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之谮


   指中伤他人的谗言逐渐发生作用。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jìn rùn zhī zèn
成语注音 ㄐ一ㄣˋ ㄖㄨㄣˋ ㄓ ㄗㄣˋ
成语简拼 jrzz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浸潤之譖
成语英文 insidious slander which gradually soaks into the mind
成语结构  偏正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指中伤他人的谗言逐渐发生作用。


成语示例


唐·吴兢《贞观政要·公平》:“时有言语,轻而易信,浸润之谮,为患特深。”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颜渊》:“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


成语典故

谓日渐积累起来的谗言,如同物件浸入水中,逐渐湿透。《论语.颜渊》:“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子张:春秋陈人,孔子弟子,姓颛孙,名师,字子张。问明:请问怎样才叫做见事明白。肤受之愬:谓谗诉者言词急切,真如身受其害也。愬:同“诉”。 偏正 谮,谗言。诬陷别人的谎话逐渐发生作用。语出《论语·颜渊》:“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三国志·吴书·张温传》:“怨愤之声积,~行矣。”△贬义。常用于表示对他人进行攻击诬陷的谎言。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泡,使渗透:~泡。~透。~种(zhóng )。~渍。~没(mò)。沉~(亦称“浸沉”)。 逐渐:~染。~渐。~润。

不干枯,湿燥适中:湿~。~泽。滋~。 加油或水使不干枯:~肠。~滑。浸~。 细腻光滑:光~。滑~。珠圆玉~。 使有光泽,修饰:~饰。~色。 利益:利~。分~。 以财物酬人:~笔。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往,到:“吾欲~南海”。

讒毀;誣陷。《説文•言部》:“譖,愬也。”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浸』

《唐韻》《集韻》《正韻》𠀤子鴆切,音祲。漬也。 《詩·曹風》浸彼苞稂。  又潤也。 《詩·小雅》浸彼稻田。  又漸也。 《易·臨卦》剛浸而長。  又沒也。 《史記·趙世家》城不浸者三版。  又涵也,沈也,澤之總名也。 《莊子·逍遙遊》大浸稽天。 《周禮·夏官·職方氏》揚州其浸五湖。  又通作湛。 《禮·內則》湛諸美酒。  又《廣韻》七林切《集韻》千尋切,𠀤音侵。浸淫,漸漬也。 《王褒·洞簫賦》浸淫叔子遠其類。 或作濅寖。

『之』

《唐韻》《正韻》止而切《集韻》《韻會》眞而切,𠀤音枝。 《說文》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玉篇》是也,適也,往也。 《禮·檀弓》延陵季子曰:若䰟氣,則無不之也。  又於也。 《禮·大學》之其所親愛而辟焉。 《註》之,適也。 《朱傳》猶於也。  又語助辭。 《書·金縢》禮亦宜之。 《禮·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 《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語尾,或層出。如毛詩我之懷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雞鳴章知子之來之,六句九之字,常華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  又此也。 《詩·周南》之子于歸。 《註》之子,是子也。  又變也。 《易傳》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孫奕示兒編》之字訓變,左傳,遇觀之否。言觀變爲否也。  又至也。 《詩·鄘風》之死矢靡他。  又遺也。 《揚子·法言》或問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則載而惡乎之。曰:之後世君子。 《註》言行道者貴乎及身,乃載以遺後世。  又姓。出《姓苑》。  又《郝敬讀書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屬,地有所往,連屬之辭也。通作旃。 《詩·唐風》舍旃舍旃。  又《魏風》上愼旃哉。𠀤與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義互通。  又《韻補》叶職流切,音周。 《楚辭·九章》呂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飯牛。不逢堯舜與桓繆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 《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氣,焉本鳶,後人借爲助語,助語之用旣多,反爲所奪,又制字以別之,乃有芝字吁字鳶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