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厘:两种极小的长度单位。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西汉 戴圣《礼记 保傅》:“《易》曰:‘正其本,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故君子慎始也’”
又作“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毫、厘:十丝为一毫,十毫为一厘,微小长度和重量单位。常用以指若有微小差误,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季振宜,字诜(shēn身)兮,号沧苇,汉族,泰兴(今江苏泰兴县)人。顺治四年(1647年)进士。初授浙江兰溪知县。顺治十五年(1658年),考选浙江道(省、府之间所设之监察区)御史。那时连年大旱,皇帝下罪己诏。季振宜当即上奏,略称:关于用人与行政方面,在将用还未用、将施行还未施行之时,如果差之毫厘,就会失之千里,两者空间微小到不能容纳一根头发。 【出典】: 《清史稿》卷244《季开生传附季振宜传》9624页:“夫用人行政,其将用未用、将行未行之际,毫厘千里,间(两物相隔空隙)不容发。” 【例句】: 严复《〈天演论〉译例言》:“抑义就词,毫厘千里。” 闻一多《屈原问题》:“孙先生却把它看成先有文人,而后变成弄臣。这一来,真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了!” 见“豪厘之差,将致千里”。《水浒传》97回:“若认此法便可超凡入圣,岂非~之谬!”
细长而尖的毛:~毛。~发(fà)。~末(喻极微小的数量或部分)。丝~。 指毛笔:挥~。~素。 中国的秤或戥子上的提绳:头~。二~。 中国市制计量单位,十毫等于一厘(长度、地积、重量单位);一百平方毫等于一平方厘(面积单位)。 方言,货币单位,角、毛。 数量极少,一点儿(限用于否定式):~不费力。~无二致。 与某一物理量的单位连用时,表示该量的千分之一:~米(公制长度单位,“米”的千分之一。)
小数名,百分之一:~米。 单位名(a.长度单位,中国一市尺的千分之一;b.重量单位,中国一市两的千分之一;c.地积单位,中国一市亩的百分之一;d.利率单位,年利一厘按百分之一计,月利一厘按千分之一计)。 治理,整理:~正(订正)。~革(调整改革)。 古同“嫠”,寡妇。
数目,十个一百(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仟”代):~周(无线电波频率单位)。~克(即一公斤)。~米(即一公里)。 喻极多:~里马。~言万语。~钧一发。~虑一失。~锤百炼(❶喻多次斗争考验;❷喻对诗文做多次精细修改)。 见“秋”字“秋千”。 姓。
居住的地方:故~。返~(回老家)。 街坊(古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弄(lòng )。 中国市制长度单位:一~(等于五百米)。~程牌。 衣物的内层:被~。 内部,与“外”相对,并引申为一定范围以内:~外。心~。这~。那~。 姓。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胡刀切,音豪。長銳毛也。 《老子·道德經》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前漢·鮑宣傳》有益毫毛。 又言物細曰秋毫,言毫至秋極纖細也。 《孟子》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莊子·知北遊》秋毫爲小,待之成體。 《前漢·高帝紀》沛公入關,秋毫無犯。 又《謝察微·算經》十絲曰毫,十毫曰釐。 《禮·經解》差若毫釐,謬以千里。 《晉書·虞預傳》毫釐之失。 又筆謂之毫。 《陸機·文賦》或含毫而邈然。 《唐書·劉知幾傳》每記事載言,則閣筆相視,含毫不斷。 又蘸筆曰濡毫,落筆曰揮毫。 又姓。漢毫康,封安陽侯。 又修毫,狗名。 《西京雜記》李亨好馳駿狗,有修毫、釐睫、白望、靑曹之名。 《說文》作豪。籀文作毫。 《正字通》毫、豪雖通,然《山海經》豪豬可借毫,孟子《豪傑》之士,《淮南子》智過百人謂之豪,當用豪,俗溷爲一,非。 又《姓譜》毫、豪分二姓。
