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药苦口


   毒药:攻毒的药物。比喻尖锐的批评虽然像毒药一样苦口难服,却能让人醒悟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dú yào kǔ kǒu
成语注音 ㄉㄨˊ 一ㄠˋ ㄎㄨˇ ㄎㄡˇ
成语简拼 dykk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毒藥苦口
成语结构  主谓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毒药:攻毒的药物。比喻尖锐的批评虽然像毒药一样苦口难服,却能让人醒悟


近义词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


成语典故

毒药:攻毒的药物。比喻正直尖锐的批评,虽像攻毒药物那样难服,却能使人改正错误。《史记.留侯世家》:“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 主谓 比喻正直尖锐的批评,虽像攻毒的药物那样难服,却能使人改正错误。《史记·留侯世家》:“且‘忠言逆耳利于行,~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多用于忠告方面。也作“毒药苦于口”。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有害的性质或有害的东西:~气。~性。~饵。~药。~蛇。吸~。贩~。 害,伤害:~害。~化。~杀。莫予~也(没有谁能危害我,即谁也不能把我怎么样)。 凶狠,猛烈:~辣。~计。~刑。狠~。恶~。 恨,以为苦:令人愤~。

古同“玳”,玳瑁。

像胆汁或黄连的滋味,与“甘”相对:甘~。~胆。~瓜。 感觉难受的:~境。~海(原为佛教用语,后喻很苦的环境)。~闷。含辛茹~。吃~耐劳。~恼。 为某种事所苦:~雨。~旱。~夏。~于(❶对某种情况感到苦恼;❷表示相比之下更苦些)。 有耐心地,尽力地:~劝。~口婆心。刻~。~心孤诣。 使受苦:那件事可~了你啦!

人和动物吃东西和发声的器官(亦称“嘴”):~腔。~才。~齿。~若悬河。 容器通外面的地方:瓶子~。 出入通过的地方:门~。港~。 特指中国长城的某些关口(多用作地名):古北~。喜峰~。 破裂的地方:~子。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毒』

《唐韻》《廣韻》《集韻》《類篇》《韻會》𠀤徒沃切,音碡。 《博雅》惡也。一曰害也。 《書·盤庚》惟汝自生毒。 《禮·緇衣》惟君子能好其正,小人毒其正。  又深害曰漸毒。 《莊子·胠篋篇》漸毒頡滑。  又痛也,苦也。 《詩·大雅》民之貪亂,寧爲荼毒。 《後漢·蘇章傳》分骸斷首,以毒生者。 《註》毒,苦也。  又恨也。 《馮衍·顯志賦》惡叢巧之亂世兮,毒縱橫之敗俗。 《註》毒,恨也。 《後漢·袁紹傳》令人憤毒。  又藥名。 《周禮·天官·醫師》掌醫之政令,聚毒藥以供醫事。 《鄭註》毒藥,藥之辛苦者。藥之物恆多毒。  又《瘍醫》凡療瘍,以五毒攻之。 《註》今醫方有五毒之藥,作之合黃堥,置石膽、丹砂、雄黃、礜石、慈石其中,燒之三日三夜,取以注創,惡肉破骨則盡出。  又魚毒,木名。見《爾雅·釋木》。《急就篇》註云:芫華,一名魚毒。漁者投之水中,魚卽死而浮出,故以爲名。芫,或作杬。  又雞毒,烏頭別名。 《淮南子·主術訓》天下之物,莫凶於雞毒,然良醫索而藏之,有所用也。  又狗毒、繩毒,俱草名,見《爾雅·釋草》疏。  又置毒於物曰毒。 《左傳·襄十四年》秦人毒涇上流。  又治也。 《易·師卦》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 《註》王云:毒,役也。馬云:治也。 《莊子·人閒世》無門無毒。 《註》毒,亦訓治。  又同育,亭育化育之意。 《老子·道德經》亭之毒之。 《註》亭以品其形,毒以成其質。毒,徒篤反。今作育。 《唐代宗詔書》中孚及物,亭育爲心。 《張說·撰姚崇𥓓》亭育之功成。皆以亭毒爲亭育。古毒育者義通。  又《韻會》《正韻》𠀤都毒切,音篤。身毒,西域國名。在大夏東南。一名捐毒,又名天篤。師古曰:今之天竺。蓋身毒聲轉爲天篤,篤省文作竺,又轉爲竺音。 《山海經》東海之內。北海之隅,有國名天毒,其人水居。 《郭璞註》天毒,卽天竺國。  又《集韻》待戴切《正韻》度耐切,𠀤音代。同瑇。瑇瑁也。亦作毒冒。 《前漢·地理志》多犀象毒冒。 《註》師古曰:毒,音代。冒,莫內反。通作玳瑇。  又叶昌石切,音尺。 《曹植·思歸賦》何曾雲之沈結兮,悼太陽之潛匿。雨淋涔而絫注兮,心憤悁以悽毒。 《說文》𡴛,厚也。害人之草,往往而生。从屮从毐。 《廣韻》本作𡴛。今經史𠀤省屮,从作毒。

