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声词。形容风声。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四:“晚风儿淅溜淅冽,暮云外征鸿高贴。”
象声词。形容风声。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四:“晚风儿淅溜淅冽,暮云外征鸿高贴。”
〔~~〕象声词,形容轻微的风雨声,如“秋风~~吹我衣”。 〔~沥〕象声词,形容雨雪声,落叶声,风声,如“霰~~而先集,雪纷糅而遂多”。叠用作“淅淅沥沥”,如“~~~~下起雨来”。 淘米:“百姓开门而待之~,~米而储之,唯恐其不来也”。
滑行,(往下)滑:~冰。 光滑,平滑,无阻碍:~圆。~光。 趁人不见走开:~走。~号。 同“熘”。
迅急的水流:大~。急~。 顺房檐滴下来的水,房顶上流下的水:檐~。承~。 房檐上安的接雨水用的长水槽:水~。 量词,指行(háng )列,排:一~三间房。 某一地点附近的地方:这~儿的果木树很多。
〔~~〕象声词,形容轻微的风雨声,如“秋风~~吹我衣”。 〔~沥〕象声词,形容雨雪声,落叶声,风声,如“霰~~而先集,雪纷糅而遂多”。叠用作“淅淅沥沥”,如“~~~~下起雨来”。 淘米:“百姓开门而待之~,~米而储之,唯恐其不来也”。
寒冷:凛~。~~。
《唐韻》先擊切《集韻》《韻會》先的切,𠀤音錫。 《說文》汰米也。 《孟子》接淅而行。 又淅瀝,雨聲。 《夏侯孝若寒雪賦》集洪霰之淅瀝。 又淅川,縣名。 《廣輿記》屬河南南陽府,漢淅縣,後魏淅川。 《集韻》或作𥺚。
『溜』《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力救切,音霤。水名。 《說文》水在鬱林郡。 《後漢·郡國志》鬱林郡有中溜縣。 又《水經注》漢水於槃頭郡南與溜水合。 又水溜下也。 《孫綽·遊天台山賦》醴泉涌溜于隂渠。 又《馬觀瀛涯勝覽》弱水三千,舟行遇風,一失入溜,則水弱而沒溺。 又發也。 《管子·宙合篇》減溜大成。 《註》減,盡也。溜,發也。言徧環畢莫不備得,故曰減溜大成。 又與霤同。 《左傳·宣三年》三進及溜。 《正義》溜,謂簷下水滴之處。 又《集韻》力求切,音留。義同。 又與留同。 《戰國策》成皋石溜之地。 《註》古作石留。 又與流通。 《靈樞經》所溜爲滎。 《註》溜,流同。
『淅』《唐韻》先擊切《集韻》《韻會》先的切,𠀤音錫。 《說文》汰米也。 《孟子》接淅而行。 又淅瀝,雨聲。 《夏侯孝若寒雪賦》集洪霰之淅瀝。 又淅川,縣名。 《廣輿記》屬河南南陽府,漢淅縣,後魏淅川。 《集韻》或作𥺚。
『冽』《唐韻》《正韻》良薛切《集韻》力蘖切《韻會》力薛切,𠀤音列。 《玉篇》寒氣也。 《詩·小雅》有冽氿泉。 又《韻會》通作烈。詩二之日栗烈。 又《集韻》力制切,音例。義同。 《易·井卦》九五井冽寒泉食。 《王肅註》音例。 《漢·王褒聖主得賢臣頌》虎嘯而谷風冽,龍興而致雲氣。 《馬融·笛賦》氣噴勃以布覆兮,乍跱蹠以狼戾。靁叩鍛之岌峇兮,正瀏溧以風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