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水米无交”。
朱自清《我是扬州人》:“我知道上海虽然也许比知道绍兴多些,但是绍兴究竟是我的祖籍,上海是和我水米无干的。”
见“水火无交”。朱自清《我是扬州人》:“绍兴究竟是我的祖籍,上海是和我~的。”
一种无色、无臭、透明的液体:~稻。~滴石穿。~泄不通。 河流:汉~。湘~。 江河湖海的通称。~库。~利。~到渠成(喻条件成熟,事情就会顺利完成)。~可载舟。跋山涉~。依山傍~。 液汁:~笔。墨~。 指附加的费用或额外的收入:贴~。外~。肥~。 指洗的次数:这衣服洗过两~了。 姓。
谷类或其他植物的子实去了皮的名称:小~。大~。稻~。~珠薪桂(米像珍珠;柴像桂木,形容物价昂贵,生活困难)。 国际长度单位(旧称“公尺”“米突”),一米等于三市尺。 姓。
《唐韻》《正韻》式軌切《集韻》《韻會》數軌切,𠀤稅上聲。 《說文》準也。北方之行,象衆水𠀤流,中有微陽之氣也。 《徐鉉曰》衆屈爲水,至柔,能攻堅,故一其內也。 《釋名》水,準也,準平物也。 《白虎通》水位在北方。北方者,隂氣,在黃泉之下,任養萬物。水之爲言濡也。 《書·洪範》五行,一曰水。 《又》水曰潤下。 《正義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五行之體,水最微,爲一。火漸著,爲二。木形實,爲三。金體固,爲四。土質大,爲五。 《易·乾卦》水流濕。 《說卦》坎爲水。 《管子·水地篇》水者,地之血氣,如筋脉之通流者也。 《淮南子·天文訓》積隂之寒氣爲水。 又六飮之一。 《周禮·天官》漿人掌共王之六飮,水漿醴涼醫酏。 又《禮·玉藻》五飮:上水、漿、酒、醴、酏。 《註》上水,水爲上,餘次之。 又《禮·曲禮》凡祭宗廟之禮,水曰淸滌。 又明水,所以共祭祀。 《周禮·秋官》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於日,以鑒取明水於月,以共祭祀之明齍明燭共明水。 《註》鑒,鏡屬,取水者。世謂之方諸。 又官名。 《左傳·昭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紀,故爲水師而水名。 又《前漢·律歷志》五聲,羽爲水。 又天水,郡名,漢武帝所置。 又中水,縣名,屬涿郡。應劭曰:易𣻎二水之中。𠀤見《前漢·地理志》。 又黑水,國名,卽𩎟韐。 又露爲上池水。 《史記·扁鵲傳》飮是以上池之水。 《註》上池水,謂水未至地,蓋承取露及竹木上水以和藥。 又姓。 又《韻補》叶式類切,音墜。 《劉楨·魯都賦》蘋藻漂於陽侯,芙蓉出於渚際。奮紅葩之熩熩,逸景燭於崖水。 又叶呼委切,音毀。 《李白·游高淳丹陽湖詩》龜游蓮葉上,鳥宿蘆花裏。少女棹輕舟,歌聲逐流水。 又《韻補》音準。引《白虎通》水之爲言準也。○按準乃水之義,非水之音。蓋沿《周禮·考工記》鄭註,準讀爲水而誤。今不從。
