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薛争长


   滕侯与薛侯争夺席位。指争夺尊位或首位。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téng xuē zhēng zhǎng
成语注音 ㄊㄥˊ ㄒㄩㄝ ㄓㄥ ㄓㄤˇ
成语简拼 txzz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滕薛爭長
成语结构  主谓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滕侯与薛侯争夺席位。指争夺尊位或首位。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隐公十一年》:“十一年春,滕侯、薛侯来朝,争长。”


成语典故

《左传.隐公十一年》:“十一年春,滕侯、薛侯来朝,争长(指争朝见行礼的先后)。薛侯曰:‘我先封(薛的祖先奚仲居薛,为夏朝车正官,封于夏代,故说先封。既先封,则当先见)。’滕侯曰:‘我周之卜正也(卜正,掌卜筮之官,即太卜,为卜筮官之长),薛,庶姓也(这里说庶姓,是一种卑称,义与后之异姓同。薛是任姓国,与周之姬姓不同),我不可以后。’公使羽父请于薛侯曰:‘君与滕君辱在寡人(辱,表敬副词,在,存问)。周谚有之曰:“山有木,工则度之;宾有礼,主则择之。”周之宗盟(犹言会盟),异姓为后,寡人若朝于薛,不敢与诸任齿(诸任,指任姓十国,有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等。齿,并列)。君若辱贶寡人(辱,谦词;贶,音kuàng,加惠),则愿以滕君为请(即愿薛侯从滕侯之请求)。’薛侯许之,乃长滕侯。” 春秋时,滕侯与薛侯到鲁朝见而争行礼先后。因滕与鲁为同姓国,薛与鲁为异姓国,故鲁隐公使人以周会盟同姓在先,异姓在后为据,婉转地说服薛侯答应了滕侯的要求。后以此用为互相争夺长次之典。 三国魏.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及其抗衡上国,与晋争长,都城屠于勾践,武卒散于黄池,终于复灭,身罄越军。”(见《文选》)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水向上腾涌;引申张口放言:“咸其辅颊舌,~口说也”。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山东省滕县一带。 姓。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山东省滕县南。 古书上指一种蒿类植物。 姓。

力求获得,互不相让:~夺。竞~。~长论短。 力求实现:~取。~气。~胜。 方言,差,欠:总数还~多少? 怎么,如何(多见于诗、词、曲):~不。~知。~奈。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滕』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徒登切,音騰。 《說文》水超湧也。與騰通。 《詩·小雅》百川沸騰。  又張口騁辭貌。 《易·咸卦》滕口說也。  又《爾雅·釋詁》滕,虛也。  又國名。 《左傳·僖二十四年》郜雍曹滕,文之昭也。 《集韻》或書作𣹸。

『薛』

《唐韻》《正韻》𠀤私列切,音洩。 《玉篇》莎也。 《司馬相如·子虛賦》薛莎靑薠。 《註》薛,藾蒿也。  又國名。 《濳夫論》夏之興,有仕奚爲夏車正,以封於薛。 《春秋·隱十一年》滕侯、薛侯來朝。  又姓。 《通志·氏族略》薛氏有三:奚仲之後,以國爲氏。  又叱干氏攺爲薛,又有遼西薛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