歃血为誓


   歃血:口含血。古代会盟者在嘴旁涂牲畜的血,表示诚意立誓。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shà xuè wéi shì
成语注音 ㄕㄚˋ ㄒㄩㄝˋ ㄨㄟˊ ㄕˋ
成语简拼 sxws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一般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歃血為誓
成语英文 pledge each other in wine in which blood has been mixed
成语结构  偏正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歃血:口含血。古代会盟者在嘴旁涂牲畜的血,表示诚意立誓。



成语示例


明·朱鼎《玉镜台记·新亭流涕》:“我自愿漆身吞炭,尝胆卧薪,同心协力期雪耻,须歃血为誓,歃血为誓。”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67卷:“受金液,经投金人八两于东流水中,歃血为誓,乃告之。”


成语典故

以牲口之血涂于口旁起誓,表示决心。《云笈七签》卷六七:“受金液,经投金人八两于东流水中,歃血为誓,乃告之。”明.朱鼎《玉镜台记.新亭流涕》:“我自愿漆身吞炭,尝胆卧薪,同心协力期雪耻,须歃血为誓,歃血为誓。” 连动 以牲畜血涂嘴边起誓,表决心。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67:“受金液,经投金人八两于东流水中,~,乃告之。”明·朱鼎《玉镜台记·新亭流涕》:“我自愿漆身吞炭,尝胆卧薪,同心协力期雪耻,须~。”△用于誓约类,一般在做某事的行动前进行。→山盟海誓 ?背信弃义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血〕古人盟会时,嘴唇涂上牲畜的血,表示诚意,如“~~为盟”。 用嘴吸取。

人或动物体内循环系统的不透明液体,大多为红色,主要成分为“血浆”、“血细胞”和“血小板”。味咸而腥:~型。~脂。~压。~糖。~迹。~汗。~泪。~洗。~书。~雨腥风。~海深仇。 人类因生育而自然形成的关系:~统。~缘。 喻刚强热烈:~性。~气方刚。

义同“血”(xuè),用于口语。多单用,如“流了点儿血”。也用于口语常用词,如“鸡血”、“血块子”。

当众或共同表示决心,依照说的话实行:~师。~词。~愿。~死。 表示决心的话:发~。宣~。立~。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歃』

《唐韻》山洽切《集韻》《韻會》《正韻》色洽切,𠀤音喢。 《說文》歠也。一曰歃血也。盟者以血塗口旁曰歃血。 《淮南子·齊俗訓》胡人彈骨,越人齧臂,中國歃血,所由各異,其於信一也。 《史記·平原君傳》王當歃血而定從。通作喢。 《後漢·馮衍傳》喢血昆陽。  又通作唼。 《前漢·高帝紀》唼血而盟。 《集韻》或作𣣨、哈。  又《廣韻》山輒切《集韻》色輒切,𠀤音萐。義同。  又《集韻》迄洽切,音𪖨。與𦦕同。 《博雅》嘗也。或作欱。

『血』

《唐韻》《集韻》《韻會》𠀤呼決切,音泬。 《類篇》祭所薦牲血。从皿,一,象血形。 《釋名》血,濊也,出于肉,流而濊濊也。 《關尹子·四符篇》一爲父,故受氣于父,氣爲水。二爲母,故受血于母,血爲火。 《易·說卦傳》坎爲血卦。 《疏》取其人之有血,猶地有水也。 《禮·中庸》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  又《大戴禮》血者猶血。 《註》血,憂色也。  又《山海經》兪者之山有木曰白咎,可以血玉。 《註》謂染玉可以作光彩。  又《詩·鄭風·茹藘疏》陸璣云:茹藘,一名地血。  又《韻補》胡桂切,叶音惠。 《劉向·九歎》晉申生之離讒兮,荆和氏之泣血,吳子胥之抉眼兮,王子比干之橫廢。  又《毛詩古音攷》音綌,鼠思泣血,無言不疾。 《宋玉·高唐賦》弭節奄忽,蹄足灑血。舉功先得,獲車已實。

『誓』

《唐韻》《集韻》《韻會》𠀤時制切,音逝。 《說文》約束也。 《六書統》从言从折。以言折其罪也。 《爾雅·釋言》謹也。 《註》所以約勤謹戒衆。 《疏》謹,敕也。集將士而戒之曰誓。 《釋名》制也,以拘制之也。 《正韻》約信也。 《書·大禹謨》禹乃會羣后,誓于師。 《傳》誓,戒也。軍旅曰誓。 《左傳·閔二年》誓軍旅。 《註》宣號令也。 《禮·曲禮》約信曰誓。 《疏》用言辭共相約束,以爲信也。  又《文王世子》曲藝皆誓之。 《註》戒謹也。  又《玉篇》命也。 《周禮·春官·典命》凡諸侯之適子,誓于天子攝其君。 《註》誓,猶命也。言誓者,明天子旣命之爲嗣,樹子不易也。  又禮,將祭而號令齊百官,亦謂之誓。 《周禮·天官·大宰》祀五帝則掌百官之誓戒。 《註》誓戒,要之以𠛬,重失禮也。  又男女私約亦曰誓。 《詩·國風》信誓旦旦。  又《尚書》有甘誓、湯誓、泰誓、牧誓、費誓、秦誓,皆篇名。 《傳》書有六體,誓其一也。  又人名。 《史記·秦始皇紀》高誓,古仙人名。  又《集韻》以制切,音曳。相約以言也。  又食列切,音舌。義同。 《玉篇》古文誓字。註詳言部七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