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嘴的葫芦。比喻不善言谈或说话很少的人。
元·关汉卿《蝴蝶梦》第二折:“浑身是口怎支吾,恰似个没嘴的葫芦。”
偏正 比喻不善言谈的人,或指由于某种原因或处在某种特殊环境下而一时说不上话来的人。元·无名氏《百花亭》1折:“王小二,你这没嘴葫芦,倒会贴怪。”△贬义。多用于比喻言谈方面。→张口结舌 笨嘴拙舌 ?伶牙俐齿 能说会道能言善语
隐在水中:沉~。~顶之灾。 隐藏,消失:埋~。~落。 漫过,高过:水~了头顶。淹~。 财物收归公有或被私人侵吞:~收。抄~。 终,尽:~世。~齿不忘。 同“殁”。
口,动物吃食,发音的器官,亦指说话:~巴。~头。~快。~严。~直。~软。~笨。~馋。张~。~甜心苦。 形状或作用像嘴的东西:山~。壶~儿。
〔~芦〕a.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像大小两个球连在一起,可以盛酒或供观赏;b.这种植物的果实。 大蒜的别称。
〔~苇〕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水边,茎中空,茎可编席,亦可造纸。简称“芦”,如“~花”、“~根”、“~笛”、“~席”、“~荡”;亦简称“苇”,如“~丛”、“~塘”、“~箔”、“~荡”。 姓。
《集韻》祖委切,音㭰。本作觜。與𠲿𠾋同。詳𠲿字註。
『葫』《集韻》洪孤切,音胡。 《廣韻》葫,瓜也。 又《類篇》𦸔葫,菰米也。 又《玉篇》大蒜也。 《本草註》今人謂葫爲大蒜,蒜爲小蒜。 《孫緬云》張騫使西域,得大蒜、葫荽,則小蒜中土舊有,而大蒜出胡也,故有胡名。
『芦』《集韻》與芐同。或作𦬅,非。 《唐韻》落胡切《韻會》《正韻》龍都切,𠀤音盧。 《說文》蘆菔也。一曰薺根。 《爾雅·釋草》葖,蘆萉。 又《玉篇》葦之未秀者爲蘆。 又藥名。 《本草》黎蘆,一名蔥葵。 又城名。 《北史·皮豹子傳》宋以文德爲武都王,守葭蘆城。 又水名。 《水經注》長蘆水又東徑九門波故縣也。 又關名。 《杜甫詩》少留周家窪,欲出蘆子關。 又《集韻》淩如切,音閭。亦藥名。 《本草》漏蘆。 《博雅》飛廉,漏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