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图七级,重在合尖


   浮图:佛塔;合尖:造好塔尖。比喻办成事情的关键在最后。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fú tú qī jí,zhòng zài hé jiān
成语注音 ㄈㄨˊ ㄊㄨˊ ㄑ一 ㄐ一ˊ,ㄓㄨㄥˋ ㄗㄞˋ ㄏㄜˊ ㄐ一ㄢ
成语简拼 ftqjzhj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结构  复句式
成语字数  8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浮图:佛塔;合尖:造好塔尖。比喻办成事情的关键在最后。


成语示例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102回:“浮图七级,重在合尖,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新五代史·李菘传》:“为浮屠者,必合其尖。”


成语典故

浮图:梵语译音,佛塔。建筑七级高的佛塔,最重要的是最后安放塔尖。比喻办成事情的关键在最后。《民国通俗演义》第一百〇二回:“浮图七级,重在合尖,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义不容辞,力所当尽。” 其他 浮图,梵语译音,佛塔。建筑在七层高的佛塔,最重要的是最后安放塔尖。比喻事情成功的关键在最后。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102回:“~,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义不容辞,力所当尽。”△多用于表示关键方面。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漂在水面上,与“沉”相对:~桥。~力。~标。~萍。~泛。~沉。漂~。~光掠影。 表面的:~皮儿。~土。~雕。 空虚,不切实:~夸。~华。 不沉静,不沉着:轻~。~躁。 暂时的:~记。~支。 可移动的:~财。~荡。~吊。~动。 超过,多余:人~于事。 呈现,涌现:~现。~想。 中医指脉搏浮在肌肤表层:~脉。

数名,六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柒”代)。 文体名,或称“七体”,为赋体的另一种形式。 旧时人死后每隔七天一祭,共七次,称“做七”。

层次:石~。拾~而上。 等次:~别。~差(chā)。 学校里学生所在学年的分段:年~。~任。 古代指战时或用刑斩下的人头:首~。 量词,用于台阶、楼梯:从一楼到三楼有四十多~台阶。

分(fèn)量较大,与“轻”相对:~负。~荷。~量(liàng )。~力。举~。负~。 程度深:~色。~病。~望。~创。 价格高:~价收买。 数量多:~金聘请。眉毛~。~兵。 主要,要紧:~镇。~点。~任。~托(国家重大的托付)。~柄。 认为重要而认真对待:~视。尊~。器~。隆~。 言行不轻率:慎~。自~。

再:~复。~申。~版。~沓(重复繁冗)。~阳。~逢。 〔~庆〕地名,中国四个直辖市之一,地处中国西南。 层:~叠。~霄。~洋。~唱。~峦叠嶂。

存,居:存~。健~。青春长~。 存留于某地点:~家。~职。~位。 关于某方面,指出着重点:~于(a.指出事物的本质所在,或指出事物以什么为内容;b.决定于)。~乎。事~人为。 表示动作的进行:他~种地。 介词,表示事情的时间、地点、情形、范围等:~逃。~望。~握。~理。~朝(cháo )。~野。~世。 和“所”连用,表示强调:~所不辞。无所不~。

闭,对拢:~眼。~抱。珠连璧~。貌~神离。 聚集:~力。~办。~股。~资。 不违背,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相应或相符:~格。~法。情投意~。 应该:~该。~当。“文章~为时而著,诗歌~为时而作”。 总共,全:~家欢乐。 计,折算:~多少钱。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5”。

中国市制容量单位,一升的十分之一。 旧时量粮食的器具,容量为一合,木或竹制,方形或圆筒形。

锐利的末端或细小的部分:~锐。~刻(说话尖酸刻薄)。~酸。打~。~端。 感觉敏锐:眼~。 声音高而细:~脆。~嫩。 出类拔萃的人或事物:技术~子。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浮』

《唐韻》縛牟切《集韻》《韻會》房尤切《正韻》房鳩切,𠀤音罘。 《說文》氾也。 《論語》乗桴浮於海。  又順流曰浮。 《書·禹貢》浮于濟漯。  又濟涉腰瓠曰浮。 《淮南子·釋山訓》百人抗浮。 《註》浮,瓠也。  又溢也,過也。 《禮·坊記》君子與其使食浮于人也,寧使人浮于食。  又先時曰浮。 《書·盤庚》鮮以不浮于天時。  又輕也。 《楚語》疏其穢而鎭其浮。  又浮浮,氣烝貌。 《詩·大雅》烝之浮浮。  又雨雪盛貌。 《詩·小雅》雨雪浮浮。  又衆彊貌《詩·大雅》江漢浮浮。  又浮沉,無定之意。 《詩·小雅》載沉載浮。  又《小爾雅》浮,罰也。謂罰爵也。 《禮·投壷》無偝立,無踰言,若是者浮。  又水名。 《水經注》靑河東北,浮水故瀆出焉。  又山名。 《山海經》竹山西百二十里曰浮山。  又《廣輿記》廣東高州府城東有浮山。  又羅浮,二山名。 《羅浮山記》在增城,博羅二縣境。  又竹名。 《戴凱之·竹譜》浮竹亞節,虛軟厚肉。  又石名。 《左思·吳都賦》浮石若桴。  又天浮,星名。 《甘氏星經》天浮四星,在左旗南北列。主漏刻。  又《莊綽鷄肋編》釣竿之半,繫以荻梗,謂之浮子。  又《甄權脈經》浮爲風爲虛。  又《集韻》普溝切,音桴。漂也。  又《韻補》叶符非切,音肥。 《楚辭·遠遊》指炎神而直馳兮,吾將往乎南疑。覽方外之荒忽兮,沛罔象而自浮。

