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陵妃子


   即 湘妃 。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三折:“似 湘陵妃子 ,斜倚 舜庙 朱扉。”参见“ 湘妃 ”。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xiāng líng fēi zǐ
成语简拼 xlfz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即 湘妃 。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三折:“似 湘陵妃子 ,斜倚 舜庙 朱扉。”参见“ 湘妃 ”。


出处典源

成语典故

同“湘妃”。元 王实甫《西厢记》一本三折:“似湘陵妃子,斜倚舜庙朱扉。”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江〕水名,源出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经过湖南省,注入洞庭湖。 湖南省的别称:~绣。~剧。~菜。~语。

大土山:山~。丘~。~谷迁变(简作“陵谷”)。 高大的坟墓:~园。~墓。~寝。 古同“凌”,侵犯,欺侮。

帝王的妾,位次于皇后;亦指太子、王、侯的妻:~子。~嫔。 对神女的尊称:天~。宓~。 同“绯”,粉红色。

同“配”,婚配。

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女。~孙。~嗣。~弟(后辈人,年轻人)。 植物的果实、种子:菜~。瓜~儿。~实。 动物的卵:鱼~。蚕~。 幼小的,小的:~鸡。~畜。~城。 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弹(dàn )。棋~儿。 与“母”相对:~金(利息)。~母扣。~音(辅音)。 对人的称呼:男~。妻~。士~(读书人)。舟~(船夫)。才~。 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先秦诸~。 地支的第一位,属鼠:~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 用于计时:~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夜(深夜)。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爵。 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旗~。乱~。胖~。 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敲了两下~门。 姓。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湘』

《唐韻》《正韻》息良切《集韻》《韻會》思將切,𠀤音襄。水名。 《說文》水出零陵陽海山,北入江。  又山名。 《史記·黃帝本紀》黃帝南至于江,登熊湘。  又地名。 《廣輿記》長沙府吳晉曰湘州。  又湖名。 《廣輿記》在紹興府蕭山縣。  又烹也。 《詩·召南》于以湘之,維錡及釜。  又《集韻》思莊切,音霜。義同。

『陵』

《唐韻》力膺切《集韻》《韻會》閭承切,𠀤音凌。 《爾雅·釋地》大阜曰陵。 《釋名》陵,崇也,體崇高也。 《書·堯典》蕩蕩懷山襄陵。  又《爾雅·釋丘》後高陵丘。 《又》如陵陵丘。  又東陵,地名。 《書·禹貢》過九江,至于東陵。  又《玉篇》冢也。 《齊語》陵爲之終。 《註》以爲葬也。  又《玉篇》犯也。 《廣韻》侮也,侵也。 《易·賁象》永貞之吉,終莫之陵也。 《書·畢命》以蕩陵德。 《傳》陵,邈也。 《禮·學記》不陵節而施之謂孫。 《註》陵,躐也。  又《荀子·宥坐篇》百仞之山,任負車登焉,何則陵遲故也。 《註》王肅曰:陵遲,陂阤也。 《史記·平準書》選舉陵遲。 《前漢·成帝紀》日以陵夷。  又《玉篇》慄也。  又馳也。  又草名。 《爾雅·釋草》苕,陵苕。 《註》一名陵時。  又淬也。 《荀子·君道篇》兵刃不待陵而勁。  又《荀子·致仕篇》凡節奏欲陵,而生民欲寬。 《註》峻也。  又州名。 《唐書·地理志》劒南道陵州仁壽郡。  又姓。 《正字通》永樂中濼州同知陵茂,高郵人。  又《廣韻》漢複姓六氏,吳季子之後有延陵氏,高士傳有於陵子仲,戰國策有安陵丑,呂氏春秋有鉛陵卓子,漢有高陵顯,秦高陵君之後,楚有公子,食采於鄧陵,後以爲氏。  又叶力中切,音隆。 《胡廣·侍中箴》國有學校,侯有泮宮。各有攸敎,德用不陵。  又叶落胡切,音盧。 《柳宗元·佩韋賦》雲岳岳而專强兮,果黜志而乖圖。咸觸屛以拒訓兮,肆隕越而就陵。  又與鯪同。 《楚辭·天問》陵魚何所。一作鯪。  又與凌通。 《史記·秦始皇紀》陵水經地。 《註》正義曰:陵作凌,歷也。 《玉篇》或作𠡭。 《𥡆天子傳》作䧙。

『妃』

《廣韻》芳非切《集韻》《韻會》《正韻》芳微切,𠀤音霏。 《說文》匹也。 《總要》女與已身儔也。古𡣕御之貴,次于后者曰妃。 《禮·檀弓》舜葬於蒼梧之野,蓋三妃未之從也。  又太子之嫡室亦曰妃。  又天妃,水神。 《司馬光曰》水隂類,其神當爲女子。  又湘妃,竹名。其斑如淚痕,出古辢者佳,出陶虛山中次之。見《竹譜》。  又《集韻》盈之切,音怡。與姬同。衆妾總稱。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滂佩切,音配。 《禮·曲禮》天子之妃曰后。 《註》妃,配也。 《衛風·氓詩序》喪其妃耦。 《前漢·呂后紀》高祖微時妃。𠀤與配同。 或作𡝞。別作婜。  又與婓通。詳婓字註。

『子』

《唐韻》卽里切《集韻》《韻會》《正韻》祖似切,𠀤音梓。 《說文》十一月陽氣動,萬物滋入,以爲稱。 《徐鍇曰》十一月夜半,陽氣所起。人承陽,故以爲稱。  又《廣韻》息也。 《增韻》嗣也。 《易·序卦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 《白虎通》王者父天母地曰天子。天子之子曰元子。 《書·顧命》用敬保元子釗。  又《儀禮·喪服》諸侯之子稱公子。  又凡適長子曰冢子,卽宗子也。其適夫人之次子,或衆妾之子,曰別子,亦曰支子。 《禮·曲禮》支子不祭,祭必告於宗子。  又男子之通稱。 《顏師古曰》子者,人之嘉稱,故凡成德,謂之君子。 《王肅曰》子者,有德有爵之通稱。  又自世婦以下自稱曰婢子,見《禮記·曲禮》。  又卿之妻曰內子。 《儀禮·有司徹註》內子不薦籩。  又《禮·檀弓》兄弟之子猶子也。  又《前漢·嚴助傳註》令子出就婦家爲贅壻,曰贅子。  又人君愛養百姓曰子。  又辰名。 《爾雅·釋天》太歲在子曰困敦。 《前漢·律歷志》孳萌於子。  又《禮·王制》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疏》子者,奉恩宣德。  又左庶子,中庶子,官名。  又國名。 《括地志》子城,在渭州莘城縣。  又長子,縣名。周史辛甲所封,後爲趙邑,屬上黨。  又姓。 《史記·殷本紀》契,母吞鳦子而生,故曰子氏。  又複姓。 《左傳》鄭大夫子人氏,魯大夫子服氏,子家氏。  又子細,猶分別。 《北史·源思禮傳》爲政當舉大綱,何必太子細也。 《正字通》子讀若薺,方語別也。俗作仔細。  又去聲,才四切。 《中庸》子庶民也。徐邈讀。  又與慈通。 《禮·樂記》易直子諒之心,油然生矣。 《韓詩外傳》子諒作慈良。  又叶濟口切,音走。 《前漢·班固敘傳》侯王之祉,祚及孫子。公族蕃衍,枝葉暢茂。茂音某。  又叶子德切,音則。 《詩·豳風》旣取我子,無毀我室。 《楊愼·古音叢目》與朱傳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