『米』《廣韻》《正韻》莫禮切《集韻》《韻會》母禮切,𠀤瀰上聲。 《說文》粟實也。象禾實之形。 《註》穬顆粒也。十,其稃彙開而米見也。八八,米之形。 《鄭康成·詩箋》米之率,糲十,𥺛九,𥽦八,侍御七。 《周禮·地官》舍人掌米粟之出入。 《註》九穀六米。 《疏》九穀六米者,九穀之中,黍、稷、稻、粱、苽、大豆六者皆有米,麻與小豆、小麥三者無米,故云九穀六米。 又姓。唐有米嘉榮。 又學名。 《禮·明堂位》米廩,有虞氏之庠也。 又《本草》蛇牀,一名蛇米。 《廣東新語》薏苡,一名𧆐米,亦曰薏珠子。 又《日本土風記》倭國十二支之巳曰米。
『无』《唐韻》武夫切,音巫。 《說文》𣞣,亡也。奇字,无通𣞣。王育說,天屈西北爲无。 《易·乾卦》无咎。 《釋文》无音無。易內皆作此字。 《藝苑雄黃》无亦作亡。古皆用亡无,秦時始以蕃橆之橆爲有無之無。詩、書、春秋、禮記、論語本用无字,變篆者變爲無,惟易、周禮盡用无。然論語亡而爲有,我獨亡,諸無字,蓋變隸時誤讀爲存亡之亡,故不改也。 又《廣韻》莫胡切,音模。南无,出《釋典》。 《唐韻》武扶切《廣韻》武夫切《集韻》《韻會》《正韻》微夫切,𠀤音巫。 《說文》亡也。 《玉篇》不有也。 《書·舜典》剛而無虐,𥳑而無傲。 又《益稷》懋遷有無化居。 又《爾雅·釋詁》虛無之閒也。 《註》虛無皆有閒隙。 《老子·道德經》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周子·太極圖說》無極而太極。 又《禮·三年問》無易之道也。 《註》無,猶不也。 又縣名。 《前漢·地理志》越巂郡會無縣。 又姓。 《正字通》漢無且明,無能。 又《廣韻》漢複姓無庸無鉤,俱出自楚。 又文無,藥名。 《古今注》相別贈之以文無。文無,一名當歸。 又《說文奇字》作无。 《玉篇》虛无也。周易無字俱作无。 又《集韻》或作亡。 《詩·衞風》何有何亡。 又通作毋。書,無逸。 《史記·魯世家》作毋逸。 又通作毛。 《後漢·馮衍傳》飢者毛食。 《註》衍集:毛作無。今俗語猶然。或古亦通乎。 《佩觿集》河朔謂無曰毛。 《通雅》江楚廣東呼無曰毛。 又《集韻》或作武。◎按禮器:詔侑武方。註:武當爲無,聲之誤也。鄭註:明言其誤。集韻合無,武爲一。非。 《集韻》無或作橆。韻會,𣞣本古文蕃𣞣字。篆借爲有無字。李斯變隷變林爲四點。〇按說文𣠮,从亡無聲,在亡部。至蕃橆之橆,在林部。音義各別,不云相通。且有無與蕃橆義尤相反,不應借用。玉篇集韻韻會俱非。韻會蕃橆作蕃𣞣,尤非。 又按讀書通云:通作勿莫末沒蔑微不曼瞀等字,或止義通,或止音近,實非一字也。讀書通誤。 又梵言,南無呼那謨。那如拏之上聲,謨音如摩,猶云歸依也。
『干』《唐韻》古寒切《集韻》《韻會》居寒切,𠀤音竿。 《說文》干,犯也。 《左傳·文四年》其敢干大禮,以自取戾。 《晉書·衞玠傳》非意相干,可以理遣。 又《爾雅·釋言》干,求也。 《書·大禹謨》罔違道以干百姓之譽。 《論語》子張學干祿。 又盾也。 《揚子·方言》盾,自關而東或謂之〈盾支〉,或謂之干,關西謂之盾。 《書·大禹謨》舞干羽于兩階。 《詩·大雅》干戈戚揚。 又司干,官名。 《周禮·春官》司干掌舞器。 又《爾雅·釋言》干,扞也。 《註》相扞衞。 《疏》孫炎曰:干盾,自蔽扞。 