『七』

《唐韻》親吉切《集韻》《韻會》《正韻》戚悉切,𡘋音桼。少陽數也。 《說文》陽之正也,从一,微隂从中衺出也。 《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 《註》七政,日月五星也。 《詩·唐風》豈曰無衣七兮。 《註》侯伯七命,車服皆以七爲節。  又詞家以七名篇,雖八首,問對凡七。七者,問對之別名,始枚乗七發,後傅毅七激,崔駰七依,曹植七啓,張協七命,繼之凡十餘家。  又三七,藥名。 《本草綱目》言葉左三右四,故名。一說本名山桼。  又姓。明七希賢。  又人名。 《續仙傳》殷七七,名文祥。 《蘇軾詩》安得道人殷七七,不論時節遣花開。 《正字通》或通作㭍桼漆。柒。

『重』

《唐韻》柱用切《集韻》《韻會》儲用切,𠀤音緟。 《說文》厚也。 《增韻》輕之對也。 《易·繫辭》夫茅之爲物薄,而用可重也。 《禮·王制》輕任幷,重任分。  又《廣韻》更爲也。 《博雅》重,再也。  又難也。 《戰國策》臣之所重處重留也。 《註》重,猶難也。 《前漢·淮南王傳》文帝重自切責之。 《註》如淳曰:重,難也。  又貴也。 《戰國策》張儀之殘樗里疾也,重而使之。 《註》重,猶貴也。  又尊也。 《禮·祭統》所以明周公之德,而又以重其國也。 《註》重,猶尊也。  又尚也。 《禮·緇衣》臣儀行不重辭。 《註》重,猶尚也。 《疏》爲臣之法,不尚虛華之辭。  又數也。 《左傳·襄四年》武不可重,用不恢于夏家。 《註》重,猶數也。  又甚也。 《禮·檀弓》子之哭也,壹似重有憂者。 《戰國策》今富摰能而公重不相善也。 《註》重猶甚也。  又《淮南子·汜論訓》古者,人醇,工龎,商朴,女重。 《註》女重,貞正無邪。  又《戰國策》軍重踵高宛。 《註》重,輺重也。 《前漢·張耳𨻰餘傳》從閒路絕其輺重。  又星名。 《博雅》歲星謂之重星。  又縣名。 《前漢·地理志》重平縣,屬渤海郡。  又山名。 《山海經》有重隂之山。  又木名。 《博雅》重皮,厚朴也。  又《集韻》《韻會》柱勇切《正韻》直隴切,𠀤音𢝆。 《集韻》厚也,善也,愼也。 《五音集韻》多也。 《韻會》毛氏曰:凡物不輕而重,則上聲。因其可重而重之,與再重、鄭重,皆去聲。○按《說文》柱用切,厚也,卽與輕重義同。《集韻》柱勇切,愼也,卽與鄭重義同。上去雖有二音,𠀤無二義。古人三聲通用,必謂上去異訓,不可通押,此宋人拘泥之過也。  又《廣韻》直容切《韻會》傳容切,𠀤音褈。 《廣韻》複也,疊也。 《易·乾卦》九三重剛而不中。 《疏》上下俱陽,故重剛也。 《書·舜典》重華協于帝。 《禮·禮器》天子之席五重,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 《楚辭·九辯》豈不鬰陶而思君兮,君之門以九重。  又穀名。 《詩·豳風》黍稷重穋。 《傳》後熟曰重。 《釋文》重,直容切,先種後熟曰重。  又作穜,音同。  又多也。 《左傳·成二年》重器備。 《註》重,猶多也。 《釋文》直恭切。  又累也。 《詩·小雅》無思不憂,祇自重兮。 《箋》重,猶累也。 《釋文》直龍切,又直用切。  又《爾雅·釋天》太歲在辛曰重光。 《釋文》直龍切。  又地名。 《左傳·僖三十一年》臧文仲往宿於重館。 《註》高平方與縣西北有重鄕城。 《釋文》直龍切。  又車名。 《詩·衞風》猗重較兮。 《傳》重較,卿士之車。 《釋文》直恭切。  又屋承霤也。 《禮·檀弓》池視重霤。 《疏》重霤,屋承霤也,以木爲之。 《釋文》直容切。  又地名。 《左傳·襄十七年》衞孫蒯田于曹隧,飮馬于重丘。 《註》重丘,曹邑。  又人名。 《書·呂𠛬》乃命重黎。 《傳》重卽羲,黎卽和。 《釋文》直龍切。  又姓。 《正字通》重黎之後,明有重省。  又神所依也。 《禮·檀弓》重主道也。 《註》始死未作主,以重主其神也。重旣虞而埋之,乃復作主。 《疏》言始死作重,猶若吉祭本主之道。主者,吉祭,所以依神。在喪重亦所以依神,故云重主道也。  又《正韻》徒紅切,音同。與穜同。穀名。  又與童同。 《禮·檀弓》與其鄰重汪踦往,皆死焉。 《註》重當爲童未冠者之稱。 《釋文》重,音同。  又《正韻》之仲切,音衆。 《前漢·匈奴傳》不如重酪之便美。 《註》重,乳汁也。本作潼。  又《韻補》叶直良切,音長。 《道藏歌》神暢感寂庭,默思徹九重。靈歌理冥運,百和結朱章。

