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不介意


   毫:丝毫;介:进入。丝毫也不往心里去。也作“毫不在意”。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háo bù jiè yì
成语注音 ㄏㄠˊ ㄅㄨˋ ㄐ一ㄝˋ 一ˋ
成语正音 “介”,不能读作“xiè”。
成语简拼 hbjy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英文 not to care(a straw stands for something worthless; not care a tinker's damn ; not to care a thrum )
成语日文 全然気 にしない
成语结构  偏正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毫:丝毫;介:进入。丝毫也不往心里去。也作“毫不在意”。



反义词



成语示例


对于这些误会,他毫不介意。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六回:“众人如何得意,独他一个皆视有如无,毫不介意。因此众人嘲他越发呆了。”


成语典故

介意:搁在心里。对不愉快的事,一点也不放在心里。鲁迅《藤野先生》:“我当时虽然觉得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也作 ① 【毫不介怀】。《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二章:“对此不惟毫不介怀,且愿趁此为陛下举荐贤材,为国效力。”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细长而尖的毛:~毛。~发(fà)。~末(喻极微小的数量或部分)。丝~。 指毛笔:挥~。~素。 中国的秤或戥子上的提绳:头~。二~。 中国市制计量单位,十毫等于一厘(长度、地积、重量单位);一百平方毫等于一平方厘(面积单位)。 方言,货币单位,角、毛。 数量极少,一点儿(限用于否定式):~不费力。~无二致。 与某一物理量的单位连用时,表示该量的千分之一:~米(公制长度单位,“米”的千分之一。)

副词。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去。~多。~法。~料。~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学无术。~速之客。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我不知道。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

古同“否”,不如此,不然。

在两者中间:~于两者之间。~词(用在名词、代词之前,合起来表示地点、时间、方向、方式等关系的词,如“从”、“向”、“在”、“以”、“对于”等)。~入。 这样,这么:像煞有~事(好像真有这么回事似的,多指大模大样,好像有什么了不起)。 放在心里:~意。~怀。 耿直:耿~。 甲:~胄。~壳。 个(用于人):一~书生。 大:~圭(大玉)。 传统戏曲脚本里表示情态动作的词:笑~。饮酒~。 助:~寿。 姓。 古同“芥”,芥菜。

心思:~思。~见。~义。~味。~念。~志(为了达到既定目的而自觉努力的心理状态)。注~。同~。~在笔先。~在言外。 心愿,愿望:~愿。愿~。~向。~图。~皆。好~。“醉翁之~不在酒”。 人或事物流露的情态:春~。诗~。惬~。情~。~境。 料想,猜想:~料。~想。~外。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毫』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胡刀切,音豪。長銳毛也。 《老子·道德經》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前漢·鮑宣傳》有益毫毛。  又言物細曰秋毫,言毫至秋極纖細也。 《孟子》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莊子·知北遊》秋毫爲小,待之成體。 《前漢·高帝紀》沛公入關,秋毫無犯。  又《謝察微·算經》十絲曰毫,十毫曰釐。 《禮·經解》差若毫釐,謬以千里。 《晉書·虞預傳》毫釐之失。  又筆謂之毫。 《陸機·文賦》或含毫而邈然。 《唐書·劉知幾傳》每記事載言,則閣筆相視,含毫不斷。  又蘸筆曰濡毫,落筆曰揮毫。  又姓。漢毫康,封安陽侯。  又修毫,狗名。 《西京雜記》李亨好馳駿狗,有修毫、釐睫、白望、靑曹之名。 《說文》作豪。籀文作毫。 《正字通》毫、豪雖通,然《山海經》豪豬可借毫,孟子《豪傑》之士,《淮南子》智過百人謂之豪,當用豪,俗溷爲一,非。  又《姓譜》毫、豪分二姓。

