砌:~墙。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森』

《廣韻》所令切《集韻》《韻會》《正韻》疏簪切,𠀤音參。或作槮。 《說文》木多貌。 《潘岳·射雉賦》蕭森繁茂。  又盛也。 《潘岳·籍田賦》森奉璋以階列。  又植也。 《元包·坤辭》丞森囤若。  又《固陵文類》宋杜曾詩:哀猿藏森聳,渴鹿聽潺湲。 《註》森去聲,所禁切,音滲。

『壁』

《唐韻》北激切《集韻》《韻會》《正韻》必歷切,𠀤音繴。 《說文》垣也。 《釋名》辟也,辟禦風寒也。 《孔安國·尚書序》秦始皇焚書,我先人用藏其家書于屋壁。 《水衡記》張僧繇于金陵安樂寺畫四龍于壁,不點睛,每曰點之卽飛去。人以爲誕,因點其一,須臾雷電破壁,一龍乗雲上天。  又軍壘。 《前漢·高帝紀》帝晨馳入韓信張耳壁,奪之軍。 《周亞夫傳》吳楚反,亞夫救梁,引兵走昌邑,堅壁而守。  又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晉書·天文志》東壁二星主文籍,天下圖書之府。  又地名。壁州,在三巴,本漢宕渠地,唐高祖武德初置,辟州節度使鄭畋有記。  又赤壁,在蒲圻。 《荆州記》蒲圻縣沿江南岸百里,名赤壁,昔周瑜破曹操處。黃州赤壁乃赤鼻山。 《水經注》江水左逕赤鼻山,下爲赤鼻磯。蘇軾赤壁前賦及長短句,人道是三國周郞赤壁,蓋傳疑也。  又凡石厓之峭削皆曰壁。 《馬岌·石壁銘》靑壁千尋。 《江淹詩》緬映石壁素。 《神仙傳》帛和入西城山,王公令熟視石壁,二年漸覺有文字,三年得神丹方及五嶽圖。 本作壁,十四畫。說文、經史皆同。字彙从省作壁,入十三畫,因之。壁字从𨐌作。

『垒』

《廣韻》力委切。與累通。 《說文》垒,墼也。積塹爲牆壁也。 《廣韻》力軌切《集韻》《韻會》魯水切,𠀤音藟。 《說文》軍壘也。 《禮·曲禮》四郊多壘,卿大夫之辱也。 《周禮·夏官》量人掌營軍之壘舍,量其市朝州涂軍社之所里。  又星名。 《史記·天官書》虛南衆星曰羽林天軍,軍西爲壘。  又官名。 《前漢·百官公卿表》武帝平南越,內增七校,中壘其一也。  又姓,後趙壘澄,晋梓潼太守壘錫。  又《集韻》艮斐切。山貌。  又倫追切,音纍。畏壘,山名。 《莊子·庚桑楚》北居畏壘之山。  又玉壘山,在灌縣西,唐貞觀閒設關于其下。 《岑參詩》玉壘天晴望,諸峰盡覺低。  又重也。一曰壯貌。 《前漢·鮑宣傳》魁壘之士。  又冢相次也。 《張載·七哀》北邙何壘壘。  又與累同。 《荀子·大略篇》不憂其係壘也。  又與礌同。 《前漢·李陵傳》下壘石。  又《廣韻》呂䘏切《集韻》《韻會》列戌切,𠀤音律。鬱壘,神名。 《風俗通》上古有神荼,鬱壘兄弟二人,在東海度朔山桃樹下,𥳑閱百鬼,其不循理者,持以葦索,執以飼虎。 《張衡·東京賦》度朔作梗,守以鬱壘。神荼副焉,對操索葦。臘祭夕桃符之制由此。神荼,音伸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