《詩·周南》公侯干城。 《疏》干城者,言以武夫自固,爲扞蔽如盾,爲防守如誠然。 又㵎也。 《詩·小雅》秩秩斯干。 《傳》干,㵎也。 又水涯也。 《易·漸卦》鴻漸干干。 《註》干謂大水之旁,故停水處者。 《詩·魏風》寘之河之干兮。 《傳》干,厓也。 又國郊曰干。 《詩·邶風》出宿于干。 《傳》干言國郊也。 又《韻會》若干,數未定之辭,猶言幾許也。 《禮·曲禮》問天子之年。對曰:聞之始服衣若干尺矣。 《前漢·食貨志》或用輕錢百加若干。 《註》師古曰:若干,且設數之言也。干猶箇也。謂當如此箇數耳。 又自甲至癸爲天干。 《皇極經世》十干,天也。十二支,地也。支干,配天地之用也。 《皇極內篇》十爲干,十二爲支。十干者。五行有隂陽也。十二支者,六氣有剛柔也。 又闌干,橫斜貌。 《古樂府·善哉行》月沒參橫,北斗闌干。 又《韻會》闌楯閒曰闌干。 《李白·淸平調》沉香亭北倚闌干。 又《韻會》目眶謂之闌干。 《正韻》闌干,淚流貌。 《談藪》王元景使梁,劉孝綽送別,泣下。元景無淚謝曰:別後當闌干。 《白居易詩》玉容寂寞淚闌干。 又蘭干,紵也。 《後漢·哀牢國傳》蘭干細布,織成文章如綾錦。 《華陽國志》蘭干,獠言紵也。 又干將,劒名。 《吳越春秋》干將者,吳人也。莫邪,干將之妻也。干將作劒,莫邪斷髮翦爪投于爐中,金鐵乃濡,遂以成劒。陽曰干將,隂曰莫邪。 又干遮,曲名。 《司馬相如·子虛賦》淮南干遮。 《註》干遮,曲名也。 又射干,木名。 《荀子·勸學篇》西方有木,名曰射干。 又草名。 《本草圖經》射干,花白莖長,如射人之執干。 《後漢·𨻰寵傳》陽氣始萌,十一月有蘭,射干,芸荔之應。 又獸名。 《司馬相如·子虛賦》騰遠射干。 《註》射干,似狐,能緣木。 又野干,亦獸名。 《法華經》野干,體瘦無目,爲諸童子摘擲,受諸苦痛。 又發干、蘭干、餘干,𠀤縣名。 《後漢·郡國志》東郡有發干縣,漢陽郡有蘭干縣。 《隋書·地理志》鄱陽郡有餘干縣。 又長干,地名。 《左思·吳都賦》長干延屬。 《註》建業南五里有山岡,其閒平地,吏民雜居。東長干中有大長干,小長干,皆相連。地有長短,故號大小長干。韓詩曰考盤在干。地下而黃曰干。 又姓。 《左傳·昭二十一年》宋有干犫。 《劉向·別錄》有干長,著天下忠臣九篇。 又段干,干己,𠀤複姓。 《史記·老子傳》老子之子名宗,爲魏將,封於段干。 《註》段干,應是魏邑名,而魏世家有段干木,段干子。田完世家有段干朋。疑此三人是姓段干也,本蓋因邑爲姓。 《何氏姓苑》漢有干已衍,爲京兆尹。 又《集韻》居案切,音盰。扞也。 《詩·周南》公侯干城。沈重讀。 又《篇韻》音寒。國名。 《淮南子·道應訓》荆有佽飛,得寶劒於干隊。 《註》干國,在今臨淄,出寶劒。 又《韻會》通作奸。 《前漢·劉向傳》數奸死亡之誅。 又通作忓,干預也。 《唐書·萬壽公主傳》無忓時事。 又《韻會》通作竿。 《後漢·董卓傳》乗金華靑蓋,瓜畫兩轓,時人號竿摩車,言其服飾近天子也。 《註》竿摩,謂相逼近也。今俗以事干人者謂之相竿摩。 又與矸通。 《集韻》矸,石也。或省作干。 又與豻通。 《類篇》豻或作干。 《儀禮·大射儀》量人量侯道干五十。 《註》干讀豻。