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哭得很厉害;眼泪鼻涕像下雨一样。泗:鼻涕;滂沱:雨下得很大的样子。
《诗经 陈风 泽陂》:“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滂沱:雨下得很大。流眼泪鼻涕像下大雨一样。形容哭得很伤心。《诗.陈风.泽陂》:“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南史.梁武帝纪下》:“月中再设净馔,每至展拜,涕泗滂沱,哀动左右。” 主谓 眼泪和鼻涕像大雨似的流淌下来。形容哭得很伤心。语出《诗经·陈风·泽陂》:“有美一人,伤如之何! 寤寐无为,涕泗滂沱。”鹏喜《河祭》:“谁知橹精怪竞一头栽倒在桌子上~。”△多用于痛哭方面。→痛哭流涕 ?欢喜若狂。也作“涕泪滂沱”、“涕泗滂沲”。
眼泪:痛哭流~。感激~零。~泣。 鼻子里分泌的液体:鼻~。~泪(鼻涕和眼泪)。
〔~河〕水名,在中国山东省。 鼻涕:涕~(眼泪和鼻涕)。
形容水涌出:~流。~沱。~沛。~濞(pì)(a.形容水流相击的声音;b.形容雨水量多;c.形容众多)。
可以停船的水湾(多用于地名):石盘~;金钢~(均在中国四川省)。
《唐韻》《正韻》他禮切《集韻》《韻會》土禮切,𠀤音體。 《說文》泣也。 《玉篇》目汁出曰涕。 《詩·邶風》泣涕如雨。 又竹名。 《東方朔·神異經》南方荒中有涕竹。 又兆卦之名。 《史記·宋世家》乃命卜筮曰涕。 《索隱》涕音亦,尚書作驛。孔安國曰:氣絡繹連續。 又《集韻》待禮切,音弟。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他計切,音替。義𠀤同。
『泗』《唐韻》《集韻》《韻會》息利切《正韻》息漬切,𠀤音四。水名。 《說文》水受泲水,東入淮。 《周禮·夏官·職方氏》靑州,其川淮泗。 《書·禹貢》導淮自桐柏,東會于泗沂。 《正義》泗水出濟隂乗氏縣。 《水經注》泗水,出魯卞縣故城東南,桃墟西北。 又國名。 《前漢·地理志》泗水國,故東海郡也。元鼎四年,別爲泗水郡,郡有泗陽縣。 又州縣名。 《廣輿記》泗州屬江南鳳陽府,春秋時徐子國,漢厹猶,晉宿預,魏東楚,陳安州,後周泗州。 又泗水縣,今屬兗州府。 又泗口,在宿遷縣。 《通典》兗州刺史劉遐自彭城退屯泗口。 又涕泗也。 《詩·陳風》涕泗滂沱。 《傳》自鼻曰泗。
『滂』《唐韻》《正韻》普郎切《集韻》《韻會》鋪郎切,𠀤音霶。 《說文》沛也。 《詩·小雅》俾滂沱矣。 又水名。 《山海經》虖勺之山,滂水出焉。 又滂洋,饒廣也。 《前漢·郊祀歌》福滂洋。 又淜滂,風擊物聲。 《宋玉·風賦》飄忽淜滂。 又滂人,掌山澤之官。 《淮南子·時則訓》令滂人納材葦。 又《韻會》《正韻》𠀤普浪切,義同。 又《集韻》披庚切,音澎。與洴泙同。水聲。 《史記·司馬相如傳》洶湧滂㵒。 又《集韻》蒲光切,音傍。水流聲。 《前漢·司馬相如傳》滂濞沆漑。郭璞讀。 《集韻》或作雱霶䨦。
『沱』《唐韻》徒何切《集韻》《韻會》唐何切《正韻》湯何切,𠀤音駝。 《說文》江別流也。出㟭山。 《書·禹貢》岷山導江東別爲沱。 《註》引爾雅釋水,水自江出爲沱,漢爲潛。 《詩·地理攷》蔡氏曰:南郡枝江縣有沱水,其流入江,而非出於江也。華容縣有夏水,首出於江,尾入於沔,亦謂之沱。此荆州之沱,蜀郡郫縣江沱在東,西入大江。汶江縣江沱在西南,東入江,此梁州之沱。戴侗曰:沱名不一,梁州之沱,特其大者耳。 又滹沱,河名。在定州。 又涕垂貌。 《易·離卦》出涕沱若。 又大雨貌。 《詩·小雅》俾滂沱矣。 又《廣韻》徒可切《集韻》《韻會》《正韻》待可切,𠀤音柁。與𣵺同。瀢𣵺,沙土往來貌。 《郭璞·江賦》碧沙瀢𣵺而往來。 又與沲同。潭沲,隨波貌。 《郭璞·江賦》隨風猗萎,與波潭沲。 《杜甫詩》春光潭沲秦東亭。今作淡沱。 又《集韻》陳知切,音馳。與池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