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过地皮湿


   水流过地面,地皮就湿。意思是没二话,就是这样。也用来比喻事情办过没什么效果,作用不大,印象不深。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shuǐ guò dì pí shī
成语简拼 sgdps
成语字数  5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水流过地面,地皮就湿。意思是没二话,就是这样。也用来比喻事情办过没什么效果,作用不大,印象不深。


成语示例


的事儿,不过是~,卖个眼前俏就算了! 孙犁《风云初记》二十五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七回:“如今没别的,水过地皮湿,姑娘就是照师傅的话,实打实的这么一点头,算你瞧得起这个师傅了。”


成语典故

主谓 水流过总要湿地皮。比喻经手的人都要捞一点好处。张孟良《血溅津门·诡计》:“反正是穷人倒霉,层层扒皮,~,中间人总要多少捞一点油水。”△用于比喻事情过后,印象不深,作用不大。→层层扒皮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一种无色、无臭、透明的液体:~稻。~滴石穿。~泄不通。 河流:汉~。湘~。 江河湖海的通称。~库。~利。~到渠成(喻条件成熟,事情就会顺利完成)。~可载舟。跋山涉~。依山傍~。 液汁:~笔。墨~。 指附加的费用或额外的收入:贴~。外~。肥~。 指洗的次数:这衣服洗过两~了。 姓。

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球(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心说。 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质。~壳。 地球表面除去海洋、江河、湖泊的部分:陆~。~下。 地球表面的土壤:土~。田~。~政。~主。 地球上的一个区域:~区。此~。 建筑材料铺成的平面:~板。~毯。 所在空间或区域的部位:~点。目的~。 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易~以处。 表示思想或行动的某种活动领域:见~。境~。心~。 底子:质~。

结构助词,用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修饰后面的谓语:慢慢~走。

动植物体表的一层组织:~毛。 兽皮或皮毛的制成品:裘~。 包在外面的一层东西:封~。书~。 表面:地~。 薄片状的东西:豆腐~。 韧性大,不松脆:花生放~了。 不老实,淘气:顽~。 指橡胶:胶~。~球。 姓。

沾了水或是含的水分多,与“干”相对:~度。潮~。~润。~热。~漉漉。 中医学名词:~气。~邪。~泻。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水』

《唐韻》《正韻》式軌切《集韻》《韻會》數軌切,𠀤稅上聲。 《說文》準也。北方之行,象衆水𠀤流,中有微陽之氣也。 《徐鉉曰》衆屈爲水,至柔,能攻堅,故一其內也。 《釋名》水,準也,準平物也。 《白虎通》水位在北方。北方者,隂氣,在黃泉之下,任養萬物。水之爲言濡也。 《書·洪範》五行,一曰水。 《又》水曰潤下。 《正義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五行之體,水最微,爲一。火漸著,爲二。木形實,爲三。金體固,爲四。土質大,爲五。 《易·乾卦》水流濕。 《說卦》坎爲水。 《管子·水地篇》水者,地之血氣,如筋脉之通流者也。 《淮南子·天文訓》積隂之寒氣爲水。  又六飮之一。 《周禮·天官》漿人掌共王之六飮,水漿醴涼醫酏。  又《禮·玉藻》五飮:上水、漿、酒、醴、酏。 《註》上水,水爲上,餘次之。  又《禮·曲禮》凡祭宗廟之禮,水曰淸滌。  又明水,所以共祭祀。 《周禮·秋官》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於日,以鑒取明水於月,以共祭祀之明齍明燭共明水。 《註》鑒,鏡屬,取水者。世謂之方諸。  又官名。 《左傳·昭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紀,故爲水師而水名。  又《前漢·律歷志》五聲,羽爲水。  又天水,郡名,漢武帝所置。  又中水,縣名,屬涿郡。應劭曰:易𣻎二水之中。𠀤見《前漢·地理志》。  又黑水,國名,卽𩎟韐。  又露爲上池水。 《史記·扁鵲傳》飮是以上池之水。 《註》上池水,謂水未至地,蓋承取露及竹木上水以和藥。  又姓。  又《韻補》叶式類切,音墜。 《劉楨·魯都賦》蘋藻漂於陽侯,芙蓉出於渚際。奮紅葩之熩熩,逸景燭於崖水。  又叶呼委切,音毀。 《李白·游高淳丹陽湖詩》龜游蓮葉上,鳥宿蘆花裏。少女棹輕舟,歌聲逐流水。  又《韻補》音準。引《白虎通》水之爲言準也。○按準乃水之義,非水之音。蓋沿《周禮·考工記》鄭註,準讀爲水而誤。今不從。