『苦』

《唐韻》康土切《集韻》《韻會》孔五切,𠀤音䇢。 《說文》大苦,苓也。 《詩·唐風》采苦采苦,首陽之下。 《傳》苦,苦菜也。陸璣云:生田及山澤中,得霜甜脃而美。 《謝靈運·山居賦》二箭殊葉,四苦齊味。 《自註》四苦:靑苦、白苦、紫苦、黃苦。  又味也。 《書·洪範》炎上作苦。 《詩·邶風》誰謂荼苦,其甘如薺。  又《集韻》勤也。 《孟子》必先苦其心志。  又患也。 《前漢·賈誼傳》非徒病腫,又苦𨂂盭。  又《類篇》急也。  又《博雅》悵也。  又《揚子·方言》快也。楚曰苦,秦曰了。 《郭璞曰》苦而爲快,猶以臭爲香,治爲亂,反覆用之也。  又去聲。 《正韻》苦故切,音庫。困也。 《西溪叢語》今人不善乗船謂之苦船,北人謂之苦車。  又姓。大夫苦成,見《國語》。  又《通志·氏族略》漢有會稽太守苦灼。  又果五切,音古。惡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辨其苦良。 《註》謂分別縑白之麤細。 《齊語》辨其功苦。 《註》功,牢也。苦,脃也。 《史記·五帝紀》河濵器皆不苦窳。 《註》苦,麤也。  又音怙。地名。 《史記·老莊列傳》老子者,楚苦縣厲鄕曲仁里人也。◎按苦良,苦窳,功苦之苦,或作楛,或作沽,亦通盬,義同。《直音》作苦。苦字从艸作。

『口』

《唐韻》苦后切《集韻》《韻會》去厚切《正韻》苦厚切,𠀤𡨥上聲。 《說文》人所以言食也。象形。 《易·頤卦》自求口食。 《書·大禹謨》唯口出好興戎。  又戸口。 《孟子》數口之家。 《前漢·宣帝紀》膠東相成勞來不怠,流民自占八萬餘口。  又《李陵傳》捕得生口,言李陵敎單于爲兵,以備漢軍。  又姓。 《唐韻》今同州有之。 《正字通》明弘治中,宣府通判口祿。  又古口,複姓。 《正字通》漢有古口引。  又壺口,山名。 《書·禹貢》冀州旣載壺口。  又谷口,地名。 《史記·范睢傳》北有甘泉谷口。 《註》九嵏山中西謂之谷口。  又列口,縣名。 《前漢·地理志》樂浪郡,列口縣。  又《史記·倉公傳》切其脉時,右口氣息。 《註》右手寸口也。脉經,從魚際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其骨自高。  又《韻補》苦動切,音孔。 《釋名》口,空也。空上聲。  又叶康杜切,音苦。 《詩·小雅》好言自口,莠言自口。憂心愈愈,是以有侮。 《前漢·溝洫志》且漑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 《宋玉·風賦》侵淫谿谷,盛怒於土囊之口,緣泰山之阿,舞於松柏之下。下叶音戸。◎按唐韻正,口古音苦。引朱子韓文考異云:今建州人謂口爲苦,走爲祖。雖出俚俗,亦由音本相近,故與古暗合也。是直以爲口當讀作苦,非止叶音矣。  又叶恪侯切,音彄。 《梁法雲·三洲歌》三洲斷江口,水從窈窕河傍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