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清就洗帽带,水浊就洗脚。后比喻人的好坏都是由自己决定。
水清就洗帽带,水浊就洗脚。后比喻人的好坏都是由自己决定。
《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洗:~足。 〔~~〕形容山无草木,光秃秃的,如“~~童山”。 祓除罪恶。
古通“棹”。
脚:~下(对对方的敬称)。~迹。~球。~坛。失~。高~(敬辞,称别人的学生)。举~轻重。画蛇添~。 器物下部的支撑部分:鼎~。碗~。 充分,够量:~月。~见。~智多谋。 完全:~以。~色。 值得,够得上:不~为凭。微不~道。 增益:以昼~夜。
洗:~足。 〔~~〕形容山无草木,光秃秃的,如“~~童山”。 祓除罪恶。
古通“棹”。
用线或绳等做的装饰品:帽~子。红~枪。~穗。 像缨的东西:萝卜~子。 带子,绳子:长~。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直角切,音濁。 《說文》𤃬也。 《詩·大雅》可以濯罍。 《傳》濯,滌也。 《儀禮·特牲饋食禮》反告濯具。 《註》濯,漑也。 又洗心亦曰洒濯。 《左傳·襄二十一年》洒濯其心。 又《爾雅·釋詁》濯,大也。 《詩·大雅》王公伊濯。 又光明也。 《詩·大雅》鉤膺濯濯。 又《博雅》濯濯,肥也。一曰娛遊也。 《詩·大雅》麀鹿濯濯。 又山無草木之貌。 《孟子》是以若彼濯濯也。 又飮也。 《禮·少儀疏》將飮之,而跪之,曰賜濯。濯,猶飮也。 又湖名。 《廣輿記》濯湖,在江西瑞州府新昌縣。 又《集韻》式灼切,音爍。水貌。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直敎切,音棹。 《博雅》潲濯,滫也。一曰浣衣。 又同櫂。 《前漢·元后傳》輯濯越歌。 《註》濯,與櫂同。 又《韻補》叶㕑玉切,音逐。 《陶潛詩》洋洋平津,乃漱乃濯。邈邈遐景,載欣載矚。
『足』《唐韻》卽玉切《集韻》《韻會》《正韻》縱玉切,𠀤音哫。 《說文》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 《註》徐鍇曰:口象股脛之形。 《釋名》足,續也,言續脛也。 《易·說卦》震爲足。 《疏》足能動用,故爲足也。 《禮·玉藻》足容重。 《註》舉欲遲也。 又《廣韻》滿也,止也。 《書·仲虺之誥》矧予之德,言足聽聞。 《詩·小雅》旣霑旣足。 《禮·學記》學然後知不足。 《老子·道德經》知足不辱。 又不可曰不我足。 《吳語》天若棄吳,必許吾成而不吾足也。 又草名。 《爾雅·釋草》虃,百足。 《註》音纖。 又姓。 《戰國策》足强。 《註》韓人。 又《廣韻》子句切《集韻》遵遇切《韻會》子遇切《正韻》將豫切,𠀤音沮。 《論語》巧言令色足恭。 《疏》足,成也。謂巧言令德以成其恭,取媚于人也。 《朱傳》過也。 《揚子·法言》足言足容,德之藻矣。 又《管子·五行篇》春辟勿時,苗足本。 《註》足,猶擁也。 又《廣韻》添物也。 《類篇》益也。 《前漢·五行志》不待臣音,復讇而足。 又《韻補》叶子悉切。 《易林》欲飛無翼,鼎重折足。失其福利,包羞爲賊。
『濯』《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直角切,音濁。 《說文》𤃬也。 《詩·大雅》可以濯罍。 《傳》濯,滌也。 《儀禮·特牲饋食禮》反告濯具。 《註》濯,漑也。 又洗心亦曰洒濯。 《左傳·襄二十一年》洒濯其心。 又《爾雅·釋詁》濯,大也。 《詩·大雅》王公伊濯。 又光明也。 《詩·大雅》鉤膺濯濯。 又《博雅》濯濯,肥也。一曰娛遊也。 《詩·大雅》麀鹿濯濯。 又山無草木之貌。 《孟子》是以若彼濯濯也。 又飮也。 《禮·少儀疏》將飮之,而跪之,曰賜濯。濯,猶飮也。 又湖名。 《廣輿記》濯湖,在江西瑞州府新昌縣。 又《集韻》式灼切,音爍。水貌。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直敎切,音棹。 《博雅》潲濯,滫也。一曰浣衣。 又同櫂。 《前漢·元后傳》輯濯越歌。 《註》濯,與櫂同。 又《韻補》叶㕑玉切,音逐。 《陶潛詩》洋洋平津,乃漱乃濯。邈邈遐景,載欣載矚。