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晚 唐 罗隐 、 罗邺 、 罗虬 。三人皆 浙江 人,同应举,又以诗名相近,故称。 明 杨慎 《升庵诗话·三罗诗》:“ 晚唐 江 东三 罗 , 罗隐 、 罗鄴 、 罗虬 也。”参见“ 三罗 ”。
指晚 唐 罗隐 、 罗邺 、 罗虬 。三人皆 浙江 人,同应举,又以诗名相近,故称。 明 杨慎 《升庵诗话·三罗诗》:“ 晚唐 江 东三 罗 , 罗隐 、 罗鄴 、 罗虬 也。”参见“ 三罗 ”。
大河的通称:~山。~河。~天。~干(gān)(江边)。~心补漏(喻错过时机,补救已迟)。 特指中国长江:~防。~汉。~淮。~左(古代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亦指东晋、宋、齐、梁、陈各代的全部地区)。~右(a.古代指长江下游北岸,淮水中下游以南地区;b.旧时江西省的别称)。~东(古代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亦指三国时吴国的全部地区)。~表(古代指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 姓。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维空间。~部曲。~国(中国朝代名)。 表示多次或多数:~思而行。~缄其口。
《唐韻》《集韻》《韻會》𠀤古雙切,音杠。水名。 《風俗通·山澤篇》江者,貢也。出珍物,可貢獻也。 《釋名》江,共也。小江流入其中,所公共也。 《說文》水出蜀湔氏徼外岷山,入海。 《書·禹貢》岷山導江。 《家語》夫江始於岷山,其源可以濫觴。及其至江津也,不舫舟,不避風雨,不可以涉。 又《書·禹貢》三江旣入。 《韋昭國語註》吳松江,錢塘江,浦陽江。 《郭璞·山海經註》岷山,大江水所出。崍山,南江水所出。崌山,北江水所出。南江,北江,皆東流注於大江。 《庾闡·揚都賦註》松江,東北行七十里得三江口,東北入海爲婁江,東南入海爲東江,幷松江爲三。 《前漢·地理志註》三江,謂北江、中江、南江。 又九江,在荆州。 《書·禹貢》九江孔殷。 《正義》江以南,水無大小,俗人皆呼爲江。 又州名。春秋時爲吳楚地,秦爲九江郡,晉爲潯陽郡,卽古江州。 《地理通釋》漢九江郡,本在江北,而今所謂江州者,實武昌郡之柴桑縣。後以江北之潯陽幷柴桑而立郡,又自江北徙治江南,以故江南得有潯陽之名。後又因潯陽而攺爲江州,實非古江州地也。 又姓。本伯益之後,爵封于江,後以國爲氏。 又星名。 《史記·天官書》天潢旁江星。江星動,人涉水。 又帝江,神鳥。出天山,識歌舞。見《山海經》。 又《韻補》叶古紅切,音公。 《楚辭·九章》將運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去終古之所居兮,今逍遙而來東。今滇語呼江爲公。 又名江魚爲公魚。
『三』《唐韻》《集韻》《韻會》蘇甘切《正韻》蘇監切,𡘋颯平聲。 《說文》三,天地人之道也。謂以陽之一合隂之二,次第重之,其數三也。 《老子·道德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史記·律書》數始於一,終於十,成於三。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凡兵無過三其身。 又《左傳·昭七年》士文伯曰:政不可不愼,務三而已。一擇人,二因民,三從時。 又《晉語》民生於三,事之如一。 又《周語》人三爲衆,女三爲粲,獸三爲羣。 又姓。明三成志。 又漢複姓。屈原之後有三閭氏,三飯尞之後有三飯氏,三州孝子之後有三州氏。 又去聲。 《韻會》蘇暫切。 《論語》三思而後行。 又本作參。 《博雅》參,三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參分其股圍。 《前漢·𠛬法志》秦造參夷之誅。𡘋與三同。 又《韻補》叶疏簪切,音森。 《詩·召南》摽有梅,其實三兮。下叶今。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