滂渤:水势怒激的样子;怫:形容忧愁或愤怒;怫郁:郁闷。指波涛激荡的情景。
滂渤:水势怒激的样子;怫:形容忧愁或愤怒;怫郁:郁闷。指波涛激荡的情景。
汉·枚乘《七发》:“观其两傍,则滂渤怫郁,暗漠感突,上击下律。”
汉·枚乘《七发》:“观其两傍,则滂渤怫郁,暗漠感突,上击下律。”
形容水涌出:~流。~沱。~沛。~濞(pì)(a.形容水流相击的声音;b.形容雨水量多;c.形容众多)。
〔~海〕在中国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之间的海。
忿怒的样子:~郁(a.愤懑;b.心情不舒畅)。~然作色。
《唐韻》《正韻》普郎切《集韻》《韻會》鋪郎切,𠀤音霶。 《說文》沛也。 《詩·小雅》俾滂沱矣。 又水名。 《山海經》虖勺之山,滂水出焉。 又滂洋,饒廣也。 《前漢·郊祀歌》福滂洋。 又淜滂,風擊物聲。 《宋玉·風賦》飄忽淜滂。 又滂人,掌山澤之官。 《淮南子·時則訓》令滂人納材葦。 又《韻會》《正韻》𠀤普浪切,義同。 又《集韻》披庚切,音澎。與洴泙同。水聲。 《史記·司馬相如傳》洶湧滂㵒。 又《集韻》蒲光切,音傍。水流聲。 《前漢·司馬相如傳》滂濞沆漑。郭璞讀。 《集韻》或作雱霶䨦。
『渤』《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蒲沒切,音孛。渤澥海別支名。 《司馬相如·子虛賦》浮渤澥。亦作勃。 《史記·高祖本紀》北有勃海之利。 《索隱》勃,旁跌也。旁跌出者,橫在濟北,故齊都賦云:海旁出爲勃,名曰勃海郡。 又滃渤,霧出貌。 《郭璞·江賦》氣滃渤以霧杳。 又漰渤,水聲。 《郭璞·江賦》鼓㕉窟以漰渤。 《集韻》或从勃作渤。通作浡。
『怫』《廣韻》扶沸切《集韻》父沸切,𠀤音費姓之費。 《集韻》怫㥜,心不安也。 又《集韻》芳未切。音費。耗之費忿貌。 《莊子·天地篇》怫然作色。 又《玉篇》《廣韻》符弗切《集韻》《韻會》《正韻》符勿切,𠀤音佛。 《說文》鬱也。 《魏樂府苦寒行》我心何怫鬱。 又或作弗。 《前漢·溝洫志瓠子歌》魚弗鬰兮柏冬日。 亦作沸。 《史記·河渠書瓠子歌》作沸鬱。 又《字彙補》蒲沒切,音悖。 《史記·太史公自序》五家之言怫異。言五家之文,各相悖異不同也。索隱讀。
『郁』《唐韻》於六切《集韻》《韻會》《正韻》乙六切,𠀤音㤢。 《集韻》地名。 《前漢·地理志》右扶風有郁夷縣,膠東有郁秩縣,又郁郅縣,屬北地郡。 又郁郁,文盛貌。 《史記·五帝紀》其色郁郁,其德嶷嶷。 又《天官書》郁郁紛紛,蕭索輪囷,是謂卿雲。 又姓。 《廣韻》魯相有郁貢。 又叶越逼切,音逸。 《司馬相如·上林賦》芬芳漚鬱,酷烈淑郁。皓齒粲爛,宜笑的皪。 《唐韻》《廣韻》《集韻》《類篇》《韻會》𠀤紆物切,音罻。 《說文》木叢生者。 《詩·秦風》鬱彼北林。 《傳》鬱,積也。 《疏》鬱積而茂盛。 又《詩·豳風》六月食鬱及薁。 《傳》棣屬。 《陸璣疏》其樹高五六尺,其實大如李,色正赤,食之甘。 又《書·五子之歌》鬱陶乎予心。 《疏》鬱陶,憤結積聚之意。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鳧氏》鍾弇則鬱。 《註》聲不舒揚。 又《禮·內則》鳥皫色而沙鳴鬱。 《註》鬱,腐臭也。 又《左傳·昭二十九年》鬱湮不育。 《註》鬱,滯也。 又《爾雅·釋言》鬱,氣也。 《疏》謂鬱蒸之氣也。 又《廣雅》鬱,長也。 又《廣韻》鬱,幽也,悠思也。 又地名。 《前漢·地理志》鬱林郡,故秦桂林郡,屬尉佗。 又水名。 《山海經》鬱水出象郡。 又姓。 《廣韻》出《姓苑》。 《干祿字書》俗作欝。 又與𩰪通。 《周禮·春官》鬱人和鬱鬯,以實彝而𨻰之。 《註》鄭司農云:鬱,草名。十葉爲貫,百二十貫爲築,以煮之鐎中,停于祭前。鬱爲草若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