『不』

《韻會》《正韻》𡘋逋沒切,補入聲。不然也,不可也,未也。 《禮·曾子問》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則有變乎,且不乎。  又《周禮·夏官》服不氏,掌養猛獸而敎擾之。 《註》服不服之獸者。  又《廣韻》《韻會》𡘋分物切。與弗同。今吳音皆然。  又《韻會》俯九切,音缶。與可否之否通。 《說文》鳥飛上翔,不下來也。从一,一猶天也。象形。  又《玉篇》甫負切《廣韻》甫救切,𡘋缶去聲。義同。  又《廣韻》甫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方鳩切,𡘋音浮。夫不,䳡也。亦作鳺鴀。 《爾雅·釋鳥》䳡其鳺鴀。 《郉疏》陸璣云:今小鳩也。一名䳕鳩,幽州人或謂鷱鴡,梁宋閒謂之隹,揚州人亦然。  又未定之辭也。 《陶潛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  又姓。 《晉書》汲郡人不準。◎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轉注古音,音彪。  又《正韻》芳無切。與柎通。花萼跗也。 《詩·小雅》鄂不韡韡。 《鄭箋》承華者,鄂也。不當作柎。鄭樵曰:不象萼蔕形。與旉通。 《陸璣詩疏》柎作跗。 《束皙·補亡詩》白華絳趺。 《唐詩》紅萼靑趺皆因之。  又華不注,山名,在濟南城東北。 《左傳·成二年》晉卻克戰于鞌,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注。 《伏琛齊記》引摯虞畿服經,不,與詩鄂不之不同。李白詩:兹山何峻秀,彩翠如芙蓉。蓋因華跗而比擬之。胡傳讀不如卜,非。  又《古詩·日出東南隅行》使君謝羅敷,還可共載不。羅敷前致辭,使君亦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〇按愚當讀若吾,疑模切,與敷不夫叶。敷不夫本同模韻,《正字通》不改音符,叶夫愚,非是。  又與丕同。 《書·大誥》爾丕克遠省。馬融作不。 《秦·詛楚文》不顯大神巫咸。 《秦·和鐘銘》不顯皇祖。𠀤與詩周頌不顯不承同。不顯不承,猶書云丕顯丕承也。  又《韻補》叶補美切,音彼。 《荀子·賦篇》𥳑然易知,而致有理者與。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與。所不謂小人所鄙也。 《正字通》不字在入聲者,方音各殊,或讀逋入聲,或讀杯入聲。司馬光切韻圖定爲逋骨切,今北方讀如幫鋪切,雖入聲轉平,其義則一也。

『介』

《廣韻》古拜切《集韻》《韻會》《正韻》居拜切,𠀤音戒。際也。 《易·繫辭》憂悔吝者存乎介。 《傳》介謂辨別之端。 《左傳·襄九年》介居二大國之閒。  又助也。 《詩·豳風》爲此春酒,以介眉壽。  又大也。 《詩·小雅》神之聽之,介爾景福。  又《爾雅·釋詁》介,善也。  又因也。 《左傳·僖七年》求介于大國。  又《文六年》介人之寵,非勇也。 《史記·魯仲連傳》平原君曰:勝請爲紹介。 《孔叢子·難訓》子上曰:士無介不見。  又《揚子·方言》介,特也。物無耦曰特,獸無耦曰介。  又小也。 《揚子·法言》升東嶽而知衆山之峛崺也,况介丘乎。  又閒厠也。古者主有𢷤,客有介。 《禮·聘義》上公七介,侯伯五介,子男三介。  又隔也。 《左傳·昭二十年》晏子曰:偪介之關,暴征其私。 《註》介,隔也。迫近國都之關。  又貴介。 《左傳·襄二十六年》王子圍,寡君之貴介弟也。  又保介,農官之副。 《詩·周頌》嗟嗟保介。  又凡堅確不拔亦曰介。 《易·豫卦》介于石。 《孟子》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  又介介,猶耿耿也。 《後漢·馬援傳》介介獨惡是耳。  又側畔也。 《楚辭·九章》悲江介之遺風。  又一夫曰一介。 《左傳·襄八年》亦不使一介行李告于寡君。  又兵甲也。 《禮·曲禮》介冑則有不可犯之色。  又水鱗甲亦曰鱗介。 《禮·月令》孟冬之月,其蟲介。  又《前漢五行志》春秋成公十六年雨木冰。或曰今之長老名木冰爲木介,介者甲兵象也。  又國名。 《春秋·僖二十九年》介葛盧來朝。 《註》介,東夷國。葛盧,名。  又姓。晉介之推。  又與芥同。 《前漢·元后傳》遇共王甚厚,不以往事爲纖介。  又叶居吏切,音記。 《馬融·長笛賦》激朗淸厲,隨光之介也。牢剌拂戾,諸賁之氣也。 《說文》作爪,从人介于八之中。 《正譌》爪,分畫也,限也。从人从八,分辨之義。別作个。詳丨部个字註。

『意』

《唐韻》《集韻》《韻會》於記切《正韻》於戲切,𠀤音䔬。志之發也。 《禮·大學疏》總包萬慮謂之心,爲情所意念謂之意。 《禮運》非意之也。 《註》意,心所無慮也。 《疏》謂於無形之處,用心思慮也。無慮,卽慮無也。  又與抑通。 《徐鍇曰》見之於外曰意。意,猶抑也。舍其言,欲出而抑之。 《大戴禮》武王問黃帝,顓頊之道存乎,意亦忽不可得見歟。意猶抑。 《論語》抑與之歟。 《漢石經》作意,抑猶意,古通用也。  又《轉注古音》於宜切,音醫。 《前漢·韓信傳》意嗚猝嗟。  又叶乙力切,音億。 《秦之罘刻石文》大矣哉。宇縣之中,承順聖意。羣臣頌功,請刻於石,表垂乎常式。  又與臆通。 《賈誼·服賦》請對以意。 《史記》作臆。 《師古曰》叶韻音億。 《魏校曰》从心从音。意不可見而象,因言以會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