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枕藉


   枕藉:纵横相枕而卧。形容死的很多。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sǐ wáng zhěn jiè
成语注音 ㄙˇ ㄨㄤˊ ㄓㄣˇ ㄐ一ㄝˋ
成语简拼 swzj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当代
成语结构  复杂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枕藉:纵横相枕而卧。形容死的很多。


近义词



成语示例


前后都有枪弹,人多门狭,前面的枪又极近,~! 朱自清《执政府大屠杀记》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朱自清《执政大屠杀记》:“那时前后都有枪弹,人多门狭,前面的枪又极近,死亡枕藉。”


成语典故

枕藉:纵横相枕而卧。形容死的人非常多。朱自清《执政府大屠杀记》:“那时前后都有枪弹,人多门狭,前面的枪又极近,死亡枕藉!”《塞上行.行纪.百灵庙战后行.一》:“我们的将士,死亡枕藉,前仆后继,有些轻伤的士兵,不愿因伤后退,仍然继续前进。”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丧失生命,与“生”、“活”相对:~亡。~讯。~刑。~囚。~棋。~地。生离~别。~有余辜。 不顾生命:~志(牺牲生命的决心)。~士(敢死的武士)。~战。 固执,坚持到底:~心塌地。~卖力气。 无知觉:睡得~。 不活动,不灵活:~结。~理。~板。 不通达:~胡同。~路一条。 过时,失去作用:~文字。 极,甚:乐~人。

逃:逃~。流~。 失去:~佚。~羊补牢。 死:伤~。死~。 灭:灭~。~国奴。救~。兴~。

古同“无”,没有。

躺着时垫在头下的东西:~头。落(lào )~。~席。 躺着的时候,把头放在枕头上或器物上:~戈待旦。~藉(纵横相枕而卧)。 垫着:~木(铁路上承受铁轨的横木)。~腕(写字运笔的一种方法,右手垫在左手上写)。

垫在下面的东西。 衬垫:枕~。 同“借”。 抚慰:慰~。 含蓄:蕴~。 假设,假使:“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践踏,凌辱:“人皆~吾弟”。狼~。 进贡:“其~于成周”。 〔~~〕同“籍籍”。 姓。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死』

《廣韻》息姊切《集韻》《韻會》《正韻》想姊切,𠀤斯上聲。 《白虎通》死之言澌,精氣窮也。 《釋名》死者,澌也,若冰釋澌然盡也。 《莊子·知北遊》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爲生,散則爲死。 《關尹子·四符篇》生死者,一氣聚散耳。 《禮·曲禮》庶人曰死。 《禮·檀弓》君子曰終,小人曰死。  又《周禮·天官·疾醫註》少曰死,老曰終。  又《山海經》有不死國,在南海大荒中。 《郭璞贊》赤泉駐年,神木養命。稟此遐齡,悠悠無竟。  又圓丘山有不死樹。 《郭璞贊》萬物暫見,人生如寄。不死之樹,壽蔽天地。  又《山海經》流沙之東,黑水之閒,有不死山。  又《劉孟會云》祖州海島產不死草,一株可活一人。  又姓。自、死、獨、膊,代北四姓也。見《氏族略》。  又叶息利切,音四。 《宋玉·九辯》願徼𡴘而有待兮,泊莽莽與埜艸同死。叶上至。 《說文》从人作𣦸。  又𣦹,同。

『亡』

《唐韻》《集韻》《韻會》𠀤武方切,音忘。失也。 《孟子》樂酒無厭謂之亡。 《註》謂廢時失事也。 《家語》楚人亡弓,楚人得之。  又滅也。 《莊子·田子方》楚王與凡君坐。少焉,楚左右曰:凡亡者三。凡君曰:凡之亡也,不足以喪,吾存。  又《周禮·春官·大宗伯》以喪禮哀死亡。  又逃也。 《大學》舅犯曰:亡人無以爲寶。  又《前漢·韓信傳》蕭何聞信亡,自追之。  又與忘同。 《詩·邶風》心之憂矣,曷維其亡。  又《正韻》同無。 《詩·邶風》何有何亡,黽勉求之。 《毛傳》亡謂貧也。 《說文》从入从𠃊。 《徐曰》𠃊音隱,隸作亡。 《藝苑雌黃》古惟用兦字,秦時始以蕃橆之橆爲有兦之兦,今又變林爲四點。

『枕』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章荏切,斟上聲。 《說文》臥薦首者。 《釋名》枕,檢也,所以檢項也。 《詩·唐風》角枕粲兮。 《禮·內則》斂枕簟。  又《唐韻》之賃切《集韻》《韻會》《正韻》職任切。義同。  又車後橫木也。 《小爾雅》軫謂之枕。  又魚腦中骨曰枕。 《爾雅·釋蟲》魚枕謂之丁。  又姓。 《姓苑》出下邳。  又《廣韻》直深切《集韻》持林切,𠀤音沈。繫牛杙也。  又木名。 《釋名》烏梓一名枕,一名豫。  又《本草綱目》枕木卽釣樟。  又叶知險切,音展。 《詩·陳風》有美一人,碩大且儼。寤寐無爲,輾轉伏枕。

『藉』

《唐韻》慈夜切,音躤。 《說文》祭藉也。 《易·大過》藉用白茅。 《註》薦藉于物。  又《禮·曲禮》執玉,其有藉者則裼,無藉者則襲。 《註》藉,藻也。 《疏》凡執玉必有其藻,以承于玉。 《儀禮·聘禮註》藉謂繅也。繅所以蘊藉玉。  又《孟子》助者,藉也。 《趙岐註》猶人相借力助之也。 《戰國策》藉兵乞食于西周。  又《前漢·薛廣德傳》廣德爲人溫雅有醞藉。 《註》寬博有餘也。  又《後漢·隗囂傳》光武素聞其風聲,報以殊禮,所以慰藉之良厚。  又《綱目集覽》身之所依曰藉。  又《釋名》咀藉也,以藉齒牙也。  又秦昔切,音籍。狼藉,離披雜亂貌。 《前漢·江都易王傳》國中口語藉藉,無復至江都。  又《周語》宣王卽位,不藉千畝。 《前漢·文帝紀》其開藉田。  又《穀梁傳·哀十三年》其藉于成周,以尊天王。 《註》藉謂貢獻。  又《莊子·應帝王》猿狙之,便執斄之狗來藉。 《註》藉,繩也。  又《史記·武安侯傳》今吾身在也,而人皆藉吾弟。 《註》藉,蹈也。  又姓。 《國語》藉偃,晉大夫。  又《唐韻古音》讀胙。 《史記·商君傳》註新序論:周室歸藉。 《索隱》藉音胙。  又《韻補》秦二切。 《班固·西都賦》原野蕭條,目極四裔。禽相鎭壓,獸相枕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