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变桑田,山陵变深谷,比喻世事变迁极大。
清·朱彜尊《玉带生歌》:“海桑陵谷又经三百秋,以手摩挱尚如故。”
同“沧海桑田”。清 朱彝尊《玉带生歌》:“海桑陵谷又经三百秋,以手摩挲尚如故。” 并列 大海变成桑田,高山变成深谷。比喻万事变化巨大。清·朱彝尊《玉带生歌》:“~又经三百秋,以手摩挲尚如故。”△多用于描写世事变迁方面。→沧海桑田
靠近大陆,比洋小的水域:~洋。~域。~拔。~疆。~内。~岸。~誓山盟。五湖四~。 用于湖泊名称:青~。中南~。 容量大的器皿,巨大的:~碗。~涵(敬辞,称对方大度包容)。夸下~口。 喻数量多的人、事物像海的:人山人~。火~。 漫无目标地:~骂。~找。 古代指从外国来的:~棠。 特指中国上海:~派。 姓。
落叶灌木,叶子可以喂蚕,果穗味甜可食,木材可制家具或农具,皮可造纸,叶、果均可入药。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种植:~葚。~农。~梓(喻乡里,故乡)。沧海~田(形容世事变迁很大)。~榆暮景。 姓。
大土山:山~。丘~。~谷迁变(简作“陵谷”)。 高大的坟墓:~园。~墓。~寝。 古同“凌”,侵犯,欺侮。
两山间的夹道或流水道,或指两山之间:山~。河~。 喻困境:进退维~(进退两难)。 庄稼和粮食的总称:五~。百~。 粟的别称,亦指稻的子实:~物。~米。稻~。 姓。
《唐韻》《正韻》呼攺切《集韻》《韻會》許亥切,𠀤音醢。 《說文》天池也。以納百川者。 《釋名》海,晦也。主承穢濁水,黑如晦也。 《書·禹貢》江漢朝宗于海。 又環九州爲四海。 《書·禹貢》四海會同。 《爾雅·釋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 又物產饒富爲陸海。 《前漢·東方朔傳》所謂天下陸海之地。 又天海,星名。 《甘氏星經》天海十星,在壁西南。 又州名。 《廣韻》禹貢徐州之域,七國時屬楚,秦爲薛郡,漢爲東海郡。後魏爲海州。 又《韻補》叶虎洧切,音喜。 《詩·小雅》沔彼流水,朝宗于海。鴥彼飛隼,載飛載止。 又叶火五切,音虎。 《陸雲·陸丞相誄》靖共夙夜,匪寧匪處。經始綿綿,滂沱淮海。 《集韻》或作𣴴。
『桑』《唐韻》息郞切《集韻》《韻會》《正韻》蘇郞切,𠀤顙平聲。 《說文》蠶食葉。 《徐曰》叒音若。日初出東方湯谷所登搏桑叒木也。蠶所食神葉,故加木叒下以別之。 《典術》桑箕,星之精。 《詩·豳風·註疏》爰求柔桑,穉桑也。猗彼女桑,荑桑也。蠶月條桑,枝落采其葉也。 《禮·月令》季春之月,命野虞毋伐桑柘。 《註》愛蠶食也。 《史記·貨殖傳》齊魯千畝桑麻,其人與千戸侯等。 又《周禮·夏官·司爟》變國火以救時疾。 《註》夏取桑柘之火。 又檿桑,山桑也,絲中琴瑟絃。 《書·禹貢》厥篚檿絲。 又其材中弓榦。 《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取榦之道,柘爲上,檿桑次之。 又台桑,地名。啓所生處。 《楚辭·天問》焉得嵞山氏女,而通之于台桑。 又空桑,山名。 《呂氏春秋》伊尹生于空桑。 又桑林,樂名。 《左傳·襄十年》宋公享魯侯于楚丘,請以桑林。 又桑扈,鳥名。 《左傳·昭十七年》九扈爲九農正。註:桑扈,竊脂。 又姓。 《姓苑》秦大夫子桑之後,漢桑弘羊、桑楚。 又複姓。桑丘、庚桑。𠭨,籀文桑。
