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作“ 椎结左语 ”。
亦作“ 椎结左语 ”。
构成高等动物背部中央骨柱的短骨:~骨。脊~。颈~。胸~。尾~。
敲打东西的器具:铁~。木~。鼓~。 敲打,用椎打击:~鼓。~杀。~心泣血(形容极度悲痛的样子)。 愚钝,朴实:~鲁。
盘在头顶或脑后的发结:~丫。~鬟。发~。
面向南时,东的一边,与“右”相对:~手。~方。~右。~膀右臂。 地理上指东方:山~。江~。 指政治思想上进步或超过现实条件许可的过头思想和行动:~派。~翼。~倾。 斜,偏,差错:~脾气。~嗓子。 降低官职:~迁。 古同“佐”,佐证。 姓。
讲,说:~说。~喻。~道。~欢。~情。~必有中(zhòng )(一说就说到点子上)。 说的话:~论。~辞(亦作“言词”)。语~。~语。~简意赅。 汉语的字:五~诗。七~绝句。洋洋万~。 语助词,无义:~归于好。“~告师氏,~告~归”。 姓。
《唐韻》《正韻》直追切《集韻》傳追切,𠀤音追。通作槌。俗作桘。 《說文》擊也。 又鐵椎也。 《戰國策》秦遺連環,君王后引椎椎破之。謝秦使曰:謹已解矣。 《史記·信陵君傳》朱亥袖四十斤鐵椎,椎殺晉鄙。 又《揚子·方言》椎,齊謂之終葵。 又椎鈍,不曲橈也。 《前漢·周勃傳》樸椎少文。 又《釋名》椎,推也。耒亦椎也。 又《集韻》朱惟切,音隹。木名,似栗而小。
『髻』《唐韻》古詣切《集韻》《韻會》《正韻》吉詣切,𠀤音計。 《說文》總髮也。从髟,吉聲。古通用結,此字後人所加。 《史記·陸賈傳》尉佗魋結箕踞。 《漢書註》結讀曰髻。 《玉篇》同䯰。 《集韻》亦作紒。 又《集韻》喫吉切,音詰。 《莊子·達生篇》竈有髻。 《註》髻竈神,著赤衣,狀如美女。 又《集韻》激質切,音吉。義同。
『左』《唐韻》《正韻》臧可切《集韻》《韻會》子我切,𠀤音𡯛。 《增韻》左右定位。左,右之對,人道尚右,以右爲尊。 《禮·王制》男子由右,婦人由左。 《史記·文帝紀》左賢右戚。 《註》韋昭曰:左猶高,右猶下也。 又《增韻》手足便右,以左爲僻,故凡幽猥,皆曰僻左。 《前漢·諸侯王表》作左官之律。 《註》師古曰:左官猶言左道。僻左,不正也。漢時依古法,朝廷之列以右爲尊,故謂降秩爲左遷。佐諸侯爲左官也。 《韻會》策畫不適事宜曰左計。 又《正韻》左,戾也。 又乗車尚左。 《禮·曲禮》祥車曠左。 《疏》曠,空也。車上貴左,僕在右,空左以擬神也。 又吉尚左。 《禮·檀弓》孔子與門人立拱而尚右,二三子亦皆尚右,孔子曰:我則有姊之喪故也,二三子皆尚左。 《註》喪尚右,右,隂也。吉尚左,左,陽也。 又不助也。 《左傳·襄十年》天子所右,寡君亦右之,所左,亦左之。 《疏》人有左右,右便而左不便。故以所助者爲右,不助者爲左。 又證也。 《前漢·楊惲傳》左驗明白。 《註》左,證左也。言當時在其左右,見此事者也。 又姓。 《廣韻》齊之公族有左右公子,後因氏焉。 又漢複姓二氏,左傳公子目夷爲左師,其後爲氏。秦有左師觸讋。晉先蔑爲左行,其後爲氏。漢有御史左行恢。 又《唐韻》則箇切《集韻》《韻會》《正韻》子賀切,𠀤音佐《說文》手相左助也。 《爾雅·釋詁》詔亮,左右相導也,詔相導,左右助勴也,左右亮也。 《疏》皆謂佐助,反覆相訓,以盡其義。 《易·泰卦》以左右民。 《疏》左右,助也。 《書·畢命》周公左右先王。 又叶總古切,音祖。 《王逸·九思》逢流星兮問路,顧我指兮從左。俓娵觜兮直馳,御者迷兮失軌。軌音矩。 又叶祖戈切,挫平聲。 《詩·小雅》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宜叶牛何反。
