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比喻在平时要想到可能发生的困难和危险。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shuǐ kě zài zhōu,yì kě fù zhōu
成语注音 ㄕㄨㄟˇ ㄎㄜˇ ㄗㄞˋ ㄓㄡ,一ˋ ㄎㄜˇ ㄈㄨˋ ㄓㄡ
成语简拼 skzzykfz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水可載舟,亦可覆舟
成语英文 Fire is as hurtful as healthful.(The same knife cuts bread and fingers.)
成语结构  复句式
成语字数  8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比喻在平时要想到可能发生的困难和危险。



成语示例


作为统治者应该明白“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不能贪求无厌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后汉书·皇甫规传》注引《孔子家语》:“孔子曰:‘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可知也。’”


成语典故

《荀子.王制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后汉书.皇甫规传》:“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李贤注:“《家语》孔子曰:‘夫君者舟也,水者人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可知也。’意谓事物用之得当则有利,反之必有弊害。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后汉书·皇甫规传》:“夫君者舟也。”唐·李贤注引《家语》:“孔子曰:‘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君以此思危,则可知也。’”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一种无色、无臭、透明的液体:~稻。~滴石穿。~泄不通。 河流:汉~。湘~。 江河湖海的通称。~库。~利。~到渠成(喻条件成熟,事情就会顺利完成)。~可载舟。跋山涉~。依山傍~。 液汁:~笔。墨~。 指附加的费用或额外的收入:贴~。外~。肥~。 指洗的次数:这衣服洗过两~了。 姓。

允许:许~。认~。宁~。 能够:~见。~能。~以。不~思议。 值得,认为:~怜。~悲。~亲。~观。~贵。~歌~泣。 适合:~身。~口。~体。 尽,满:~劲儿干。 大约:年~二十。“潭中鱼~百许头”。 表示转折,与“可是”、“但”相同。 表示强调:他~好了。 用在反问句里加强反问语气:都这么说,~谁见过呢? 用在疑问句里加强疑问语气:这件事他~同意? 姓。

〔~汗(hán)〕中国古代鲜卑、突厥、回纥、蒙古等族君主的称号。

年;岁:千~难逢。三年两~。 记录;刊登;描绘:记~。连~。转~。

装,用交通工具装:~客。~货。~重。~体。装~。满~而归。 充满:怨声~道。 乃,于是(古文里常用来表示同时做两个动作):~歌~舞。 姓。

船:~辑。龙~。轻~。一叶扁~。泛~。同~共济。

副词,也,表示同样、也是:~无不可。~步~趋。 又:“先君何罪?其嗣~何罪?” 不过,只是:“王~不好土也,何患无士?” 表示加强或委婉的语气:“呜呼,~盛矣哉!”“学而时习之,不~说乎?” 姓。

允许:许~。认~。宁~。 能够:~见。~能。~以。不~思议。 值得,认为:~怜。~悲。~亲。~观。~贵。~歌~泣。 适合:~身。~口。~体。 尽,满:~劲儿干。 大约:年~二十。“潭中鱼~百许头”。 表示转折,与“可是”、“但”相同。 表示强调:他~好了。 用在反问句里加强反问语气:都这么说,~谁见过呢? 用在疑问句里加强疑问语气:这件事他~同意? 姓。

〔~汗(hán)〕中国古代鲜卑、突厥、回纥、蒙古等族君主的称号。

遮盖,蒙:~盖。~溺。~蔽。~被(遮盖,喻恩荫)。~庇。 翻,倾倒,败,灭:~舟。颠~。~灭。~辙(翻过车的道路,喻曾经失败的做法)。~没(mò)。~水难收。~巢无完卵(喻灭门之祸,无一得免,亦喻整体覆灭,个人不能幸存)。前车之~,后车之鉴。 同“复”