豻侯者,豻鵠豻飾也。 又古與乾通。 《初月帖》淡悶干嘔。楊愼曰:淡,古淡液之淡,干,古干溼之干。今以談作痰,干作乾,非也。 又叶經天切,音堅。 《黃庭經》回紫抱黃入丹田,漱嚥靈液災不干。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渠焉切,音虔。易卦名。 《程頤曰》以形體謂之天,以性情謂之乾。 《本義》乾,健也。 《釋名》乾,進也。行不息也。 又馬飾曰連乾。 《顧況詩》金鞍玉勒錦連乾。 又姓。 又州名。古雍州地,唐置乾州。 又《唐韻》古寒切《集韻》《韻會》《正韻》居寒切,𠀤音干。燥也。 《詩·王風》中谷有蓷,暵其乾矣。 《左傳·僖十五年》慶鄭曰:張脈僨興,外彊中乾。 又乾侯,地名。言其水常竭也。今廣平府成安縣,卽其地。 《說文》𧸟作𨝌。 又桑乾,河名。卽濕水。 《水經注》濕水,出鴈門隂館縣東北,過代郡桑乾縣南,又東過涿鹿縣北,又東南出山過廣陽薊縣北。 又乾沒。 《史記·張湯傳》始爲小吏乾沒。 《註》言掩取貨利,沒爲已有,如水盡涸也。 又《韻補》叶渠巾切,音勤。 《邯鄲淳受命述》治詠儒墨,納策公卿。昧旦孜孜,夕惕乾乾。叶下人。 又叶經天切,音堅。 《韓愈詩》𣁪𣁪新葉大,瓏瓏晚花乾。靑天何寥寥,雨蝶飛翩翩。 《註》乾,花色不潤也。 《唐韻》古案切《集韻》《韻會》居案切《正韻》古汗切,𠀤干去聲。 《類篇》幹,能事也。 《易·蠱卦》幹父之蠱。 《註》幹父之事,能承先軌,堪其任者也。 又《玉篇》幹,體也。 《易·乾卦》貞者,事之幹也。 又草木莖曰幹。 《詩詁》木旁生者爲枝,正出者爲幹。 又凡器之本曰幹。 《禮·月令》羽箭幹。 《註》幹者,器之本也。 《疏》器之材樸,總謂之幹。 《周禮·冬官考工記》荆之幹。 《註》柘也,可以爲弓弩之幹。 又十干,本作幹。 《廣雅》甲乙爲幹。幹者,日之神也。 又脅也。 《公羊傳·莊元年》搚幹而殺之。 《爾雅·釋畜》回毛在幹,茀方。 《疏》旋毛在脅者,名茀方。 又奇幹,國名。 《汲冢周書》奇幹善芳。 《註》奇幹在北。善芳者,鳥名。 又《韻會》幹,脊骨。 《左傳·昭二十五年》唯是楄柎,所以藉幹。 又姓。 《萬姓統譜》見《姓苑》。宋時西夏有幹道冲,其先從夏主遷興州,世掌夏國史。道冲通五經,爲蕃漢敎授,官至中書宰相。元有幹勒忠,習女直契丹字,通法律,官至同僉樞密院事。 又《集韻》《正韻》𠀤河干切,音寒。 《集韻》幹,井垣也。 《韻會》幹,井上木欄也。其形四角,或八角。 又謂之銀牀。 《莊子·秋水篇》吾跳樑乎井幹之上。 又樓名。 《前漢·郊祀志》武帝立井幹樓,高五十丈。 《註》積木而高爲樓,若井幹之形也。 《班固·西京賦》攀井幹而未半,目眴轉而意迷。 又《韻會》與管通。 《前漢·劉向傳》石顯幹尚書。 《註》師古曰:幹,與管同。 《後漢·竇憲傳》內幹機密。 《註》幹,古與管通。 又叶九件切,音蹇。 《揚子·太𤣥經》井無幹,水直衍。 又叶經電切,音見。 《蘇轍·墨君堂詩》中堂開素壁,蕭颯起霜幹。隨宜賦竹意,落筆皆蔥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