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声匿影


   不公开讲话,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不再出现。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xiāo shēng nì yǐng
成语注音 ㄒ一ㄠ ㄕㄥ ㄋ一ˋ 一ㄥˇ
成语简拼 xsny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一般
产生年代 近代
成语繁体 消聲匿影
成语英文 efface oneself(fall into the shade)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不公开讲话,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不再出现。



成语示例


不转瞬间,消声匿影,至今日而昔年之全盛,渺不可复睹矣。梁启超《欧洲地理大势论》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语出《艺文类聚》卷三六引北周庚信《五月披裘负薪画赞》:“禽巢欲远,鱼穴惟深,消声灭迹,何必山林!”


成语典故

见“消声匿迹”。梁启超《欧洲地理大势论》:“不转瞬间,~,至今日而昔年之全盛,渺不可复睹矣。”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溶化,散失:烟~云散。~融(亦作“消溶”)。~失。~逝。~亡。~沉。~极。~化。 灭掉,除去:~除。~灭。~毒。~炎。 把时间度过去:~夜。~夏。~闲。~遣。~磨(mó)。 减少,损失,耗费:~耗。~损。~退。 需要:不~说。 中医学病名:~疾。~渴。

物体振动时所产生的能引起听觉的波:~音。~带。 消息,音讯:~息。不通~气。 说出来让人知道,扬言,宣称:~明。~辩(公开辩白)。~泪俱下。~嘶力竭。 名誉:名~。 音乐歌舞:~伎(女乐,古代的歌姬舞女)。~色。

隐藏,躲藏:隐~。藏~。~名。销声~迹。

物体挡住光线时所形成的四周有光中间无光的形象,亦指不真切的形象或印象:人~。花~。倒~。幻~。~壁。~响。~射(借甲指乙,或暗指某人其事)。无~无踪。~~绰绰(模模糊糊,不真切)。捕风捉~。含沙射~(喻暗地里诽谤中伤)。 形象:摄~(照相)。留~。剪~。~印。~像。 描摹:~写。~抄。~宋本。 指“电影”:~评。~院。~片。~视(电影和电视)。~坛。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消』

《唐韻》相幺切《集韻》《韻會》思邀切《正韻》先彫切,𠀤音宵。 《說文》盡也。  又滅也。 《易·泰卦》小人道消。  又釋也。 《禮·月令》冰凍消釋。  又消耗。 《揚子·太𤣥經》九事,七爲消。 《註》消,意放散也。  又消消,敝也。 《詩·豳風》予尾翛翛。 《疏》亦作消消。  又地名。 《詩·鄭風》淸人在消。 《傳》消,河上地。  又疾名,與痟通。 《後漢·李通傳》通素有消疾。 《註》消消中之疾也。  又消石,藥名。  又通逍。 《禮·檀弓》消搖于門。 《註》消搖,又作逍遙。  又《韻補》叶新於切,音須。 《崔駰·反都賦》幹弱枝彊,末大本消。叶下臾。  又叶思留切,音脩。 《司馬相如·大人賦》煥然霧除。霍然雲消。邪絕少陽而登太隂兮,與眞人乎相求。

『声』

《字彙》同𡔝。 《正字通》俗聲字。 《唐韻》《集韻》《韻會》書盈切《正韻》書征切,𠀤聖平聲。 《說文》音也。 《書·舜典》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 《傳》聲謂五聲,宮商角徵羽也。 《禮·月令》仲夏之月,止聲色。 《註》聲謂樂也。  又凡響曰聲。 《張載·正蒙》聲者,形氣相軋而成。兩氣者,谷響雷聲之類。兩形者,桴鼓叩擊之類。形軋氣,羽扇敲矢之類。氣軋形,人聲笙簧之類。皆物感之良能,人習而不察耳。 《韻會》韻書平上去入爲四聲。  又聲敎。 《書·禹貢》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曁聲敎,訖于四海。 《左傳·文六年》樹之風聲。 《註》因土地風俗,爲立聲敎之法。  又聲譽。 《孟子》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 《註》聲聞,名譽也。  又宣也。 《孟子》金聲而玉振之也。 《註》聲,宣也。  又《諡法》不生其國曰聲。 《註》生于外家。 《春秋·經傳集解》繼室以聲子,生隱公。 《註》聲,諡也。  又姓。  又《韻補》叶尸羊切,音商。 《韓愈·贈張籍詩》嬌兒未絕乳,念之不能忘。忽如在其側,耳若聞啼聲。

『匿』

《唐韻》《正韻》女力切《集韻》《韻會》昵力切,𠀤音㥾。 《說文》亡也。从匸,若聲。 《爾雅·釋詁》匿,微也。 《註》微謂逃藏也。 《廣韻》藏也,亡也,隱也。 《史記·留侯世家》良更名姓,亡匿下邳。 《曹參傳》見人有細過,專務揜匿覆蓋之。 《灌夫傳》廼匿其家。 《註》師古曰:匿,避也。  又《玉篇》隂姦也。  又《前漢·蘇武傳》賜武服匿。 《註》孟康曰:服匿如甖,小口大腹方底,用受酒酪。  又《集韻》惕得切,音忒。朔而見月東方,曰側匿。

『影』

《廣韻》《集韻》《正韻》於丙切《韻會》於景切,𠀤英上聲。 《廣韻》形影。 《集韻》物之隂影也。 《書·大禹謨》惠迪吉,從逆凶,惟影響。 《傳》若影之隨形,響之應聲。 《列子·天道篇》形動不生形而生影。 《顏氏家訓》《書·大禹謨》曰:惟影響。《周禮·地官·大司徒》土圭測影,《孟子》曰圖影失形,《莊子·齊物論》云罔兩問影,如此等尤當爲光景之景。凡隂景者,因光而生,故卽謂爲景。《淮南子·天文訓》呼爲景柱。《廣雅》晷柱,挂景。𠀤是也。至晉世《葛洪·字苑》始加彡爲影,音於景反。而世閒輒治《尚書》《周禮》《莊》《孟》从葛洪字,甚爲失矣。 《六書正譌》影者,光景之類合。通用景,非。毛髮藻飾之事不當从彡,今槩从影。  又漏影,刀名。 《古今注》漢文帝有百鍊靑犢漏影三刀。  又躡影,馬名。 《博物志》躡影,秦良馬。  又木名。 《花木志》瀛州有木,日中視之,一葉百影。  又仄影,扇名。 《事物紀原》周昭王時,脩塗國獻丹鶴,以翅爲扇。一曰條融。一曰仄影。  又叶倚兩切,音養。 《道藏歌》解散七𤣥祖,更法無中影。七化反自然,帝一同𤣥響。 《集韻》或書作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