船:~辑。龙~。轻~。一叶扁~。泛~。同~共济。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水』

《唐韻》《正韻》式軌切《集韻》《韻會》數軌切,𠀤稅上聲。 《說文》準也。北方之行,象衆水𠀤流,中有微陽之氣也。 《徐鉉曰》衆屈爲水,至柔,能攻堅,故一其內也。 《釋名》水,準也,準平物也。 《白虎通》水位在北方。北方者,隂氣,在黃泉之下,任養萬物。水之爲言濡也。 《書·洪範》五行,一曰水。 《又》水曰潤下。 《正義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五行之體,水最微,爲一。火漸著,爲二。木形實,爲三。金體固,爲四。土質大,爲五。 《易·乾卦》水流濕。 《說卦》坎爲水。 《管子·水地篇》水者,地之血氣,如筋脉之通流者也。 《淮南子·天文訓》積隂之寒氣爲水。  又六飮之一。 《周禮·天官》漿人掌共王之六飮,水漿醴涼醫酏。  又《禮·玉藻》五飮:上水、漿、酒、醴、酏。 《註》上水,水爲上,餘次之。  又《禮·曲禮》凡祭宗廟之禮,水曰淸滌。  又明水,所以共祭祀。 《周禮·秋官》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於日,以鑒取明水於月,以共祭祀之明齍明燭共明水。 《註》鑒,鏡屬,取水者。世謂之方諸。  又官名。 《左傳·昭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紀,故爲水師而水名。  又《前漢·律歷志》五聲,羽爲水。  又天水,郡名,漢武帝所置。  又中水,縣名,屬涿郡。應劭曰:易𣻎二水之中。𠀤見《前漢·地理志》。  又黑水,國名,卽𩎟韐。  又露爲上池水。 《史記·扁鵲傳》飮是以上池之水。 《註》上池水,謂水未至地,蓋承取露及竹木上水以和藥。  又姓。  又《韻補》叶式類切,音墜。 《劉楨·魯都賦》蘋藻漂於陽侯,芙蓉出於渚際。奮紅葩之熩熩,逸景燭於崖水。  又叶呼委切,音毀。 《李白·游高淳丹陽湖詩》龜游蓮葉上,鳥宿蘆花裏。少女棹輕舟,歌聲逐流水。  又《韻補》音準。引《白虎通》水之爲言準也。○按準乃水之義,非水之音。蓋沿《周禮·考工記》鄭註,準讀爲水而誤。今不從。

『可』

《唐韻》肯我切《集韻》《韻會》《正韻》口我切,𠀤音坷。 《說文》肯也。 《廣韻》許可也。 《韻會》可者,否之對。 《書·堯典》囂訟可乎。 《文中子·事君篇》達人哉山濤也,多可而少怪。  又僅可,未足之辭。 《論語》子曰:可也𥳑。  又《禮·內則》擇于諸母與可者。 《註》諸母,衆妾也,可者,傅御之屬也。  又所也。 《禮·中庸》體物而不可遺。 《註》體猶生也,可猶所也。不有所遺,言萬物無不以鬼神之氣生也。  又姓。 《正字通》唐諫議大夫可中正,宋紹興進士可懋。  又《字彙補》苦格切,音克。 《魏書·吐谷渾傳》可汗,此非復人事。 《唐書·突厥傳》可汗猶單于也,妻曰可敦。  又叶孔五切,音苦。 《韓愈·元和聖德詩》負鄙爲難,縱則不可。出師征之,其衆十旅。  又叶口箇切,軻去聲。 《魏文帝·寡婦賦》伏枕兮不寐,逮平明兮起坐。愁百端兮猥來,心鬱鬱兮無可。  又《集韻》歌古作可。註詳欠部十畫。  又讀作何。 《石鼓文》其魚隹可。 《風雅廣逸註》隹可讀作惟何,古省文也。 《唐韻》《集韻》《韻會》𠀤居月切,音蕨。 《說文》發石也。从厂,欮聲。 《玉篇》短也。 《爾雅·釋言》其也。 《周禮·地官·鄕大夫之職》厥明。 《註》其也。  又《前漢·諸侯王表》漢諸侯王厥角稽首。 《註》應劭曰:厥者,頓也。角者,頟角也。  又姓。 《韻會》京兆人,漢賜衡山王妾厥氏。  又《韻會》九勿切,音𠜾。突厥世居金山,工於鐵作,金山狀如兜鍪。俗呼兜鍪爲突厥,因爲國號。 《唐韻》古俄切《集韻》《韻會》《正韻》居何切,𠀤音柯。 《說文》詠也。 《徐曰》長引其聲以詠也。 《釋名》人聲曰歌。歌者,柯也。以聲吟詠上下,如草木有柯葉也。 《揚子·方言》兗冀言歌,聲如柯。 《書·舜典》詩言志,歌永言。 《正義曰》直言不足以申意,故令歌詠其詩之義以長其言。 《禮·樂記》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 《又》歌之爲言也,長言之也。言之不足,故長言之。  又曲合樂也。 《詩·魏風》我歌且謠。 《傳》曲合樂曰歌,徒歌曰謠。 《疏》正義曰:謠旣徒歌,則歌不徒矣,故曰曲合樂曰歌。歌謠對文如此,散則歌爲總名,未必合樂也。  又《韓詩·章句》有章曲曰歌,無曰謠。  又《古樂府註》齊歌曰謳,吳歌曰歈,楚歌曰豔。奏樂曰登歌,曰升歌。  又鐘名。 《左傳·襄十一年》鄭人賂晉侯歌鐘二肆,晉侯以樂之半賜魏絳。  又山名。 《廣輿記》歌山,在廣西平樂府富川縣。  又朝歌,地名,紂所都也。漢爲縣,屬河內郡。見《前漢·地理志》。  又叶古賀切,音過。 《左貴𡣕·晉元后誄》內敷隂敎,外毗陽化。綢繆庶政,密勿夙夜。恩從風翔,澤隨雨播。中外禔福,遐邇詠歌。說見《顏氏·刊謬正俗》。  又叶居之切,音姬。 《屈原·遠遊》張樂咸池奏承雲兮,二女御九韶,歌,使湘靈鼓瑟兮,令海若舞馮夷。  又叶斤於切,音居。 《柳宗元·饒娥𥓓辭》鄱民哀號,或以頌歌。齊女色憂,傷槐罷誅。 《說文》或作謌。 《集韻》或作𡃭。

