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湛连蹇


   谓宦海浮沉,遭遇坎坷。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fú zhàn lián jiǎn
成语注音 ㄈㄨˊ ㄓㄢˋ ㄌ一ㄢˊ ㄐ一ㄢˇ
成语简拼 fzlj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近代
成语繁体 浮湛連蹇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谓宦海浮沉,遭遇坎坷。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清·钱谦益《黄子羽六十寿序》:“余自通籍后,浮湛连蹇,强半里居。”


成语典故

谓宦海浮沉,遭遇坎坷。清钱谦益《黄子羽六十寿序》:“余自通籍后,浮湛连蹇,强半里居。” 并列 宦海沉浮,遭遇坎坷。清·钱谦益《黄子羽六十寿序》:“余自通籍后~,强半里居。”△贬义。多用于命运方面。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漂在水面上,与“沉”相对:~桥。~力。~标。~萍。~泛。~沉。漂~。~光掠影。 表面的:~皮儿。~土。~雕。 空虚,不切实:~夸。~华。 不沉静,不沉着:轻~。~躁。 暂时的:~记。~支。 可移动的:~财。~荡。~吊。~动。 超过,多余:人~于事。 呈现,涌现:~现。~想。 中医指脉搏浮在肌肤表层:~脉。

深:精~。~恩(深恩)。~蓝。 清澈:清~。澄~。 姓。

跛,行走困难:~足。~步。 迟钝,不顺利:~涩。~滞。~拙。~运。时乖命~。 傲慢。 穷困。 驽马,亦指驴。 文言语助词:~谁留兮中洲? 姓。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浮』

《唐韻》縛牟切《集韻》《韻會》房尤切《正韻》房鳩切,𠀤音罘。 《說文》氾也。 《論語》乗桴浮於海。  又順流曰浮。 《書·禹貢》浮于濟漯。  又濟涉腰瓠曰浮。 《淮南子·釋山訓》百人抗浮。 《註》浮,瓠也。  又溢也,過也。 《禮·坊記》君子與其使食浮于人也,寧使人浮于食。  又先時曰浮。 《書·盤庚》鮮以不浮于天時。  又輕也。 《楚語》疏其穢而鎭其浮。  又浮浮,氣烝貌。 《詩·大雅》烝之浮浮。  又雨雪盛貌。 《詩·小雅》雨雪浮浮。  又衆彊貌《詩·大雅》江漢浮浮。  又浮沉,無定之意。 《詩·小雅》載沉載浮。  又《小爾雅》浮,罰也。謂罰爵也。 《禮·投壷》無偝立,無踰言,若是者浮。  又水名。 《水經注》靑河東北,浮水故瀆出焉。  又山名。 《山海經》竹山西百二十里曰浮山。  又《廣輿記》廣東高州府城東有浮山。  又羅浮,二山名。 《羅浮山記》在增城,博羅二縣境。  又竹名。 《戴凱之·竹譜》浮竹亞節,虛軟厚肉。  又石名。 《左思·吳都賦》浮石若桴。  又天浮,星名。 《甘氏星經》天浮四星,在左旗南北列。主漏刻。  又《莊綽鷄肋編》釣竿之半,繫以荻梗,謂之浮子。  又《甄權脈經》浮爲風爲虛。  又《集韻》普溝切,音桴。漂也。  又《韻補》叶符非切,音肥。 《楚辭·遠遊》指炎神而直馳兮,吾將往乎南疑。覽方外之荒忽兮,沛罔象而自浮。

『湛』

《唐韻》宅減切《集韻》《韻會》《正韻》丈減切,𠀤音偡。 《說文》沒也。一曰湛水,豫章浸。 《周禮·夏官·職方氏》荆州,其浸潁湛。 《水經注》湛水,出犨縣魚齒山西北。  又水名。 《水經》湛水,出河南軹縣。  又露盛貌。 《詩·小雅》湛湛露斯。  又重厚貌。 《楚辭·九章》忠湛湛而願進兮。  又深貌。 《楚辭·招魂》湛湛江水兮。  又《增韻》澄也,澹也。 《謝混詩》水木湛淸華。  又《揚子·方言》湛,安也。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丈陷切,偡去聲。姓也。晉湛方生。  又《廣韻》丁含切《集韻》《韻會》都含切。𠀤與耽同。 《說文》作媅,樂也。 《詩·小雅》子孫其湛。 《傳》湛樂之久也。  又《廣韻》直深切《集韻》《韻會》《正韻》持林切,𠀤音霃。與沈同。 《史記·司馬相如傳》湛恩汪濊。  又《集韻》夷針切,音淫。與霪同。久雨也。 《王充·論衡》變復之象,以久雨爲湛。  又《集韻》《正韻》𠀤子鴆切,音祲。與浸同。漬也。 《字林》投物水中也。 《禮·內則》湛諸美酒。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將廉切,音尖。亦漬也。與漸瀸同。  又《集韻》丑甚切,音踸。湛潭,水貌。  又以荏切,與𤂹同,水動也。  又《集韻》《正韻》𠀤直禁切,音鴆。沒也。  又《韻補》叶羊戎切,音容。 《楚辭·九辯》乗精氣之摶摶兮,騖諸神之湛湛。驂白霓之習習兮,歷郡靈之豐豐。

『蹇』

《唐韻》居偃切《集韻》《韻會》紀偃切,𠀤音犍。 《說文》跛也。 《釋名》蹇,跛蹇也,病不能執事役也。 《史記·晉世家》卻克僂,而魯使蹇,衞使眇。 《前漢·敘傳》駑蹇之乗。 《莊子·達生篇》聾盲跛蹇。  又《易·蹇卦》蹇,難也,險在前也。 《又》王臣蹇蹇。 《疏》涉蹇難而往濟蹇,故曰王臣蹇蹇也。  又《左傳·哀六年》彼皆偃蹇,將棄子命。 《註》偃蹇,驕敖。 《屈原·離騷》望瑤臺之偃蹇兮。 《註》高貌。 《又》何瓊珮之偃蹇兮。 《註》衆盛貌。  又《九歌》靈偃蹇兮姣服。 《註》舞貌。 《補註》委曲貌。  又《史記·司馬相如傳》蹇產溝瀆。 《註》蹇產,屈折也。  又《管子·四時篇》毋蹇華絕芋。 《註》蹇,拔也。  又《屈原·離騷》蹇將憺兮壽宮。 《註》蹇,詞也。  又《博雅》蹇,擾也。  又姓。 《左傳·僖三十二年》穆公訪諸蹇叔。 《註》秦大夫。 《屈原·離騷》吾令蹇脩以爲理。 《註》蹇脩,伏羲之臣也。  又《廣韻》九輦切《集韻》《韻會》九件切,𠀤搴上聲。  又《集韻》巨偃切,音鍵。義𠀤同。  又與褰同。 《莊子·山木篇》蹇裳躩步。 《楚辭·九章》憚蹇裳而濡足。 《補註》蹇,讀若褰。  又與謇同。 《屈原·離騷》余固知謇謇之爲患兮。 《註》謇謇,忠貞貌。易曰:王臣謇謇。 《補註》今《易》作蹇蹇。先儒引經多如此,蓋古今本不同耳。 《六書正譌》蹇从足,寒省聲。跛爲正義,借爲蹇難、蹇直字。別作謇,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