『合』

《唐韻》𠋫閤切《集韻》《韻會》曷閤切《正韻》胡閣切,𠀤音盒。 《說文》合口也。  又《玉篇》同也。 《易·乾卦》保合太和。 《詩·小雅》妻子好合。  又配也。 《詩·大雅》天作之合。 《前漢·貨殖傳》蘗麴鹽豉千合。 《註》師古曰:蘗麴以斤石稱之,輕重齊則爲合。鹽豉以斗斛量之,多少等亦爲合。合者,相配耦之言耳。  又會也。 《禮·王制》不能五十里者,不合于天子。 《註》合,會也。  又聚也。 《論語》始有曰:苟合矣。 《註》合,聚也。  又答也。 《左傳·宣二年》旣合而來奔。 《註》合,答也。  又閉也。 《前漢·兒寬傳》封禪告成,合祛于天地神明。 《註》李奇曰:祛,開散。合,閉也。  又六合。 《莊子·齊物論》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 《梁元帝·纂要》天地四方曰六合。  又黍名。 《禮·曲禮》黍曰薌合。  又《文中子·問易篇》黃帝有合宮之聽。  又合黎,地名。 《書·禹貢》導弱水,至于合黎,餘波入于流沙。  又州名。 《廣韻》秦爲巴郡,宋爲宕渠郡,後魏置合州,蓋涪漢二水合流之處,因以名之。  又參合,代地。 《史記·韓王信傳》入居參合。  又鉅合在平原,合騎在高城,𠀤漢侯國。見《史記·建元以來王子侯者年表》。  又重合縣屬勃海郡,合鄕縣屬東海郡。  又合浦,郡名。𠀤見《前漢·地理志》。  又《廣韻》器名。 《正韻》合子,盛物器。  又《廣韻》姓也。 《左傳》宋大夫合左師。  又子合,西域國名。 《前漢·西域傳》西夜國王,號子合王。 《後漢·西域傳》子合國,去疏勒千里。  又通作闔。 《戰國策》意者,臣愚而不闔於王心耶。 《註》闔合同。  又與郃通。 《史記·魏世家》築雒隂合陽。 《註》郃水之北。  又《高祖功臣侯表》高祖兄仲廢爲合陽侯。  又《唐韻》《正韻》古沓切《集韻》《韻會》葛合切,𠀤音閤。 《廣韻》合,集也。  又《集韻》兩龠爲合。 《前漢·律歷志》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  又合龠爲合,十合爲升。 《註》合龠一作十龠,又合者,合龠之量也。  又叶許及切,音翕。 《張衡·思𤣥賦》何孤行之焭焭兮,孑不羣而介立。感鸞鷖之特棲兮,悲淑人之希合。

『尖』

《廣韻》《集韻》子廉切《韻會》《正韻》將廉切,𠀤音漸。 《說文》楔也。本作櫼。 《徐曰》謂簪也,㨝也,从小下大,爲櫼字。今作尖,末銳也,小也。 《杜甫·送張參軍赴蜀州詩》兩行秦樹直,萬點蜀山尖。  又《韓愈·苦寒詩》萌芽夭勾尖。  又《五代史》李崧言,鎭太原非石敬塘不可。敬塘深德之,曰:爲浮圖者,必合其尖,蓋欲崧始終成巳也。 玉尖,十尖,指也。 《楊維楨詩》玉尖搦管蘸香雲。 《又》十尖盡換紅鴉觜。  又尖尖。 《章孝標詩》還似天台新雨後,小峯雲外碧尖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