『言』《唐韻》語軒切《集韻》《韻會》魚軒切,𠀤𤬝平聲。 《說文》直言曰言,論難曰語。 《周禮·大司樂註》發端曰言,答述曰語。 《釋名》言,宣也。宣彼此之意也。 《易·乾卦》庸言之信。 《書·湯誓》朕不食言。 《傳》言已出而反吞之也。 《周禮·地官·大司徒》以鄕八𠛬糾萬民,七曰造言之𠛬。 《註》譌言惑衆也。 《論語》寢不言。 《註》自言曰言。 《史記·商君傳》貌言華也,至言實也,苦言藥也,甘言疾也。 《唐書·徐伯彥傳》言者,德之柄也,行之主也,身之文也。 又辭章也。 《書·洪範》五事,一曰貌,二曰言。 《疏》言者,道其語有辭章也。 《禮·曲禮》士載言。 《註》言,謂會同要盟之辭。 又一句爲一言。 《左傳·定四年》趙𥳑子曰:夫子語我九言。 《論語》一言以蔽之。 又一字爲一言。 《戰國策》臣請三言而已矣,曰海大魚。 《前漢·東方朔傳》凡臣朔固已誦四十四萬言。 又猶議也。 《屈原·離騷》初旣與余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 又號令也。 《周語》有不祀則修言。 又助語辭。 《易·師卦》田有禽利執言。 《註》語辭也。 又《爾雅·釋詁》言,我也。 《詩·周南》言告師氏。 《傳》言,我也。師,女師也。 又《博雅》問也。 《周禮·春官》冢人:及葬,言鸞車象人。 《註》言問其不如法度者。 又《廣雅》從也。 又《釋名》委也。 又言言,高大貌。 《詩·大雅》崇墉言言。 《註》高大也。 又簫名。 《爾雅·釋樂》大簫謂之言。 《註》編二十三管,長尺四寸。 《韻會》或作䇾。 又官名。 《書·舜典》命汝作納言,夙夜出納朕命,惟允。 《傳》納言,喉舌之官。 《唐書·高祖紀》攺納言爲侍中。 又幘名。 《後漢·輿服志》幘者,賾也。尚書賾收,方三寸,名曰納言,示以忠正,顯近職也。 又地名。 《詩·國風》出宿于干,飮餞于言。 《傳》適衞所經之地也。 又山名。 《隋書·地理志》郉州內丘縣有千言山。 又《山海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 又州、縣名。 《宋史·劉翊傳》有言州。 《魏書·地形志》有萬言縣。 又人言,砒石別名。 《本草綱目》砒出信州,故隱信字爲人言。 又姓。 《潛夫論》桓叔之後有言氏,韓後姬姓也。 又複姓。 《潛夫論》魯之公族有子言氏。 又《正韻》夷然切,音延。義同。 又《集韻》牛堰切,音𤬝。訟也。 又《集韻》《正韻》𠀤魚巾切,音銀。和敬貌。 《禮·玉藻》二爵而言言斯。 《註》言言,與誾誾同,意氣和悅貌。 《集韻》亦作訢。 又叶眞韻。 《韓愈·孔戣墓銘》白而長身,寡笑與言,其尚類也,莫之與倫。 又叶五剛切,音昂。 《詩·商頌》鬷假無言。叶上羹平,下爭彊。羹音郞,平音旁,爭音章。 又叶五姦切,音顏。 《古詩》四座且莫諠,願聽歌一言。請說銅爐器,崔嵬象南山。 又叶魚戰切,音彥。 《楊修·節遊賦》迴旋詳觀,目周意倦。御子方舟,載笑載言。 《說文》本作𠱫。从口,䇂聲。䇂,辠也,犯法也。 《釋名》言之爲䇂也,寓戒也。鄭樵曰:言从舌从𠄞。𠄞,古上字,言出於舌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