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暴不仁


   凶狠毒辣,一点也没有同情、怜悯之心。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cán bào bù rén
成语注音 ㄘㄢˊ ㄅㄠˋ ㄅㄨˋ ㄖㄣˊ
成语简拼 cbbr
感情色彩 贬义
常用程度 一般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殘暴不仁
成语英文 atrocious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凶狠毒辣,一点也没有同情、怜悯之心。


近义词



反义词



成语示例


金玉舟《赵匡胤》第三章:“生性多疑,且残暴不仁,早已丧尽民心。”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3回:“韩玄残暴不仁,轻贤慢士,当众共殛之!”


成语典故

凶狠毒辣,全无同情、怜悯之心。《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韩玄残暴不仁,轻贤慢士,当众共殛(jí)之!愿随我者便来!”(殛:杀。)《五代史演义》第三回“乃将(王)师范杀死,并及族属二百余人。”批语:“残暴不仁。” 并列 仁,仁爱,慈爱。凶狠毒辣,没有同情、怜悯之心。《三国演义》53回:“韩玄~,轻贤慢士,当众共殛之!愿随我者便来!”△贬义。多用于贬斥声讨。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强大而突然来的,又猛又急的:~雷。~病。~动。~力。~涨。~发。风~。~风骤雨(亦喻声势浩大、发展迅猛的群众运动)。 过分急躁的,容易冲击的:脾气~躁。~跳如雷。 凶恶残酷的:凶~。~虐。~君。~戾恣睢(残暴凶狠,任意胡为)。~政。横征~敛。 横蹋,损害:自~自弃。~殄天物(任意糟蹋东西)。 鼓起来,突出:~起青筋。 徒手搏击:~虎冯(píng)河(喻有勇无谋)。 〔~露〕显露,如“~~无遗”。 姓。

同“曝1”。

副词。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去。~多。~法。~料。~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学无术。~速之客。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我不知道。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

古同“否”,不如此,不然。

一种道德范畴,指人与人相互友爱、互助、同情等:~义(①仁爱与正义;②通情达理,性格温顺,能为别人着想)。~爱。~政。~人志士(仁爱有节操的人)。~义礼智(儒家的伦理思想)。~至义尽。一视同~(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果核的最内部分或其他硬壳中可以吃的部分:核桃~儿。 姓。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暴』

《唐韻》《集韻》《韻會》薄報切《正韻》蒲報切,𠀤音菢。 《說文》晞也。 《書·泰誓》敢行暴虐。 《傳》敢行酷暴,虐殺無辜。  又《禮·王制》田不以禮,曰暴天物。 《疏》是暴害天之所生之物。  又《周禮·秋官·禁暴氏疏》禁民不得相陵暴。  又《詩·邶風》終風且暴。 《傳》暴,疾也。 《疏》大風暴起也。  又《詩·鄭風》䄠裼暴虎。 《傳》空手以搏之。  又《荀子·富國篇》暴暴如丘山。 《註》暴暴,卒起之貌。  又《史記·項羽紀》何興之暴也。 《博雅》暴,猝也。  又《管子·乗馬篇》方六里命之曰暴,五暴命之曰部。 《又》十家而連,五連而暴。  又地名。 《左傳·文八年》公子遂會雒戎,盟于暴。 《註》暴,鄭地。  又姓。 《前漢·雋不疑傳》暴勝之爲直指使者。  又《廣韻》蒲木切《集韻》《韻會》《正韻》步木切,𠀤音僕。日乾也。俗作曝。 《小爾雅》暴,曬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㡛氏》晝暴諸日。 《孟子》一日暴之。 《荀子·富國篇》聲名足以暴炙之。  又《孟子》暴之於民,而民受之。 《朱註》暴,顯也。  又《後漢·竇融傳》皆近事暴著。 《註》暴,露也。  又《集韻》北角切,音剝。 《爾雅·釋詁》毗劉,暴樂也。 《疏》木枝葉稀疎不均爲暴樂。  又白各切,音泊。  又備沃切,音雹。義𠀤同。  又弼角切,音雹。藃暴,乾橈也。  又㿺或作暴,墳起也。  又《韻補》叶蒲故切。 《易林》仁政不暴,鳳皇來戊。四時順節,民安其處。藃字原从蒿从攵作。

『不』

《韻會》《正韻》𡘋逋沒切,補入聲。不然也,不可也,未也。 《禮·曾子問》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則有變乎,且不乎。  又《周禮·夏官》服不氏,掌養猛獸而敎擾之。 《註》服不服之獸者。  又《廣韻》《韻會》𡘋分物切。與弗同。今吳音皆然。  又《韻會》俯九切,音缶。與可否之否通。 《說文》鳥飛上翔,不下來也。从一,一猶天也。象形。  又《玉篇》甫負切《廣韻》甫救切,𡘋缶去聲。義同。  又《廣韻》甫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方鳩切,𡘋音浮。夫不,䳡也。亦作鳺鴀。 《爾雅·釋鳥》䳡其鳺鴀。 《郉疏》陸璣云:今小鳩也。一名䳕鳩,幽州人或謂鷱鴡,梁宋閒謂之隹,揚州人亦然。  又未定之辭也。 《陶潛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  又姓。 《晉書》汲郡人不準。◎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轉注古音,音彪。  又《正韻》芳無切。與柎通。花萼跗也。 《詩·小雅》鄂不韡韡。 《鄭箋》承華者,鄂也。不當作柎。鄭樵曰:不象萼蔕形。與旉通。 《陸璣詩疏》柎作跗。 《束皙·補亡詩》白華絳趺。 《唐詩》紅萼靑趺皆因之。  又華不注,山名,在濟南城東北。 《左傳·成二年》晉卻克戰于鞌,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注。 《伏琛齊記》引摯虞畿服經,不,與詩鄂不之不同。李白詩:兹山何峻秀,彩翠如芙蓉。蓋因華跗而比擬之。胡傳讀不如卜,非。  又《古詩·日出東南隅行》使君謝羅敷,還可共載不。羅敷前致辭,使君亦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〇按愚當讀若吾,疑模切,與敷不夫叶。敷不夫本同模韻,《正字通》不改音符,叶夫愚,非是。  又與丕同。 《書·大誥》爾丕克遠省。馬融作不。 《秦·詛楚文》不顯大神巫咸。 《秦·和鐘銘》不顯皇祖。𠀤與詩周頌不顯不承同。不顯不承,猶書云丕顯丕承也。  又《韻補》叶補美切,音彼。 《荀子·賦篇》𥳑然易知,而致有理者與。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與。所不謂小人所鄙也。 《正字通》不字在入聲者,方音各殊,或讀逋入聲,或讀杯入聲。司馬光切韻圖定爲逋骨切,今北方讀如幫鋪切,雖入聲轉平,其義則一也。

『仁』

《唐韻》如鄰切《集韻》《韻會》《正韻》而鄰切,𠀤音人。 《釋名》忍也。 《易·乾卦》君子體仁,足以長人。 《禮·禮運》仁者,義之本也,順之體也。得之者尊。 《程顥曰》心如穀種。生之性,便是仁。  又《方書》手足痿𤷒爲不仁。後漢班超妹昭,以兄老西域,請命超還漢土,上書云:兄年七十,兩手不仁。  又果核中實有生氣者亦曰仁。  又姓。  又《韻補》叶如延切,音然。 《歐陽修·送吳子京南歸詩》我笑謂吳生,爾其聽我言。顏回不貳過,後世稱其仁。 《六書正譌》元,从二从人。仁則从人从二。在天爲元,在人爲仁。人所以靈於萬物者,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