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肥沃的土地极为宽广。
形容肥沃的土地极为宽广。
阳依山阻汉,~,设若侵略,据山以为巢穴,如人扼其咽喉。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四
《史记?留侯世家》:“夫关中左殽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
《史记?留侯世家》:“夫关中左殽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
土地肥:~土。~饶(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腴。肥~。~野。~壤。 灌溉,浇:~田。~盥。如汤~雪。 光盛,丰美:~~。 姓。
松软的土,可耕之地:土~。沃~。~土。 地,与“天”相对:霄~。天~之别。 地区,区域:~界。接~。穷乡僻~。 古同“攘”,纷乱。 古同“穰”,五谷丰收。
数目,十个一百(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仟”代):~周(无线电波频率单位)。~克(即一公斤)。~米(即一公里)。 喻极多:~里马。~言万语。~钧一发。~虑一失。~锤百炼(❶喻多次斗争考验;❷喻对诗文做多次精细修改)。 见“秋”字“秋千”。 姓。
居住的地方:故~。返~(回老家)。 街坊(古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弄(lòng )。 中国市制长度单位:一~(等于五百米)。~程牌。 衣物的内层:被~。 内部,与“外”相对,并引申为一定范围以内:~外。心~。这~。那~。 姓。
《廣韻》《集韻》《韻會》𠀤烏酷切,音鋈。 《說文》灌漑也。 《書·說命》啓乃心,沃朕心。 《正義》當開汝心所有,以灌沃我心也。 又盛也。 《詩·衞風》其葉沃若。 《疏》沃若,沃沃然盛也。 又壯姣也。 《詩·檜風》夭之沃沃。 《傳》沃沃,壯姣也。 又柔也。 《詩·小雅》其葉有沃。 《傳》沃,柔也。 又土不磽曰沃壤。 《左傳·襄二十五年》楚蔿掩爲司馬,井衍沃。 《註》衍沃,平美之地。 又盥手曰沃盥。 《周禮·夏官》小臣大祭祀沃王盥。 《疏》言爲王沃手,盥手也。 又《左傳·正義》盥謂洗手,沃謂澆手。 又泉名。 《爾雅·釋水》沃泉縣出。 又水名。在沃陽縣西北。 《水經注》中陵水東逕沃陽縣,又西北流注沃水。 又九土之一。 《淮南子·地形訓》正南次州曰沃土。 又閩南人謂雨淋曰沃。見《鄭瑗井觀瑣言》。 又曲沃,晉邑名。 《詩·唐風》素衣朱襮,從子于沃。 《廣輿記》曲沃縣,屬山西平陽府。 又姓。沃丁之後。吳有沃焦,著《神仙傳》。 又《集韻》鬱縛切,音艧。茂貌。 《詩·衞風》其葉沃若,徐邈讀。 《說文》本作𣵽,今省。
『壤』《廣韻》如兩切《集韻》汝兩切,𠀤音穰。 《說文》柔土也。無塊曰壤。 又物自生則言土,人耕種則言壤。 《書·禹貢》咸則三壤。 《周禮·地官·大司徒》辨十有二壤之物,知其種,以敎稼穡樹藝。 又壤奠,壤土所出奠贄也。 《書·康王之誥》一二臣衞,敢執壤奠。 又《揚子·方言》梁益之閒,所愛諱其肥盛曰壤。壤子猶愛子也。 《鄒陽·上吳王書》壤子王梁。 又富足也。與穰同。 《列子·天瑞篇》一年而給,二年而足,三年大壤。 又傷也。 《穀梁傳·隱三年》日有食之,吐者外壤,食者內壤。 又紛錯貌。 《史記·貨殖傳》天下壤壤,皆爲利往。 又蓋壤,天地也。 《韓愈詩》威風挾惠氣,蓋壤兩劘拂。 又煩壤,糞埽之餘積也。 《莊子·達生篇》煩壤之內,雷霆居之。 又蟻壤,泉穴也。 《戰國策》齊桓公伐孤竹,山中無水。隰朋曰:去蟻壤寸有水。掘之,果得水。 又擊壤,古戲也。 《史記·五帝紀》帝遊康衢,老人擊壤而歌于路。 又地名。 《春秋·宣七年》公會晉侯、宋公、衞侯、鄭伯、曹伯于黑壤。 《註》晉地。 《左傳·隱十一年》公之爲公子也,與鄭人戰于狐壤。 《註》鄭地。 《史記·秦本紀》甘茂伐韓宜陽,五月不拔,樗里子譖之,王欲罷兵。茂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悉起兵拔之。一曰息壤,坌土也。 《路史》息生之土,長而不窮。柳宗元有永州龍興寺息壤記。 又姓。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壤駟赤,字子徒,秦人。 又《集韻》如陽切,音勷。肥土也。 《急就章》墼絫廥廐庫東廂,屛廁溷渾糞土壤。
『千』《唐韻》蒼先切《集韻》《韻會》《正韻》倉先切,𠀤音阡。 《說文》十百也。 又《廣韻》漢複姓。 又《韻補》叶雌人切,請平聲。 《劉劭趙都賦》宮妾盈兮數百,食客過兮三千。越信孟之𤰞體,慕姬旦之懿仁。
『里』《廣韻》良已切《集韻》兩耳切《正韻》良以切,𠀤音裏。 《爾雅·釋言》里,邑也。 《詩·鄭風》將仲子兮,無踰我里。 《傳》里,居也。 《周禮·地官·遂人》五家爲鄰,五鄰爲里。 《前漢·𠛬法志》在壄曰廬,在邑曰里。 《風俗通》五家爲軌,十軌爲里。里者,止也,五十家共居止也。 又《正韻》路程,今以三百六十步爲一里。 又憂也。 《詩·大雅》瞻卬昊天,云如何里。 《箋》里,憂也。 又姓。 《左傳·昭十七年》鄭之未災也,里析告子產。 《註》里析,鄭大夫。 又百里、相里,複姓。 又地名。 《左傳·宣三年》子臧得罪而出,誘子華而殺之南里。 《註》南里,鄭地。 又山名。 《史記·封禪書註》高里山,在泰山下。 又《五代史·附錄》契丹所居曰梟羅箇沒里。 《註》沒里者,河也。 又古夫稱妻曰鄕里。 《南史·張彪傳》我不忍令鄕里落它處。 《沈約·山隂柳家女詩》還家問鄕里,詎堪持作夫。 又《正韻》漢制:長安有戚里,人君姻戚居之,後世因謂外戚爲戚里。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匠人》里爲式,然後可以傳衆方。 《註》里,讀爲已,聲之誤也。 《釋文》里,音以。 《唐韻》良士切《集韻》《韻會》兩耳切,𠀤音里。 《說文》衣內也。 《詩·邶風》綠衣黃裏。 又《小雅》不屬于毛,不離于裏。 又治裏,謂道氣也。 《班固·幽通賦》單治裏而外凋兮。 又《類篇》良志切,音吏。義同。 《干祿字書》俗作裏。裏字作重下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