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语。春秋时期道家的一种哲学思想和治术。指一切听其自然,人力不必强为。
唐 贾至《虙子贱碑颂》:“鸣琴汤汤,虙子之堂,清静无为,邑人以康。”
《老子》四五章:“清静为天下正。”又五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道家谓克制外欲,清神静心,顺应自然,不加强制。后泛指一切听其自然,人力不必强为。唐.贾至《虙子贱碑颂》:“鸣琴汤汤,虙子之堂,清静无为,邑人以康。”元.王丹桂《满庭芳.金莲出玉华》词:“清静无为,子母和同出入随。”亦作“清净无为”。宋.范仲淹《答赵元昊书》:“真宗皇帝奉天体道,清净无为。”《文明小史》五七回:“这位制台素讲黄老之学,是以清净无为为宗旨的。”
水或其他液体、气体纯净透明,没有混杂的东西,与“浊”相对:~水。~泉。~流(a.澄澈的水流,如“一股~~”;b.旧时指负有名望,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的士大夫)。~澈。~碧。~朗。~新。~醇。月白风~。 安静,不烦:冷~。凄~。~闲。~静。~淡。~幽。~谧(宁静)。 单纯不杂:~唱。~茶。 明白,明晰:~楚。~晰。~醒。~通(文章层次清楚)。~亮。 一点不留,净尽:~除。肃~。~剿。~洗。~君侧(清除国君身边的亲信)。 整理,查验:~理。~查。~点。~仓。 详细登记:~册。~单。 公正,廉洁:~廉。~正。~官。~绩。 洁净,纯洁:~洁。~爽。冰~玉洁。 高洁,高尚的,高明的:~高。~绮。~雅。~操。~介(清高耿直)。~望(清白高尚的声望)。~识(高明的见识)。 太平,不乱:~平。~泰。~和。 中国朝代名:~代。~宫秘史。 姓。
停止的,与“动”相对:~止。~态。~物。平~。风平浪~。 没有声音:安~。寂~。僻~。冷~。肃~。~悄悄。~穆。~谧。~默。~观。~听。 安详,闲雅:~心。~坐。 古同“净”,清洁。 姓。
《唐韻》武夫切,音巫。 《說文》𣞣,亡也。奇字,无通𣞣。王育說,天屈西北爲无。 《易·乾卦》无咎。 《釋文》无音無。易內皆作此字。 《藝苑雄黃》无亦作亡。古皆用亡无,秦時始以蕃橆之橆爲有無之無。詩、書、春秋、禮記、論語本用无字,變篆者變爲無,惟易、周禮盡用无。然論語亡而爲有,我獨亡,諸無字,蓋變隸時誤讀爲存亡之亡,故不改也。 又《廣韻》莫胡切,音模。南无,出《釋典》。 《唐韻》武扶切《廣韻》武夫切《集韻》《韻會》《正韻》微夫切,𠀤音巫。 《說文》亡也。 《玉篇》不有也。 《書·舜典》剛而無虐,𥳑而無傲。 又《益稷》懋遷有無化居。 又《爾雅·釋詁》虛無之閒也。 《註》虛無皆有閒隙。 《老子·道德經》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周子·太極圖說》無極而太極。 又《禮·三年問》無易之道也。 《註》無,猶不也。 又縣名。 《前漢·地理志》越巂郡會無縣。 又姓。 《正字通》漢無且明,無能。 又《廣韻》漢複姓無庸無鉤,俱出自楚。 又文無,藥名。 《古今注》相別贈之以文無。文無,一名當歸。 又《說文奇字》作无。 《玉篇》虛无也。周易無字俱作无。 又《集韻》或作亡。 《詩·衞風》何有何亡。 又通作毋。書,無逸。 《史記·魯世家》作毋逸。 又通作毛。 《後漢·馮衍傳》飢者毛食。 《註》衍集:毛作無。今俗語猶然。或古亦通乎。 《佩觿集》河朔謂無曰毛。 《通雅》江楚廣東呼無曰毛。 又《集韻》或作武。◎按禮器:詔侑武方。註:武當爲無,聲之誤也。鄭註:明言其誤。集韻合無,武爲一。非。 《集韻》無或作橆。韻會,𣞣本古文蕃𣞣字。篆借爲有無字。李斯變隷變林爲四點。〇按說文𣠮,从亡無聲,在亡部。至蕃橆之橆,在林部。音義各別,不云相通。且有無與蕃橆義尤相反,不應借用。玉篇集韻韻會俱非。韻會蕃橆作蕃𣞣,尤非。 又按讀書通云:通作勿莫末沒蔑微不曼瞀等字,或止義通,或止音近,實非一字也。讀書通誤。 又梵言,南無呼那謨。那如拏之上聲,謨音如摩,猶云歸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