『厘』《篇海》直連切,音纏。市鄽也。俗作釐省,非。 《廣韻》《集韻》里之切《韻會》陵之切,𠀤音離。 《廣韻》理也。 《書·堯典》釐降二女于嬀汭。 《疏》釐降,謂能以義理下之。 《揚雄·劇秦美新》荷天衢,提地釐。 《註》釐,理也。荷天道,提地理,言則而效之。 又《說文》家福也。 《揚雄·甘泉賦》逆釐三神。 《註》釐,福也。 又治也。 《書·堯典》允釐百工,庶績咸熙。 《傳》釐,治也。 又數名。與𨤲、氂𠀤同。 《前漢·東方朔傳》正其本,萬事理,失之毫釐,差以千里。 《淮南子·主術訓》是故審毫釐之計者,必遺天下之大數。 又《揚子·方言》𨻰楚之閒,凡人獸乳而雙產,謂之釐孳。 又《博雅》耦也。 又《揚子·方言》釐㙁,貪也。 又賜也,予也。 《詩·大雅》其僕維何,釐爾女士。 《傳》釐,予也。 《又》釐爾圭瓚。 《傳》釐,賜也。 又山名。 《山海經》釐山。 《註》按《名勝志》釐山在嵩縣西。 又草名。 《爾雅·釋草》釐,蔓華。本作釐。俗从牙作𨤲。 又陟釐,紙名。 《正字通》海藻本名陟釐。南越以海苔爲紙,其理倒側,故名側理紙。 又姓。 《山海經》大荒之中有大人之國,釐姓。 《註》按《國名記》帝鴻之後也。 《氏族志》南北朝有釐豔。 又人名。 《山海經》大皥生咸鳥,咸鳥生乗釐。 《註》乗釐,是司水土。 《又》重隂之山,有人食獸,曰季釐。 又與嫠同。 《韓詩外傳》鄰之釐婦。 《後漢·西羌傳》納其釐嫂。 又《集韻》《正韻》𠀤虛其切,音僖。福也。 《前漢·文帝紀》祠官祝釐。 《註》如淳曰:福也。師古曰:本作禧,假借用。 又《倉頡篇》祭餘肉也。 《前漢·賈誼傳》上方受釐宣室。 《註》徐廣曰:祭祀福胙也。應劭曰:祭餘肉也。 又與僖同。 《史記·魯世家》季友奉子申入立之,是爲釐公。 《史記·匈奴傳》齊釐公與戰於齊郊。 《註》釐音僖。 又《史記·孔子世家》汪罔氏之君守封禺之山,爲釐姓。 《註》釐音僖。 又《五音集韻》土來切,音胎。地名。邰或作釐,后稷所封也。 又同䅘。 《前漢·劉向傳》貽我釐麰。 《註》師古曰:釐,力之反,又音來。 又《字彙補》同萊。 《戰國策》齊伐釐、莒。 又《集韻》落蓋切,音賚。賜也。 《詩·大雅》釐爾圭瓚。沈重讀。 又《韻補》叶力至切,音利。 《曹植頌》祇肅郊廟,明德敬忌。陽精積善,鍾天之釐。
『千』《唐韻》蒼先切《集韻》《韻會》《正韻》倉先切,𠀤音阡。 《說文》十百也。 又《廣韻》漢複姓。 又《韻補》叶雌人切,請平聲。 《劉劭趙都賦》宮妾盈兮數百,食客過兮三千。越信孟之𤰞體,慕姬旦之懿仁。
『里』《廣韻》良已切《集韻》兩耳切《正韻》良以切,𠀤音裏。 《爾雅·釋言》里,邑也。 《詩·鄭風》將仲子兮,無踰我里。 《傳》里,居也。 《周禮·地官·遂人》五家爲鄰,五鄰爲里。 《前漢·𠛬法志》在壄曰廬,在邑曰里。 《風俗通》五家爲軌,十軌爲里。里者,止也,五十家共居止也。 又《正韻》路程,今以三百六十步爲一里。 又憂也。 《詩·大雅》瞻卬昊天,云如何里。 《箋》里,憂也。 又姓。 《左傳·昭十七年》鄭之未災也,里析告子產。 《註》里析,鄭大夫。 又百里、相里,複姓。 又地名。 《左傳·宣三年》子臧得罪而出,誘子華而殺之南里。 《註》南里,鄭地。 又山名。 《史記·封禪書註》高里山,在泰山下。 又《五代史·附錄》契丹所居曰梟羅箇沒里。 《註》沒里者,河也。 又古夫稱妻曰鄕里。 《南史·張彪傳》我不忍令鄕里落它處。 《沈約·山隂柳家女詩》還家問鄕里,詎堪持作夫。 又《正韻》漢制:長安有戚里,人君姻戚居之,後世因謂外戚爲戚里。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匠人》里爲式,然後可以傳衆方。 《註》里,讀爲已,聲之誤也。 《釋文》里,音以。 《唐韻》良士切《集韻》《韻會》兩耳切,𠀤音里。 《說文》衣內也。 《詩·邶風》綠衣黃裏。 又《小雅》不屬于毛,不離于裏。 又治裏,謂道氣也。 《班固·幽通賦》單治裏而外凋兮。 又《類篇》良志切,音吏。義同。 《干祿字書》俗作裏。裏字作重下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