濯缨沧浪


   濯:洗涤;缨:帽带。在清水中洗涤冠缨。比喻超脱尘俗,操守高洁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zhuó yīng cāng làng
成语注音 ㄓㄨㄛˊ 一ㄥ ㄘㄤ ㄌㄤˋ
成语简拼 zycl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濯纓滄浪
成语结构  偏正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濯:洗涤;缨:帽带。在清水中洗涤冠缨。比喻超脱尘俗,操守高洁


成语示例


晋·葛洪《抱朴子·释滞》:“濯缨沧浪,不降不辱。”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成语典故

借指超尘脱俗,清高自守。晋葛洪《抱朴子·释带》:“濯缨沧浪,不降不辱。” ●《孟子·离娄上》: “有孺子歌曰: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孔子曰: “小子听之! 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 《楚辞·渔父》: 屈原于江潭遇渔父,他没有接受渔父要他 “与世推移” 的劝告, “渔父莞尔而笑, 鼓枻而去, 歌曰: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 沧浪: 青色。 竹青称苍筤; 水青称沧浪。缨: 系帽的丝带。枻(yi): 短桨。相传《沧浪歌》为楚地歌谣,其意为: 水清可以洗帽带,水浊可以洗足。又,渔父劝屈原归隐,曾唱此歌。 述补 濯,洗涤;缨,系冠的带子。濯缨,洗涤系帽子的带子;沧浪,水名,即汉水。在清水中洗涤系帽子的带子。比喻超凡脱俗,自守高洁。语本《孟子·离娄上》:“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晋·葛洪《抱朴子·释滞》:“~,不降不辱。”△褒义。多用于描写高风亮节方面。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洗:~足。 〔~~〕形容山无草木,光秃秃的,如“~~童山”。 祓除罪恶。

古通“棹”。

用线或绳等做的装饰品:帽~子。红~枪。~穗。 像缨的东西:萝卜~子。 带子,绳子:长~。

大波:波~。海~。巨~。风~。~涛。~潮(亦喻大规模的社会运动)。风平~静。 像波浪起伏的:麦~。声~。 没有约束,放纵:放~。流~。~费。~迹。~人。孟~。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濯』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直角切,音濁。 《說文》𤃬也。 《詩·大雅》可以濯罍。 《傳》濯,滌也。 《儀禮·特牲饋食禮》反告濯具。 《註》濯,漑也。  又洗心亦曰洒濯。 《左傳·襄二十一年》洒濯其心。  又《爾雅·釋詁》濯,大也。 《詩·大雅》王公伊濯。  又光明也。 《詩·大雅》鉤膺濯濯。  又《博雅》濯濯,肥也。一曰娛遊也。 《詩·大雅》麀鹿濯濯。  又山無草木之貌。 《孟子》是以若彼濯濯也。  又飮也。 《禮·少儀疏》將飮之,而跪之,曰賜濯。濯,猶飮也。  又湖名。 《廣輿記》濯湖,在江西瑞州府新昌縣。  又《集韻》式灼切,音爍。水貌。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直敎切,音棹。 《博雅》潲濯,滫也。一曰浣衣。  又同櫂。 《前漢·元后傳》輯濯越歌。 《註》濯,與櫂同。  又《韻補》叶㕑玉切,音逐。 《陶潛詩》洋洋平津,乃漱乃濯。邈邈遐景,載欣載矚。

『浪』

《廣韻》魯當切《集韻》《韻會》盧當切《正韻》魯堂切,𠀤音郞。滄浪,水名。 《水經注》水出荆山,東西流爲滄浪之水。  又康浪,水名。 《廣輿記》在靑州臨湽。  又浪浪,流貌。 《屈原·離騷》霑余襟之浪浪。  又聊浪,放蕩貌。 《揚雄·羽獵賦》聊浪乎宇內。  又浶浪,驚擾貌。 《張衡·西京賦》樛蓼浶浪。  又博浪,地名。 《前漢·地理志》河南陽武縣有博浪沙。  又樂浪,漢郡名,卽古朝鮮國。  又莊浪,縣名,屬平凉府。  又《唐韻》來宕切《集韻》《韻會》《正韻》郞宕切,𠀤音閬。波也。水激石遇風則浪。  又鼓也。 《孔稚圭北山移文》浪栧上京。  又謔浪,不敬也。 《詩·邶風》謔浪笑傲。 《註》浪,意萌也。  又井名。 《張僧鑒潯陽記》湓城有浪井。  又姓。晉浪逢。  又《集韻》里黨切,音朖。孟浪,猶較略也。一曰不精要之貌。 《莊子·齊物論》夫子以爲孟浪之言。徐邈讀莽朗,向秀讀漫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