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音幽韵


   比喻文章造诣极深。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qīng yīn yōu yùn
成语注音 ㄑ一ㄥ 一ㄣ 一ㄡ ㄩㄣˋ
成语简拼 qyyy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一般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清音幽韻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比喻文章造诣极深。


成语示例


我也想写出清音幽韵的好文章来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宋·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


成语典故

宋·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水或其他液体、气体纯净透明,没有混杂的东西,与“浊”相对:~水。~泉。~流(a.澄澈的水流,如“一股~~”;b.旧时指负有名望,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的士大夫)。~澈。~碧。~朗。~新。~醇。月白风~。 安静,不烦:冷~。凄~。~闲。~静。~淡。~幽。~谧(宁静)。 单纯不杂:~唱。~茶。 明白,明晰:~楚。~晰。~醒。~通(文章层次清楚)。~亮。 一点不留,净尽:~除。肃~。~剿。~洗。~君侧(清除国君身边的亲信)。 整理,查验:~理。~查。~点。~仓。 详细登记:~册。~单。 公正,廉洁:~廉。~正。~官。~绩。 洁净,纯洁:~洁。~爽。冰~玉洁。 高洁,高尚的,高明的:~高。~绮。~雅。~操。~介(清高耿直)。~望(清白高尚的声望)。~识(高明的见识)。 太平,不乱:~平。~泰。~和。 中国朝代名:~代。~宫秘史。 姓。

声,亦特指有节奏的声:声~。~乐(yuè)。~律。~色。~量。~区。~韵。~像。~容(声音、容貌)。弦外之~。 信息,消息:~信。佳~。~讯。

隐藏,不公开的:~会。~居(a.隐居;b.幽静的住处)。~愤。~咽。 形容地方很僻静又光线暗:~谷。~静。~暗。 沉静而安闲:~闲。~趣(幽雅的趣味)。~婉。 把人关起来,不让跟外人接触:~禁。~闭。~囚。 迷信的人指阴间:~灵。~魂。 古地名,大致相当于今中国河北省、辽宁省南部一带:~州。~燕(yān )。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音』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於今切,音隂。 《說文》聲也。生於心,有節於外,謂之音。宮商角徵羽,聲。絲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从言,含一。 《書·舜典》八音克諧。 《禮·樂記》變成方謂之音。 《疏》方謂文章,聲旣變轉和合,次序成就文章謂之音。音則今之歌曲也。 《周禮·春官·大師》以六律爲之音。 《疏》以大師吹律爲聲,又使其人作聲而合之,聽人聲與律呂之聲合,謂之爲音。 《詩序》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 《疏》此言聲成文謂之音,則聲與音別。樂記註:雜比曰音,單出曰聲。記又曰: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則聲音樂三者不同,以聲變乃成音,音和乃成樂,故別爲三名。對文則別,散則可以通。季札見歌《秦》曰:此之謂夏聲。公羊傳曰:十一而稅頌聲作,聲卽音也。下云治世之音,音卽樂也。是聲與音樂各得相通也。  又《易·中孚》翰音登于天。 《禮·曲禮》雞曰翰音。  又姓。見《姓苑》。  又《正韻》於禁切。與䕃通。 《左傳·文十七年》鹿死不擇音。 《杜預註》音,所茠䕃之處。古字借用。○按註借用,是古字聲同,皆相假借,且釋文作於鳴反,𠀤不作去聲讀,正韻非。

『幽』

《唐韻》《集韻》於虯切《韻會》幺虯切《正韻》於尤切,𠀤音呦。 《說文》幽隱也。 《易·履卦》幽人貞吉。 《疏》幽隱之人,守道貞吉。 《禮·儒行》幽居而不淫。 《疏》君子雖復隱處,常自修整不傾邪也。 《後漢·章帝章和元年詔》光照六幽。 《註》謂六合幽隱之處也。  又《爾雅·釋詁》幽,微也。 《疏》幽者,深微也。 《史記·樂書》極幽而不隱。  又《玉篇》幽,深遠也。 《易·繫辭》无有遠近幽深。 《疏》言易之告人,无問遠之與近,及幽邃深遠之處,皆告之也。 《詩·小雅》幽幽南山。 《註》幽幽,深遠也。  又《玉篇》幽,不明。 《正韻》幽,闇也。 《書·舜典》黜陟幽明。 《註》黜退其幽者,升進其明者。 《禮·檀弓》望反諸幽,求諸鬼神之道也。 《註》鬼神處幽闇。  又《正韻》幽,囚也。 《史記·太史公自序》幽於縲紲。 《楊惲報孫會宗書》身幽北闕。  又州名。 《書·舜典》肇十有二州。 《傳》禹治水之後,舜分冀州爲幽州幷州。 《爾雅·釋地》燕曰幽州。 《疏》燕其氣深要,厥性剽疾,故曰幽。幽,要也。  又地名。 《左傳·莊十六年》同盟于幽。 《註》幽,宋地。  又國名。 《山海經》大荒之中,有思幽之國,思士不妻,思女不夫。 《註》言其人直思感而氣通,無配合而生子。  又姓。 《廣韻》出《姓苑》。  又與黝通。 《集韻》黝或作幽。 《禮·玉藻》一命縕紱幽衡,再命赤紱幽衡。 《註》幽,讀爲黝黑之黝。  又叶於交切,音窔。 《道藏歌》迴舞太空嶺,六氣運重幽。我際豈能窮,使爾終不彫。  又《詩·小雅》隰桑有阿,其葉有幽。旣見君子,德音孔膠。 《傳》幽,黑色。

『韵』

《集韻》與韻同。 《唐韻》《集韻》《韻會》王問切《正韻》禹慍切,𠀤音運。 《說文》和也。从音員聲。 《玉篇》聲音和曰韻。 《文心雕龍》異音相從謂之和,同聲相應謂之韻。 《晉書·律曆志》凡音聲之體,務在和韻,益則加倍,損則減半。 《陸機·文賦》收百世之闕文,采千載之遺韻。○按文人言韻,始見於此。漢魏以上之書,皆言音不言韻。自晉以後,音降而爲韻矣。至韻書之最古者,莫如魏李登《聲類》,晉呂靜倣其法作《韻集》,齊周顒始著《四聲切韻》,梁沈約有《四聲》一卷,隋秦王俊有《韻纂》,陸法言有《切韻》,至唐孫愐《唐韻》出,而諸書皆廢。宋𨻰彭年等重修《廣韻》,丁度有《集韻》,金韓道昭有《五音集韻》,元黃公紹有《韻會舉要》,明洪武中宋濂等修《正韻》,此韻書大略也。  又《正韻》風度也。 《說文》裴光遠云:古與均同。 《唐書·楊收傳》夫旋宮以七聲爲均。均言韻也。古無韻字,猶言一韻聲也。 《集韻》或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