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泛:乘舟漫游。乘船在江河湖海中漫游。
浮泛:乘舟漫游。乘船在江河湖海中漫游。
《晋书·谢安传论》:“啸咏山林,浮泛江海。”
述补 驾舟在江河湖海中漫游。《晋书·谢安传论》:“啸咏山林,~。”△多用于游历方面。
漂在水面上,与“沉”相对:~桥。~力。~标。~萍。~泛。~沉。漂~。~光掠影。 表面的:~皮儿。~土。~雕。 空虚,不切实:~夸。~华。 不沉静,不沉着:轻~。~躁。 暂时的:~记。~支。 可移动的:~财。~荡。~吊。~动。 超过,多余:人~于事。 呈现,涌现:~现。~想。 中医指脉搏浮在肌肤表层:~脉。
漂浮:~舟。 透出:脸上~出了红晕。 浮浅,不切实:浮~。空~。~~之交(友谊不深)。~~而谈。 一般地:~论。~指。~称。广~。~览。~读。 水向四处漫流:~溢。
大河的通称:~山。~河。~天。~干(gān)(江边)。~心补漏(喻错过时机,补救已迟)。 特指中国长江:~防。~汉。~淮。~左(古代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亦指东晋、宋、齐、梁、陈各代的全部地区)。~右(a.古代指长江下游北岸,淮水中下游以南地区;b.旧时江西省的别称)。~东(古代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亦指三国时吴国的全部地区)。~表(古代指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 姓。
靠近大陆,比洋小的水域:~洋。~域。~拔。~疆。~内。~岸。~誓山盟。五湖四~。 用于湖泊名称:青~。中南~。 容量大的器皿,巨大的:~碗。~涵(敬辞,称对方大度包容)。夸下~口。 喻数量多的人、事物像海的:人山人~。火~。 漫无目标地:~骂。~找。 古代指从外国来的:~棠。 特指中国上海:~派。 姓。
《唐韻》縛牟切《集韻》《韻會》房尤切《正韻》房鳩切,𠀤音罘。 《說文》氾也。 《論語》乗桴浮於海。 又順流曰浮。 《書·禹貢》浮于濟漯。 又濟涉腰瓠曰浮。 《淮南子·釋山訓》百人抗浮。 《註》浮,瓠也。 又溢也,過也。 《禮·坊記》君子與其使食浮于人也,寧使人浮于食。 又先時曰浮。 《書·盤庚》鮮以不浮于天時。 又輕也。 《楚語》疏其穢而鎭其浮。 又浮浮,氣烝貌。 《詩·大雅》烝之浮浮。 又雨雪盛貌。 《詩·小雅》雨雪浮浮。 又衆彊貌《詩·大雅》江漢浮浮。 又浮沉,無定之意。 《詩·小雅》載沉載浮。 又《小爾雅》浮,罰也。謂罰爵也。 《禮·投壷》無偝立,無踰言,若是者浮。 又水名。 《水經注》靑河東北,浮水故瀆出焉。 又山名。 《山海經》竹山西百二十里曰浮山。 又《廣輿記》廣東高州府城東有浮山。 又羅浮,二山名。 《羅浮山記》在增城,博羅二縣境。 又竹名。 《戴凱之·竹譜》浮竹亞節,虛軟厚肉。 又石名。 《左思·吳都賦》浮石若桴。 又天浮,星名。 《甘氏星經》天浮四星,在左旗南北列。主漏刻。 又《莊綽鷄肋編》釣竿之半,繫以荻梗,謂之浮子。 又《甄權脈經》浮爲風爲虛。 又《集韻》普溝切,音桴。漂也。 又《韻補》叶符非切,音肥。 《楚辭·遠遊》指炎神而直馳兮,吾將往乎南疑。覽方外之荒忽兮,沛罔象而自浮。
『泛』《唐韻》《集韻》《韻會》𠀤孚梵切,音汎。 《說文》浮也。一曰流也。通作汎。 《前漢·郊祀歌》泛泛滇滇從高斿。 又《集韻》方勇切,音捧。覆也。 《前漢·武帝紀》泛駕之馬。 《註》本作覂,後通用。 又《廣韻》房法切《韻會》扶法切,𠀤音乏。泛𣶏,聲微小貌。
『江』《唐韻》《集韻》《韻會》𠀤古雙切,音杠。水名。 《風俗通·山澤篇》江者,貢也。出珍物,可貢獻也。 《釋名》江,共也。小江流入其中,所公共也。 《說文》水出蜀湔氏徼外岷山,入海。 《書·禹貢》岷山導江。 《家語》夫江始於岷山,其源可以濫觴。及其至江津也,不舫舟,不避風雨,不可以涉。 又《書·禹貢》三江旣入。 《韋昭國語註》吳松江,錢塘江,浦陽江。 《郭璞·山海經註》岷山,大江水所出。崍山,南江水所出。崌山,北江水所出。南江,北江,皆東流注於大江。 《庾闡·揚都賦註》松江,東北行七十里得三江口,東北入海爲婁江,東南入海爲東江,幷松江爲三。 《前漢·地理志註》三江,謂北江、中江、南江。 又九江,在荆州。 《書·禹貢》九江孔殷。 《正義》江以南,水無大小,俗人皆呼爲江。 又州名。春秋時爲吳楚地,秦爲九江郡,晉爲潯陽郡,卽古江州。 《地理通釋》漢九江郡,本在江北,而今所謂江州者,實武昌郡之柴桑縣。後以江北之潯陽幷柴桑而立郡,又自江北徙治江南,以故江南得有潯陽之名。後又因潯陽而攺爲江州,實非古江州地也。 又姓。本伯益之後,爵封于江,後以國爲氏。 又星名。 《史記·天官書》天潢旁江星。江星動,人涉水。 又帝江,神鳥。出天山,識歌舞。見《山海經》。 又《韻補》叶古紅切,音公。 《楚辭·九章》將運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去終古之所居兮,今逍遙而來東。今滇語呼江爲公。 又名江魚爲公魚。
『海』《唐韻》《正韻》呼攺切《集韻》《韻會》許亥切,𠀤音醢。 《說文》天池也。以納百川者。 《釋名》海,晦也。主承穢濁水,黑如晦也。 《書·禹貢》江漢朝宗于海。 又環九州爲四海。 《書·禹貢》四海會同。 《爾雅·釋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 又物產饒富爲陸海。 《前漢·東方朔傳》所謂天下陸海之地。 又天海,星名。 《甘氏星經》天海十星,在壁西南。 又州名。 《廣韻》禹貢徐州之域,七國時屬楚,秦爲薛郡,漢爲東海郡。後魏爲海州。 又《韻補》叶虎洧切,音喜。 《詩·小雅》沔彼流水,朝宗于海。鴥彼飛隼,載飛載止。 又叶火五切,音虎。 《陸雲·陸丞相誄》靖共夙夜,匪寧匪處。經始綿綿,滂沱淮海。 《集韻》或作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