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滔不绝


   滔滔:水流滚滚;连续不断的样子。像水流一样不间断。比喻话多而又流畅。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tāo tāo bù jué
成语注音 ㄊㄠ ㄊㄠ ㄅㄨˋ ㄐㄩㄝˊ
成语正音 “不”,不能读作“bú”。
成语简拼 ttbj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滔滔不絶
成语英文 talk eloquently
成语法文 parler avec abondance,avec volubilité(facilité de parole)
成语俄文 болтáть без концá
成语日文 滔滔(とうとう)と述(の)べ立(た)てる
成语组合  AABC
成语结构  补充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滔滔:水流滚滚;连续不断的样子。像水流一样不间断。比喻话多而又流畅。




成语示例


斡离不得汪豹献了李刘隘口,无人阻当,滔滔不绝,把十万大兵尽数渡了黄河。(清 陈忱《水浒后传》第二十回)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五代 后唐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 走丸之辩》:“张九龄善谈论,每与宾客议论经旨,滔滔不竭,如下阪走丸也。”


成语典故

滔滔:波浪滚滚流动、连续不断的样子。形容话一句接着一句,说个不停。老舍《四世同堂》二:“到最后,两个人的谈话必然的移到养花草上来,而二人都可以滔滔不绝的说下去。”亦作“滔滔不断”。《镜花缘》八六回:“我故意弄这冷题目问他一声,果然滔滔不断,竟说出一大篇来。”亦作“滔滔不尽”。《清史稿.傅山传》:“与客谈中州文献,滔滔不尽。”亦作“滔滔不竭”。《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一二.积善舞》:“饮福受胙,舞降歌迎。滔滔不竭,洪惟水行。”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走丸之辩》:“张九龄善谈论,每与宾客议论经旨,滔滔不竭,如下坂走丸也。” 偏正 形容大水滚滚,流个不停。又形容说话多,连续不断。《金瓶梅》33回:“但遇着人,或坐或立,口若悬河,~。”又指连续不断的事物。胡山源《散花寺》:“我仔细看看,平原~。”△多用于形容连续不断,指水流、人流、说话等。→口若悬河 喋喋不休 ?沉默寡言 守口如瓶。 也作“滔滔不断”、“滔滔不竭”、“滔滔不尽”、“滔滔不穷”、“滔滔不息”。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弥漫,充满:~天。~~。 倨慢:“士不滥,官不~”。

弥漫,充满:~天。~~。 倨慢:“士不滥,官不~”。

副词。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去。~多。~法。~料。~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学无术。~速之客。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我不知道。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

古同“否”,不如此,不然。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滔』

《唐韻》土刀切《集韻》《韻會》《正韻》他刀切,𠀤音叨。 《說文》水漫漫大貌。 《書·堯典》浩浩滔天。  又流貌。 《詩·齊風》汶水滔滔。  又慢也。 《左傳·昭二十六年》士不濫,官不滔。  又水名。 《穆天子傳》庚辰至於滔水。  又八風之一。 《呂氏春秋》東方曰滔風。  又九土之一。 《淮南子·地形訓》西南戎州曰滔土。  又《集韻》徒刀切,音陶。聚也。 《莊子·田子方》滔乎前而不知其所以然。 《說文》从水舀聲。舀音由。凡慆蹈韜縚等字,皆从舀。上从爪,下从杵臼之臼。凡陷閻諂欿等字𠀤从臽,音陷。與舀義別。

『滔』

《唐韻》土刀切《集韻》《韻會》《正韻》他刀切,𠀤音叨。 《說文》水漫漫大貌。 《書·堯典》浩浩滔天。  又流貌。 《詩·齊風》汶水滔滔。  又慢也。 《左傳·昭二十六年》士不濫,官不滔。  又水名。 《穆天子傳》庚辰至於滔水。  又八風之一。 《呂氏春秋》東方曰滔風。  又九土之一。 《淮南子·地形訓》西南戎州曰滔土。  又《集韻》徒刀切,音陶。聚也。 《莊子·田子方》滔乎前而不知其所以然。 《說文》从水舀聲。舀音由。凡慆蹈韜縚等字,皆从舀。上从爪,下从杵臼之臼。凡陷閻諂欿等字𠀤从臽,音陷。與舀義別。

『不』

《韻會》《正韻》𡘋逋沒切,補入聲。不然也,不可也,未也。 《禮·曾子問》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則有變乎,且不乎。  又《周禮·夏官》服不氏,掌養猛獸而敎擾之。 《註》服不服之獸者。  又《廣韻》《韻會》𡘋分物切。與弗同。今吳音皆然。  又《韻會》俯九切,音缶。與可否之否通。 《說文》鳥飛上翔,不下來也。从一,一猶天也。象形。  又《玉篇》甫負切《廣韻》甫救切,𡘋缶去聲。義同。  又《廣韻》甫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方鳩切,𡘋音浮。夫不,䳡也。亦作鳺鴀。 《爾雅·釋鳥》䳡其鳺鴀。 《郉疏》陸璣云:今小鳩也。一名䳕鳩,幽州人或謂鷱鴡,梁宋閒謂之隹,揚州人亦然。  又未定之辭也。 《陶潛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  又姓。 《晉書》汲郡人不準。◎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轉注古音,音彪。  又《正韻》芳無切。與柎通。花萼跗也。 《詩·小雅》鄂不韡韡。 《鄭箋》承華者,鄂也。不當作柎。鄭樵曰:不象萼蔕形。與旉通。 《陸璣詩疏》柎作跗。 《束皙·補亡詩》白華絳趺。 《唐詩》紅萼靑趺皆因之。  又華不注,山名,在濟南城東北。 《左傳·成二年》晉卻克戰于鞌,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注。 《伏琛齊記》引摯虞畿服經,不,與詩鄂不之不同。李白詩:兹山何峻秀,彩翠如芙蓉。蓋因華跗而比擬之。胡傳讀不如卜,非。  又《古詩·日出東南隅行》使君謝羅敷,還可共載不。羅敷前致辭,使君亦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〇按愚當讀若吾,疑模切,與敷不夫叶。敷不夫本同模韻,《正字通》不改音符,叶夫愚,非是。  又與丕同。 《書·大誥》爾丕克遠省。馬融作不。 《秦·詛楚文》不顯大神巫咸。 《秦·和鐘銘》不顯皇祖。𠀤與詩周頌不顯不承同。不顯不承,猶書云丕顯丕承也。  又《韻補》叶補美切,音彼。 《荀子·賦篇》𥳑然易知,而致有理者與。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與。所不謂小人所鄙也。 《正字通》不字在入聲者,方音各殊,或讀逋入聲,或讀杯入聲。司馬光切韻圖定爲逋骨切,今北方讀如幫鋪切,雖入聲轉平,其義則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