『舟』

《唐韻》《集韻》《正韻》職流切《韻會》之由切,𠀤音周。 《說文》船也。 《釋名》舟言周流也。 《易·繫辭》刳木爲舟,剡木爲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 《書·說命》若濟巨川,用汝作舟楫。 《爾雅·釋水》天子造舟。 《註》比船爲橋。 《又》諸侯維舟。 《註》維連四船。 《又》大夫方舟。 《註》倂兩船。 《又》士特舟。 《註》單船。 《揚子·方言》關西謂之船,關東謂之舟。今吳越皆謂之船。 《世本》黃帝臣共鼓貨狄,刳木爲舟。 《呂氏春秋》虞姁作舟。 《山海經》滛梁生番禺,是始爲舟。 《物理論》化〈彳瓜〉作舟。 《束皙·發蒙記》伯盆作舟。  又《正韻》載也。  又《韻會》帶也。 《詩·大雅》何以舟之,惟玉及瑤,鞞琫容刀。 《傳》舟,帶也。  又尊下臺,若今時承槃。 《周禮·春官·司尊》春祠夏禴,祼用雞彝鳥彝,皆有舟。 《正字通》一說古彝有舟,設而陳之,爲禮神之器。以酌以祼,皆挹諸其中而注之。舟與彝二器相須,猶尊之與壷,缾之與罍。先儒謂舟形如盤,若舟之載物,彝居其上,非也。今考漢敦足舟,𠂹花舟,舟之用在于容,非虛設以承彝也。形制詳博古圖。  又地名。 《左傳·襄十四年》子囊師于棠,以伐吳。吳人自臯舟之隘要而擊之。 《註》臯舟,吳險阨之道。  又《昭十三年》克息舟城而居之。 《註》息舟,楚邑。  又《哀二十一年》請除館于舟道。 《註》舟道,齊地。  又覆舟,山名。 《淮南子·地形訓》維出覆舟。  又官名。 《禮·月令》季春之月,令舟牧覆舟,五覆五反。 《註》舟牧,主舟之官也。  又姓。 《左傳》晉有大夫舟之僑。  又與周通。 《周禮·冬官考工記》作舟以行水。 《註》故書舟作周。鄭司農云:周當爲舟。  又《韻補》叶陟魚切,音朱。 《道藏歌》玉龜七寶林,唱贊願同舟。丹景曜目精,令我心踟躇。  又《詩·大雅》何以舟之。 《朱註》之遙反。與下刀叶。