『陵』《唐韻》力膺切《集韻》《韻會》閭承切,𠀤音凌。 《爾雅·釋地》大阜曰陵。 《釋名》陵,崇也,體崇高也。 《書·堯典》蕩蕩懷山襄陵。 又《爾雅·釋丘》後高陵丘。 《又》如陵陵丘。 又東陵,地名。 《書·禹貢》過九江,至于東陵。 又《玉篇》冢也。 《齊語》陵爲之終。 《註》以爲葬也。 又《玉篇》犯也。 《廣韻》侮也,侵也。 《易·賁象》永貞之吉,終莫之陵也。 《書·畢命》以蕩陵德。 《傳》陵,邈也。 《禮·學記》不陵節而施之謂孫。 《註》陵,躐也。 又《荀子·宥坐篇》百仞之山,任負車登焉,何則陵遲故也。 《註》王肅曰:陵遲,陂阤也。 《史記·平準書》選舉陵遲。 《前漢·成帝紀》日以陵夷。 又《玉篇》慄也。 又馳也。 又草名。 《爾雅·釋草》苕,陵苕。 《註》一名陵時。 又淬也。 《荀子·君道篇》兵刃不待陵而勁。 又《荀子·致仕篇》凡節奏欲陵,而生民欲寬。 《註》峻也。 又州名。 《唐書·地理志》劒南道陵州仁壽郡。 又姓。 《正字通》永樂中濼州同知陵茂,高郵人。 又《廣韻》漢複姓六氏,吳季子之後有延陵氏,高士傳有於陵子仲,戰國策有安陵丑,呂氏春秋有鉛陵卓子,漢有高陵顯,秦高陵君之後,楚有公子,食采於鄧陵,後以爲氏。 又叶力中切,音隆。 《胡廣·侍中箴》國有學校,侯有泮宮。各有攸敎,德用不陵。 又叶落胡切,音盧。 《柳宗元·佩韋賦》雲岳岳而專强兮,果黜志而乖圖。咸觸屛以拒訓兮,肆隕越而就陵。 又與鯪同。 《楚辭·天問》陵魚何所。一作鯪。 又與凌通。 《史記·秦始皇紀》陵水經地。 《註》正義曰:陵作凌,歷也。 《玉篇》或作𠡭。 《𥡆天子傳》作䧙。
『谷』《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古祿切,音穀。 《說文》泉出通川爲谷。从水半見,出於口。 《韻會》兩山閒流水之道也。 《爾雅·釋水》水注谿曰谷。 《疏》謂山谷中水註入㵎谿也。 《易·井卦》井谷射鮒。 《註》谿谷出水,從上注下。 《公羊傳·僖三年》桓公曰:無障谷。 《註》水注川曰谿,注谿曰谷。 《禮·祭法》山林、川谷、丘陵,民所取財用也。 《老子·道德經》江海所以能爲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又谷水。 《管子·度地篇》山之溝一有水一無水者,命曰谷水。 又暘谷,日所出處。昧谷。日所入處。 《書·堯典》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暘谷。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 又《集韻》窮也。 《詩·大雅》進退維谷。 《疏》谷謂山谷,墜谷,是窮困之義。 又《廣韻》養也。 《老子·道德經》谷神不死。 又《爾雅·釋天》東風謂之谷風。 《詩·邶風》習習谷風。 《詩詁》風出谷中也。 《疏》谷之言穀。穀,生也。生長之風也。 《前漢·王莽傳》其夕穀風迅疾。 《師古曰》卽谷風。 又《韻會》竹溝曰谷。 《前漢·律歷志》黃帝使伶倫取竹之解谷。 《註》解,脫也。谷,溝也。取竹之無谷節者,一說解谷,昆侖之北谷名也。 又壑谷,窟室也。 《左傳·襄三十年》鄭伯有爲窟室夜飮,朝者曰:公焉在,其人曰:吾公在壑谷。 