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炉燎发


   洪炉:大炉子。大火炉里烧毛发。比喻事情极易解决。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hóng lú liáo fà
成语注音 ㄏㄨㄥˊ ㄌㄨˊ ㄌ一ㄠˊ ㄈㄚˋ
成语简拼 hllf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洪爐燎發
成语结构  主谓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洪炉:大炉子。大火炉里烧毛发。比喻事情极易解决。


成语示例


今将军仗皇威,掌兵要,龙骧虎步,高下在心;若欲诛宦官,如鼓洪炉燎发耳。(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回)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史记·刺客列传》:“夫以鸿毛燎于炉炭之上,必无事矣。”


成语典故

主谓 烘炉,大炉。燎,烧。在火炉中烧头发。比喻轻易地解决问题。语本《史记·刺客列传》:“夫以鸿毛燎于炉炭之上,必无事矣。”《三国演义》2回:“今将军仗皇威,掌兵要,龙骧虎步,高下在心,若欲诛宦官,如鼓洪炉燎毛发耳。”△多用于解决问题方面。→迎刃而解 一蹴而就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大:~水。~大。~福。~荒。~亮。 大水:山~。蓄~。分~。 姓。

取暖、做饭或冶炼用的设备,种类很多,普通用煤火发热,有用煤气、电力的:~子。~火。锅~。熔~。~火纯青(喻功夫达到纯熟完美的境地)。 古同“垆”,古代酒店前放置酒坛的炉形土墩,借指酒店。

延烧:~荒。~原烈火。 烫:~泡。 照明。

挨近火而烧焦:把头发~了。

交付,送出:分~。~放。~行(批发)。 放,射:~射。百~百中。焕~。 表达,阐述:~表。~凡(陈述某一学科或一本书的要旨)。阐~。 散开,分散:~散。 开展,张大,扩大:~展。~扬。 打开,揭露:~现。~掘。 产生,出现:~生。~愤。奋~。 食物因发酵或水浸而膨涨:~面。 显现,显出:~病。~抖。~憷。 开始动作:~动。 引起,开启:启~。~人深省。 公布,宣布:~布。~号施令。 量词,用于枪弹、炮弹。

人的前额、双耳和头颈部以上生长的毛:头~。鬓~。怒~冲冠。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洪』

《唐韻》戸公切《集韻》《正韻》胡公切,𠀤音紅。 《說文》洚水也。 《書·堯典》湯湯洪水方割。  又大也。 《書·大誥》洪惟我幼冲人。  又水名,在東郡。 《水經》濟水故瀆,又北右合洪水。  又澤名。 《廣輿記》洪澤,在淮安府山陽縣界。  又《揚子·方言》石阻河流爲洪。 《田藝蘅煑泉小品》澤感而山不應,則怒而爲洪。 《漫叟詩話》灘石湍激其中,深僅可容舟者,謂之洪。  又射洪,縣名。 《廣輿記》潼川州有射洪縣。  又州名。 《韻會》漢豫章郡,隋置洪州。  又井名,在豫章郡散原山西北。 《水經注》洪井飛流,懸注無底。  又山名。 《廣輿記》在福寧州城南。  又《輟耕錄》脈以浮而有力爲洪。  又姓。 《廣韻》共工氏之後,本姓共氏。  又通作鴻。 《史記·河渠書》禹抑鴻水。  又《集韻》古巷切,音絳。水名。義同洚水之洚。

『炉』

《篇海》俗爐字。詳爐字註。 《玉篇》洛乎切,音盧。火爐也。 《范致能詩》何如田舍火爐頭。

『燎』

《玉篇》《正韻》𠀤力弔切,音料。 《玉篇》庭燎國之大事,樹以照衆也。 《詩·小雅》庭燎之光。 《釋文》鄭云:在地曰燎,執之曰燭,樹之門外曰大燭,於內曰庭燎,皆是照衆爲明。 《禮·月令》以共郊廟及百祀之薪燎。 《周禮·天官·閽人》設門燎。 《註》地燭也。  又《玉篇》放火也。  又《詩·陳風》佼人燎兮。 《朱傳》燎明也。  又《詩·小雅》燎之方揚。 《箋》火田曰燎。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力照切,音療。 《廣韻》照也。  又《廣韻》一曰宵田。  又《廣韻》放火也。 《詩·大雅》瑟彼柞棫,民所燎矣。  又《集韻》本作尞。 《前漢·郊祀志》尞禋有常用。 《註》師古曰:尞與燎同。  又《唐韻》力小切《集韻》《韻會》朗鳥切《正韻》盧絞切,𠀤音繚。 《說文》本作𤐗,亦放火也。 《書·盤庚》若火之燎于原。 《註》燎,力召反。  又力鳥反。  又《集韻》或作𤊽。亦作轑。 《前漢·杜欽傳》欲以熏轑天下。 《註》師古曰:轑,讀曰燎。假借用字。  又《集韻》憐蕭切,音聊。縱火焚也。  又離昭切,音摎。火在地曰燎。 《詩·小雅·庭燎釋文》徐邈音力燒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