『亦』

《唐韻》羊益切。 《集韻》《韻會》《正韻》夷益切,𠀤音睪。總也,又也。  又傍及之詞。  又姓。宋開禧進士亦尚節,明參將亦孔昭。  又同奕。 《詩·周頌》亦服爾耕。 《箋》亦,大也。 《正義》亦奕義通。 亦本作𡗕,象人左右兩腋形。 《說文》𡗕與掖同。 《詩·衡門序》誘掖其君。 《釋文》《石經》作亦。亦,古掖字也,左右肘脅之閒曰掖。後从肉作腋。

『可』

《唐韻》肯我切《集韻》《韻會》《正韻》口我切,𠀤音坷。 《說文》肯也。 《廣韻》許可也。 《韻會》可者,否之對。 《書·堯典》囂訟可乎。 《文中子·事君篇》達人哉山濤也,多可而少怪。  又僅可,未足之辭。 《論語》子曰:可也𥳑。  又《禮·內則》擇于諸母與可者。 《註》諸母,衆妾也,可者,傅御之屬也。  又所也。 《禮·中庸》體物而不可遺。 《註》體猶生也,可猶所也。不有所遺,言萬物無不以鬼神之氣生也。  又姓。 《正字通》唐諫議大夫可中正,宋紹興進士可懋。  又《字彙補》苦格切,音克。 《魏書·吐谷渾傳》可汗,此非復人事。 《唐書·突厥傳》可汗猶單于也,妻曰可敦。  又叶孔五切,音苦。 《韓愈·元和聖德詩》負鄙爲難,縱則不可。出師征之,其衆十旅。  又叶口箇切,軻去聲。 《魏文帝·寡婦賦》伏枕兮不寐,逮平明兮起坐。愁百端兮猥來,心鬱鬱兮無可。  又《集韻》歌古作可。註詳欠部十畫。  又讀作何。 《石鼓文》其魚隹可。 《風雅廣逸註》隹可讀作惟何,古省文也。 《唐韻》《集韻》《韻會》𠀤居月切,音蕨。 《說文》發石也。从厂,欮聲。 《玉篇》短也。 《爾雅·釋言》其也。 《周禮·地官·鄕大夫之職》厥明。 《註》其也。  又《前漢·諸侯王表》漢諸侯王厥角稽首。 《註》應劭曰:厥者,頓也。角者,頟角也。  又姓。 《韻會》京兆人,漢賜衡山王妾厥氏。  又《韻會》九勿切,音𠜾。突厥世居金山,工於鐵作,金山狀如兜鍪。俗呼兜鍪爲突厥,因爲國號。 《唐韻》古俄切《集韻》《韻會》《正韻》居何切,𠀤音柯。 《說文》詠也。 《徐曰》長引其聲以詠也。 《釋名》人聲曰歌。歌者,柯也。以聲吟詠上下,如草木有柯葉也。 《揚子·方言》兗冀言歌,聲如柯。 《書·舜典》詩言志,歌永言。 《正義曰》直言不足以申意,故令歌詠其詩之義以長其言。 《禮·樂記》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 《又》歌之爲言也,長言之也。言之不足,故長言之。  又曲合樂也。 《詩·魏風》我歌且謠。 《傳》曲合樂曰歌,徒歌曰謠。 《疏》正義曰:謠旣徒歌,則歌不徒矣,故曰曲合樂曰歌。歌謠對文如此,散則歌爲總名,未必合樂也。  又《韓詩·章句》有章曲曰歌,無曰謠。  又《古樂府註》齊歌曰謳,吳歌曰歈,楚歌曰豔。奏樂曰登歌,曰升歌。  又鐘名。 《左傳·襄十一年》鄭人賂晉侯歌鐘二肆,晉侯以樂之半賜魏絳。  又山名。 《廣輿記》歌山,在廣西平樂府富川縣。  又朝歌,地名,紂所都也。漢爲縣,屬河內郡。見《前漢·地理志》。  又叶古賀切,音過。 《左貴𡣕·晉元后誄》內敷隂敎,外毗陽化。綢繆庶政,密勿夙夜。恩從風翔,澤隨雨播。中外禔福,遐邇詠歌。說見《顏氏·刊謬正俗》。  又叶居之切,音姬。 《屈原·遠遊》張樂咸池奏承雲兮,二女御九韶,歌,使湘靈鼓瑟兮,令海若舞馮夷。  又叶斤於切,音居。 《柳宗元·饒娥𥓓辭》鄱民哀號,或以頌歌。齊女色憂,傷槐罷誅。 《說文》或作謌。 《集韻》或作𡃭。

