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萍浮梗


   浮动在水面的萍草和树根。比喻踪迹漂泊不定。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fàn píng fú gěng
成语注音 ㄈㄢˋ ㄆ一ㄥˊ ㄈㄨˊ ㄍㄥˇ
成语简拼 fpfg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英文 floating duckweed and plant stems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浮动在水面的萍草和树根。比喻踪迹漂泊不定。


近义词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唐·徐夤《别》诗:“酒尽欲终问后期,泛萍浮梗不胜悲。”


成语典故

并列 水面上飘动萍草和树梗。比喻飘荡无主。唐· 徐夤《别》诗:“酒尽欲终向后期,~不胜悲。”△贬义。多用于情状方面。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漂浮:~舟。 透出:脸上~出了红晕。 浮浅,不切实:浮~。空~。~~之交(友谊不深)。~~而谈。 一般地:~论。~指。~称。广~。~览。~读。 水向四处漫流:~溢。

一年生草本植物,浮生水面,叶子扁平,表面绿色,背面紫红色,叶下生须根,开白花,称“浮萍”,亦称“青萍”、“紫萍”,多用以喻不定的生活或行踪:~泊。~踪。~水相逢。

漂在水面上,与“沉”相对:~桥。~力。~标。~萍。~泛。~沉。漂~。~光掠影。 表面的:~皮儿。~土。~雕。 空虚,不切实:~夸。~华。 不沉静,不沉着:轻~。~躁。 暂时的:~记。~支。 可移动的:~财。~荡。~吊。~动。 超过,多余:人~于事。 呈现,涌现:~现。~想。 中医指脉搏浮在肌肤表层:~脉。

植物的枝或茎:菜~子。 直,挺立:~着脖子。 正直,直爽:~直。 阻塞,妨碍:~塞(sè)。~阻。心肌~死。 大略:~概。 有刺的草木:~榆(刺榆)。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泛』

《唐韻》《集韻》《韻會》𠀤孚梵切,音汎。 《說文》浮也。一曰流也。通作汎。 《前漢·郊祀歌》泛泛滇滇從高斿。  又《集韻》方勇切,音捧。覆也。 《前漢·武帝紀》泛駕之馬。 《註》本作覂,後通用。  又《廣韻》房法切《韻會》扶法切,𠀤音乏。泛𣶏,聲微小貌。

『萍』

《唐韻》薄經切《集韻》旁經切,𠀤音甁。 《玉篇》萍草。 《本草註》萍卽楊花所化,一葉經宿卽生數葉,葉下有微鬚,卽其根也。 《禮·月令》萍始生。 《周禮·萍氏註》萍之草無根而浮,取名於其不沉溺。 《後漢·鄭𤣥傳》萍浮南北。  又靑萍,劒名。  又地名。 《竹書紀年》蒐于萍澤。 《晉書·地理志》萍鄕,屬安成郡。  又《集韻》《正韻》與苹同。 《韻會》苹、萍本是一物,字異而音義相同。◎按《詩》食野之苹,毛氏傳云:苹,䓑也。鄭氏箋云:苹,藾蕭也。疏云:萍是水中之草,非鹿所食。故鄭氏不从毛氏,觀下食蒿食芩,皆陸草可知,則苹當依經疏藾蕭,萍是浮萍,絕然二物,字可通借,義不相通,《韻會》之說非。

『浮』

《唐韻》縛牟切《集韻》《韻會》房尤切《正韻》房鳩切,𠀤音罘。 《說文》氾也。 《論語》乗桴浮於海。  又順流曰浮。 《書·禹貢》浮于濟漯。  又濟涉腰瓠曰浮。 《淮南子·釋山訓》百人抗浮。 《註》浮,瓠也。  又溢也,過也。 《禮·坊記》君子與其使食浮于人也,寧使人浮于食。  又先時曰浮。 《書·盤庚》鮮以不浮于天時。  又輕也。 《楚語》疏其穢而鎭其浮。  又浮浮,氣烝貌。 《詩·大雅》烝之浮浮。  又雨雪盛貌。 《詩·小雅》雨雪浮浮。  又衆彊貌《詩·大雅》江漢浮浮。  又浮沉,無定之意。 《詩·小雅》載沉載浮。  又《小爾雅》浮,罰也。謂罰爵也。 《禮·投壷》無偝立,無踰言,若是者浮。  又水名。 《水經注》靑河東北,浮水故瀆出焉。  又山名。 《山海經》竹山西百二十里曰浮山。  又《廣輿記》廣東高州府城東有浮山。  又羅浮,二山名。 《羅浮山記》在增城,博羅二縣境。  又竹名。 《戴凱之·竹譜》浮竹亞節,虛軟厚肉。  又石名。 《左思·吳都賦》浮石若桴。  又天浮,星名。 《甘氏星經》天浮四星,在左旗南北列。主漏刻。  又《莊綽鷄肋編》釣竿之半,繫以荻梗,謂之浮子。  又《甄權脈經》浮爲風爲虛。  又《集韻》普溝切,音桴。漂也。  又《韻補》叶符非切,音肥。 《楚辭·遠遊》指炎神而直馳兮,吾將往乎南疑。覽方外之荒忽兮,沛罔象而自浮。

『梗』

《唐韻》《廣韻》《集韻》《類篇》《正韻》𠀤古杏切,音鯁。 《說文》山枌楡,有朿,莢可爲蕪荑者。  又病也。 《詩·大雅》至今爲梗。  又禦災曰梗。 《周禮·天官》女祝以時招梗,禬禳以除疾殃。  又《爾雅·釋詁》梗,正直也。  又《揚子·方言》梗,略也。梗槩,大略也。  又草木刺人爲梗。 《張衡·西京賦》梗木爲之靡拉。  又枝梗。 《戰國策》桃梗土偶。  又土梗,非眞物也。 《莊子·田子方》吾所學者,直土梗耳。  又猛也。 《方言》韓趙之閒曰梗。 《淮南子·原道》鋤其强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