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厉浅揭


   厉:连衣涉水;揭:撩起衣服。意思是涉浅水可以撩起衣服;涉深水撩起衣服也没有用,只得连衣服下水。比喻处理问题要因地制宜。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shēn lì qiǎn qì
成语注音 ㄕㄣ ㄌ一ˋ ㄑ一ㄢˇ ㄑ一ˋ
成语简拼 slqq
感情色彩 褒义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深厲淺揭
成语英文 act according to circumstances(do the right thing in the right place)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厉:连衣涉水;揭:撩起衣服。意思是涉浅水可以撩起衣服;涉深水撩起衣服也没有用,只得连衣服下水。比喻处理问题要因地制宜。



成语示例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张衡传》:“深厉浅揭,随时为义。”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诗经 邶风 匏有苦叶》:“深则厉,浅则揭。”


成语典故

《诗.邶风.匏有苦叶》:“深则厉,浅则揭。”毛传:“以衣涉水为厉。谓由带以上也;揭,褰衣也。”谓渡浅水,可撩起衣服过去;渡深水,撩衣也无用,干脆连衣下水。比喻行动要因时、因地制宜,不可拘于常规。 并列 厉,涉水不脱衣服。揭,提起衣裳。涉深水连衣服下去,涉浅水,提起衣裳过去。比喻办事要因时因地制宜。语本《诗经·邶风·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后汉书·张衡传》:“~,随时为义。”△用于情状变化。→因地制宜 随机应变 因事制宜 ?一概而论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从表面到底或从外面到里面距离大,与“浅”相对:~水。~山。~邃。~渊。~壑。~海。~耕。~呼吸。~藏若虚(把珍贵的东西深藏起来,好像没有一样,喻人有知识才能但不在人前表现)。~居简出。 从表面到底的距离:~度。~浅。。水~三尺。 久,时间长:~夜。~秋。年~日久。 程度高的:~思。~知。~交。~造。~谈。~省(xǐng )(深刻的警悟。亦作“深醒”)。~究。~奥。~切。~沉(a.形容程度深,如“暮色~~”;b.声音低沉,如“~~的哀鸣”;c.思想感情不外露,如“他为人~~,叫人难以捉摸”)。~谋远虑。 颜色浓:~色。~红。

从表面到底或外面到里面距离小的,与“深”相对:深~。~滩。~海。屋子进深~。 不久,时间短:年代~。 程度不深的:这篇文章很~。~薄。~尝。~见。~近。~陋。 颜色淡薄:~红。~淡。

〔~~〕流水声。 (淺)

把盖在上面的东西拿起,或把粘合着的东西分开:~锅。~幕。 使隐瞒的事物显露:~露。~发。~底。~穿。~短。~晓。 高举:~竿而起。 标示:~橥(zhū)(本是作标记的小木桩,引申为标志。亦作“揭著”)。~示。 扛,持。 姓。

提起衣裳:~衣涉水。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深』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式針切,音𦸂。水名。 《說文》水出桂陽南平,西入營道。  又邃也。 《增韻》深者,淺之對。 《詩·邶風》深則厲,淺則揭。  又深微也。 《易·繫辭》惟深也能通天下之志。  又藏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必深其爪。  又衣名。 《禮·深衣疏》衣裳相連,被體深邃,故謂之深。  又州名。 《韻會》後漢博陸郡,隋置深州。 《廣輿記》今屬眞定府。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式禁切,音諗。度淺深曰深。 《周禮·地官》以土圭測土深。

『揭』

《唐韻》《集韻》《韻會》𠀤居謁切,音訐。 《說文》高舉也。或作𢶆。  又《唐韻》基竭切《集韻》《韻會》丘傑切,𠀤音朅。義同。或作担。  又作拮。  又與偈通。車疾貌。 《王應麟·詩攷》韓詩,匪車揭兮,見漢書王吉傳。  又《唐韻》渠列切《集韻》《韻會》《正韻》巨列切,𠀤音傑。與𢷒同。或作搩。 《增韻》舉而豎之也。 《前漢·𨻰項傳贊》揭竿爲旗。 《張衡·西京賦》豫章珍館,揭焉中峙。  又擔也,負也。 《戰國策》馮煖于是乗其車,揭其劒。 《史記·東方朔傳》數賜縑帛,擔揭而去。  又姓。 《前漢·功臣表》安道侯揭陽定。  又《唐韻》《集韻》《韻會》𠀤其謁切,音碣。亦擔也。  又長也。 《詩·衞風》葭菼揭揭。  又《集韻》《韻會》𠀤語訐切,音钀。義同。  又《唐韻》居列切,音孑。揭起也。 《詩·小雅》維北有斗,西柄之揭。  又《大雅》顛沛之揭。 《傳》揭,見根貌。 《疏》樹倒故根見。 《戰國策》唇揭者,其齒寒。 《註》揭,猶反也。  又啓事。今日揭帖。  又《唐韻》《集韻》《韻會》𠀤去例切,音憩。亦高舉也。  又褰衣涉水,由膝以下也。 《詩·邶風》淺則揭。 《爾雅·釋水》揭者,揭衣也。 《司馬相如·上林賦》涉冰揭河。  又《集韻》其例切,音偈。揭陽,縣名。 《前漢·地理志》南海郡揭陽縣。  又丘言切。與攑同。亦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