《註》地室也。 又人足內踝前後一寸陷中,曰然谷穴。 《奇經考》隂蹻之脈,起于跟中足少陽然谷穴之後。 又地名。 《春秋·定十年》公會齊侯于夾谷。 《杜註》卽祝其也。 又郡縣名。 《前漢·地理志》上谷郡,秦置。 《魏書·地形志》谷陽縣,屬𨻰留郡。 又山名。 《山海經》波谷山者,有大人之國。 又姓。漢有谷永。 又複姓。金有夾谷謝奴。 《金·國語姓氏解》夾谷曰仝。 又《廣韻》余蜀切《集韻》《韻會》兪玉切,𠀤音欲。義與《說文》《爾雅》同。 又姓。北魏有谷渾氏。 又吐谷渾氏。 《金壷字考》音突浴魂。 又《廣韻》《集韻》《韻會》𠀤盧谷切,音鹿。 《史記·匈奴傳》置左右谷蠡王。 《註》谷蠡,音鹿離。 又叶乞約切,音却。 《史記·龜筴傳》有介之蟲,置之谿谷。收牧人民,爲之城郭。 又叶魚律切,音聿。 《易林》鹿畏人匿,俱入深谷。命短不長,爲虎所得。 《音學五書》山谷之谷,雖有穀、欲二音,其實欲乃正音。《易》井谷,陸德明一音浴,《書》暘谷,一音欲,《左傳》南谷中,一音欲,《史記·樊噲傳》橫谷,《正義》音欲,《貨殖·傳》谷量牛馬,索隱音欲,苦縣《老子銘》書谷神作浴神是也。轉平聲則音臾,上聲則音與,去聲則音裕。今人讀谷爲穀而加山作峪,乃音裕,非。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古祿切,音谷。 《說文》續也。百穀之總名。从禾,㱿聲。 《長箋》穀有穅秕,故从㱿。 《書·洪範》百穀用成。 《禮·月令》孟秋農乃登穀。 《周禮·天官·大宰》三農生九穀。 《註》鄭司農云:九穀,黍,稷,秫,稻,麻,大小豆,大小麥。一說九穀無秫大麥,而有粱苽。 又《天官膳夫》食用六穀。 《註》黍,稷,粱,麥,苽,稌。 又《天官疾醫》五穀養其病。 《註》麻,黍,稷,麥,豆。 《酉陽雜俎》九穀,黍稷稻粱,三豆二麥。 《爾雅翼》梁者,黍稷之總名。稻者,漑種之總名。菽者,衆豆之總名。三穀各二十種,爲六十,蔬果之屬,助穀各二十種,凡百穀。 又《星經》八穀星,主黍,稷,稻,粱,麻,菽,麥,烏麻,星明則俱熟。 又《爾雅·釋詁》穀,善也。 《書·洪範》旣富方穀。 《詩·𨻰風》穀旦于差。 《禮·曲禮》自稱曰不穀。 《註》謙稱。 又生也。 《詩·王風》穀則異室。 《註》穀,生也。 又《爾雅·釋言》穀,祿也。 《詩·小雅》俾爾戩穀。 《註》穀,祿也。 又養也。 《詩·小雅》以穀我士女。 《戰國策》求百姓之饑寒者收穀之。 又孺子曰穀。 《荀子·禮論篇》臧穀猶且羞之。 又國名。 《春秋·桓七年》穀伯綏來朝。 《註》穀國在南鄕築陽縣北。 又水名。 《周語》穀洛鬭。 又《揚子·方言》螳螂,齊杞以東謂之馬穀。 又姓。 又穀梁,複姓。 又《集韻》居𠋫切,音冓。祿也。 《論語》不至於穀。皇侃讀。 又楚地名。 《左傳·僖二十八年》連穀。 《陸德明·音義》胡木切,音斛。 又與谷同。 《前漢·王莽傳》穀風迅疾,從東北來。 又與告通。 《禮·檀弓》齊穀王姬之喪。 《註》穀,當爲告,聲之譌。 又叶訖力切。 《六韜》紛紛渺渺,好色無極。吾觀其野,草菅勝穀。 又叶工洛切。 《詩·小雅》俶載南畝,播厥百穀。旣庭且碩,曾孫是若。 又與㝅同。 《左傳·宣四年》楚人謂乳穀,謂虎於菟。 《集韻》或从米作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