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马渡江


   相传 靖康 之变, 康王 ( 高宗 赵构 )质于 金 ,与 金 太子同射。 康王 三矢俱中, 金 人以为此必拣选宗室之长于武艺者冒名为之,留之无益,遣还。 康王 得脱,奔窜疲困,假寐于 崔府君庙 中,梦神人曰:“ 金 人追及,速去之。已备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ní mǎ dù jiāng
成语简拼 nmdj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相传 靖康 之变, 康王 ( 高宗 赵构 )质于 金 ,与 金 太子同射。 康王 三矢俱中, 金 人以为此必拣选宗室之长于武艺者冒名为之,留之无益,遣还。 康王 得脱,奔窜疲困,假寐于 崔府君庙 中,梦神人曰:“ 金 人追及,速去之。已备


出处典源

成语典故

宋.辛弃疾《南渡录》:“宋徽宗第九子康王构,质于金,间道奔窜,倦息崔府君庙。有马在侧,王躍马南驰,一日行七百里。河既渡而马不前,下视之,泥马也。” 据清.赵翼《陔余丛书.高宗泥马渡江之讹》则提出不同的说法:赵构再度使金,至磁州,留守宗泽劝留,不从。泽乃借神以止之,曰:此间有崔府君庙,甚灵,可以卜珓。是夜人报庙中泥马衔车辇等物填塞去路。康王因止不前。 民间关于“泥马渡康王”的传说,是根据《南渡录》而来。后因用为典实。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二十回“金营神鸟引真主,夹江泥马渡康王”:“天枢拱北辰,地轴趋南曜。神灵随默祐,泥马渡江潮。”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土和水合成的东西:~巴。~垢。~浆。~煤。~淖(泥污的洼地)。~泞。~洼。 像泥的东西:枣~。山药~。印~(盖图章用的印色)。蒜~。

涂抹:~墙。~缝儿(fèngr )。 固执,死板:拘~。~古(拘泥古代的制度和说法,不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变通)。~守。

横过水面:~船。~桥。~河。摆~。强~。远~重洋。 由此到彼:~过难关。 转手,移交:引~。 过河的地方:~口。~头。

大河的通称:~山。~河。~天。~干(gān)(江边)。~心补漏(喻错过时机,补救已迟)。 特指中国长江:~防。~汉。~淮。~左(古代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亦指东晋、宋、齐、梁、陈各代的全部地区)。~右(a.古代指长江下游北岸,淮水中下游以南地区;b.旧时江西省的别称)。~东(古代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亦指三国时吴国的全部地区)。~表(古代指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 姓。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泥』

《廣韻》奴低切《集韻》《韻會》《正韻》年題切,𠀤音䛏。水名。 《說文》水出北地郁郅北蠻中。  又潏水之別名。 《長安志》潏水,今名泥水。  又江州洣水又謂之泥水。 《前漢·地理志》長沙國茶陵泥水。  又水和土也。 《書·禹貢》厥土惟塗泥。  又汚也。 《易·井卦》井泥不食。  又丘名。 《爾雅·釋丘》水潦所止曰泥丘。  又泥中,衞邑也。 《詩·邶風》胡爲乎泥中。  又泥陽,縣名。 《史記·酈商傳》蘇駔軍於泥陽。 《前漢·地理志》北地郡有泥陽縣,王莽更曰泥隂。  又弱也。 《爾雅·釋獸》威夷長脊而泥。  又蟲名,出東海,得水則活,失水則如泥。 《杜甫詩》先拚一飮醉如泥。  又紫泥,以封璽書者。 《西京雜記》中書以武都紫泥爲璽室,加綠綈其上。  又靑泥,水名。 《長安志》藍田縣南有靑泥水,魏置靑泥軍。  又坊名。 《杜甫詩》飯煮靑泥坊底芹。  又蜀人謂糊窻曰泥窻。 《花蘂夫人宮詞》紅錦泥窻遶四廊。  又渤泥,佛泥,俱國名。 《諸蕃風俗》佛泥國在廣州東南,宋濂有渤泥入貢記。  又《薛俊·日本寄語》星曰付泥,金曰空措泥,銀曰失祿楷泥,船曰浮泥。  又姓。漢犍爲功曹泥和。  又《廣韻》奴禮切《集韻》《韻會》《正韻》乃禮切,𠀤音禰。泥泥,露濃貌。 《詩·小雅》蓼彼蕭斯,零露泥泥。  又柔澤貌。 《詩·大雅》方苞方體,維葉泥泥。亦作𦰫。  又《廣韻》奴計切《集韻》《韻會》《正韻》乃計切,𠀤尼去聲。滯也。 《論語》致遠恐泥。  又《集韻》乃定切,音甯。泥母,地名。  又亭名。 《左傳註》高平方與縣東有泥母亭,讀如甯。  又與涅同。 《史記·屈原傳》皭然泥而不滓。 《註》泥音涅。

『渡』

《唐韻》《集韻》《韻會》徒故切《正韻》獨故切,𠀤音度。 《說文》濟也。 《廣雅》去也,通也。  又通作度。 《前漢·賈誼傳》度江河亡維楫。 《集韻》或作𣳥。

『江』

《唐韻》《集韻》《韻會》𠀤古雙切,音杠。水名。 《風俗通·山澤篇》江者,貢也。出珍物,可貢獻也。 《釋名》江,共也。小江流入其中,所公共也。 《說文》水出蜀湔氏徼外岷山,入海。 《書·禹貢》岷山導江。 《家語》夫江始於岷山,其源可以濫觴。及其至江津也,不舫舟,不避風雨,不可以涉。  又《書·禹貢》三江旣入。 《韋昭國語註》吳松江,錢塘江,浦陽江。 《郭璞·山海經註》岷山,大江水所出。崍山,南江水所出。崌山,北江水所出。南江,北江,皆東流注於大江。 《庾闡·揚都賦註》松江,東北行七十里得三江口,東北入海爲婁江,東南入海爲東江,幷松江爲三。 《前漢·地理志註》三江,謂北江、中江、南江。  又九江,在荆州。 《書·禹貢》九江孔殷。 《正義》江以南,水無大小,俗人皆呼爲江。  又州名。春秋時爲吳楚地,秦爲九江郡,晉爲潯陽郡,卽古江州。 《地理通釋》漢九江郡,本在江北,而今所謂江州者,實武昌郡之柴桑縣。後以江北之潯陽幷柴桑而立郡,又自江北徙治江南,以故江南得有潯陽之名。後又因潯陽而攺爲江州,實非古江州地也。  又姓。本伯益之後,爵封于江,後以國爲氏。  又星名。 《史記·天官書》天潢旁江星。江星動,人涉水。  又帝江,神鳥。出天山,識歌舞。見《山海經》。  又《韻補》叶古紅切,音公。 《楚辭·九章》將運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去終古之所居兮,今逍遙而來東。今滇語呼江爲公。  又名江魚爲公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