『覆』

《唐韻》芳福切《集韻》《韻會》芳六切,𠀤音蝮。 《玉篇》反覆也。 《詩·小雅》不懲其心,覆怨是正。 《禮·月令》季春,命舟牧覆舟,五覆五反,乃告舟備具于天子。  又倒也。 《易·鼎卦》鼎折足,覆公餗。 《書·胤征》顚覆厥德。  又敗也。 《中庸》傾者覆之。 《綱目集覽》覆,軍敗也。  又中覆。 《前漢·馮唐傳》賞賜決于外,不從中覆也。 《註》覆謂覆白之也。  又射覆。 《前漢·東方朔傳》上嘗使諸數家射覆。 《註》于覆器之下而置諸物,令暗射之,故云射覆。  又與復同。 《易·乾卦》終日乾乾,反復道也。  又《集韻》方六切,音福。審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註》詳察曰覆。 《唐書·鄧景山傳》檢覆私隱。  又《廣韻》敷救切,音與宥韻副同。 《說文》蓋也。 《詩·大雅》鳥覆翼之。 《禮·檀弓》見若覆夏屋者矣。  又扶富切,浮去聲。伏兵曰覆。 《左傳·隱九年》君爲三覆以待之。  又《類篇》匹北切,音𠣾。義同。  又《韻補》筆力切,叶音逼。 《班固·西都賦》草木塗地,山淵反覆。蹂躪其十二三,乃拗怒而少息。

『舟』

《唐韻》《集韻》《正韻》職流切《韻會》之由切,𠀤音周。 《說文》船也。 《釋名》舟言周流也。 《易·繫辭》刳木爲舟,剡木爲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 《書·說命》若濟巨川,用汝作舟楫。 《爾雅·釋水》天子造舟。 《註》比船爲橋。 《又》諸侯維舟。 《註》維連四船。 《又》大夫方舟。 《註》倂兩船。 《又》士特舟。 《註》單船。 《揚子·方言》關西謂之船,關東謂之舟。今吳越皆謂之船。 《世本》黃帝臣共鼓貨狄,刳木爲舟。 《呂氏春秋》虞姁作舟。 《山海經》滛梁生番禺,是始爲舟。 《物理論》化〈彳瓜〉作舟。 《束皙·發蒙記》伯盆作舟。  又《正韻》載也。  又《韻會》帶也。 《詩·大雅》何以舟之,惟玉及瑤,鞞琫容刀。 《傳》舟,帶也。  又尊下臺,若今時承槃。 《周禮·春官·司尊》春祠夏禴,祼用雞彝鳥彝,皆有舟。 《正字通》一說古彝有舟,設而陳之,爲禮神之器。以酌以祼,皆挹諸其中而注之。舟與彝二器相須,猶尊之與壷,缾之與罍。先儒謂舟形如盤,若舟之載物,彝居其上,非也。今考漢敦足舟,𠂹花舟,舟之用在于容,非虛設以承彝也。形制詳博古圖。  又地名。 《左傳·襄十四年》子囊師于棠,以伐吳。吳人自臯舟之隘要而擊之。 《註》臯舟,吳險阨之道。  又《昭十三年》克息舟城而居之。 《註》息舟,楚邑。  又《哀二十一年》請除館于舟道。 《註》舟道,齊地。  又覆舟,山名。 《淮南子·地形訓》維出覆舟。  又官名。 《禮·月令》季春之月,令舟牧覆舟,五覆五反。 《註》舟牧,主舟之官也。  又姓。 《左傳》晉有大夫舟之僑。  又與周通。 《周禮·冬官考工記》作舟以行水。 《註》故書舟作周。鄭司農云:周當爲舟。  又《韻補》叶陟魚切,音朱。 《道藏歌》玉龜七寶林,唱贊願同舟。丹景曜目精,令我心踟躇。  又《詩·大雅》何以舟之。 《朱註》之遙反。與下刀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