『地』

《廣韻》徒四切《集韻》大計切《韻會》徒二切《正韻》徒利切,𠀤音弟。 《說文》元氣初分,重濁隂爲地,萬物所𨻰列也。 《白虎通》地者,易也。言養萬物懷任交易變化也。 《釋名》地,底也,其體底下,載萬物也。 《易·說卦傳》坤爲地。 《內經》岐伯曰:地爲人之下,太虛之中。黃帝曰:馮乎。曰:大氣舉之。 《周禮·地官》土訓掌道地圖,以詔地事,道地慝,以辨地物,而原其生,以詔地求。 《博物志》地以名山爲輔佐,石爲之骨,川爲之脈,艸木爲之毛,土爲之肉。  又第也,但也。 《前漢·丙吉傳》西曹地忍之。  又叶徒何切,音沱。 《屈原·橘頌》閉目自愼,終不失過兮。秉德無私,參天地兮。 《揚雄·羽獵賦》鳥不及飛,獸不得過,軍驚師駭,刮野埽地。○按吳棫收地入箇韻,音隋,則過可如字讀,沱隋亦平去閒耳。本作坔。

『皮』

《唐韻》符羈切《集韻》《韻會》《正韻》蒲糜切,𠀤音疲。 《說文》剝取獸革者,謂之皮。从又,爲省聲。 《長箋》从爲形義俱遠。當作从又从尸。 《徐曰》又,手也。生曰皮,理之曰革,柔之曰韋。 《書·禹貢》梁州,厥貢熊羆狐狸織皮。 《傳》貢四獸之皮,織金罽。 《周禮·天官》掌皮掌秋斂皮,冬斂革,春獻之。 《註》有毛爲皮,去毛爲革。  又《釋名》被也。被,覆體也。 《韻會》皮膚,肌表也。 《史記·酈生傳》足下以目皮相,恐失天下士。  又《揚子·方言》秦晉言非其事,謂之皮傳。 《註》謂强語也。 《後漢·張衡傳》後人皮傳,無所容篡。 《註》皮膚淺近,强相傅會也。  又《博雅》皮,弁冠也。 《禮·郊特牲》祭之日,王皮弁以聽祭報,示民嚴上也。  又《正韻》狐貉之裘曰皮也。 《莊子·讓王篇》冬日衣皮毛。  又皮侯。 《周禮·冬官考工記》張皮侯而棲鵠。 《論語》射不主皮。 《註》皮,革也。布侯而棲革於其中以爲的,所謂鵠也。  又皮幣。 《前漢·武帝紀》請收銀錫,造白金及皮幣,以足用。  又腹心部曰皮室。 《遼史·百官國語解》軍制有南北左右皮室,及黃皮室,皆掌精兵。  又《博雅》重皮,厚朴也。  又《古今注》長安兒童呼苦葴爲皮弁。  又《本草·釋名》仰天,皮掬,天皮,地衣草別名。卽濕地上苔衣也。  又皮氏,縣名。 《前漢·地理志》屬河東郡。  又皮山,山名。見《山海經》。  又姓。鄭大夫子皮,後漢皮揚,唐皮日休。  又叶蒲何切,音婆。 《詩·召南》羔羊之皮,素絲五紽。 《左傳·宣二年》宋華元謂役者曰:牛則有皮,犀兕尚多,棄甲則那。役者曰:從其有皮,丹漆若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